◎ 文/何掌權
對建筑企業“營改增”應對策略分析
◎ 文/何掌權
“營改增”的戰略舉措已經成為建筑行業推行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營改增”的全面分析,把握“營改增”的利弊,從員工“營改增”知識技能培訓、完善建筑企業增值稅管理系統、籌劃企業納稅、供應商的合理選擇、調整企業盈利模式和運營結構等方面對建筑企業提出了對應策略。
建筑企業;營改增;增值稅;經營模式;對應策略
(一)正效應:“營改增”將緩解建筑企業稅務壓力,獲取更多投資資金用于擴大企業規模
傳統的納稅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重復繳稅的現象廣泛存在,嚴重制約建筑企業的資金運轉效率。而“營改增”的稅制改革將有效遏制反復征稅的現象,而且對于建筑企業因整體稅負而不能開展企業經營活動的困局有極強的保障作用。假設某建筑公司的年度結算收入10億元,可抵扣的進項額成本為6.2億元,其他各項成本為3億元。按照傳統的稅制,建筑企業應繳納的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為10*3%=0.3億元和(10-6.2-3-0.3)*25%=0.13億元,即建筑企業應繳納0.3+0.13=0.46億元。如果按照“營改增”后的稅制繳納,建筑公司需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其中銷項稅額為10/(1+11%)*11%=0.99億元,進項稅額為6.2/(1+17%)*17%=0.90億元,因此應繳增值稅為0.09億元,企業所得稅為(10/1.11-6.2/1.17-3)*25%=0.19億元,因此企業應繳納0.28億元。相比改革前的應納稅額少繳納了0.18億元,建筑企業的稅務負擔相對減輕。
(二)負效應
1.進項稅額欠缺,企業實際稅負逐漸增高
正效應產生的條件是增值稅的進項稅額能否在后期的納稅額中抵扣,進項稅額的多少和能否抵扣成為企業減負的關鍵。而進項稅額可抵扣的前提是有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聯,并在法定時限內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認證通,否則無法對其進行抵扣。建筑企業的增值稅率和營業稅率分別為11%和3%,在“營改增”后建筑企業要想實現減輕稅負的目標就必須增加可抵扣的進項增值稅額,額度需保證在銷售額8%以上才能實現減負。而從試點的進項增值稅額來看,大多數試點的進項增值稅額都低于銷售額的8%,稅負情況嚴重。
進項增值稅額不足的原因多樣。建筑企業在人工成本的管理一般交予項目施工具體部門,而項目部對施工人員要求限制較低,大多數員工并非建筑企業內部人員,而是勞動合同工。人員混雜導致勞務隊難以準確計量人工成本,而且無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材料購置方面,施工所需材料類型多樣,除主要材料的購置能夠獲得供應商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外,其他輔助材料的購置難以獲得發票。設備費用的計算受限于其已納入固定資產,發票無法獲取。其他成本方面,如施工過程產生的水電費用,而水電費用的結算是與建設單位分表進行結算的,發票只開據給建設單位而不是項目部。
2.制度交接難度較大,財務指標值產生不確定因素
制度交接的難度存在于“營改增”改革前后工程報價、營業收入、償債能力、資金周轉等方面。
“營改增”前企業的投標價格主要包括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用和其他費用,以及相應的營業稅,而改革后的工程報價內容僅僅是把企業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其他內容不變。但是這種變化對過程報價的影響是極大的。企業經營稅界限分明,不存在擠占現象,而“營改增”后的增值稅是對其他費用會形成無形擠壓,特別是定額和取費項目,因此改革后的定額和費用項目必須重新審核,并作出相應調整。建筑行業在對投標進行預算時,必須對項目施工成本中能否進行項目增值稅抵扣的成本進行區分,并注明抵扣對象和抵扣稅率。
“營改增”對企業營業收入的計算要求提高,考核指標也增加了難度。在計算營業收入時,因為增值稅屬于價外稅,所以需要將包含增值稅的總價轉換成不含增值稅的總價。假設某工程項目的結算總價為7000萬元,按照“營改增”前來算,企業營業收入即7000萬元,而按照改革后的標準來算,營業收入等于工程結算總價除以(1+增值稅率),即為7000/(1+11%)=6306.31萬元。對比看出前后考核指標發生改變,難度加大。
負債率提高,償債能力下降。作為價外稅的增值稅在資產價值里面需要被單獨列出來,將增值稅進項額計入應交稅費科目,這就導致資產價值減少,低于改革前的賬面數值。一般來說,應交增值稅科目因工程結算總價中計入的銷項稅額會大于資產價值中計入的進項稅額,負債情況由此加重,負債率提高,償債能力下降。
資金充足是建筑企業項目正常進行的經濟保障。而“營改增”后大量資金會被用于墊付稅款,致使項目資金減少,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在工程計價完成后,業主會要求施工單位全額提供計價發票,而此時項目工程尚未實施,工程款項未及時到位,同時建筑企業需要確認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工程款不能保證與工程進度一致,使得工程材料購置款無法及時支付,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就無法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又直接關系到稅務抵扣,最后資金不得不墊付,導致項目資金不足、周轉困難的情況。
3.目前發票收集和認證難度大,缺乏規范化管理
發票征集難度大的原因在于建筑企業工程分部地域廣、材料供應商多、發票數量多而雜,發票難以在規定時間內集中認證和用于抵扣。同時發票征集的問題給發票認證帶來極大的挑戰,除了征集和認證這一連鎖反映外,認證過程也存在不負責任、管理欠缺、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進項增值稅的抵扣。
(一)對員工進行“營改增”知識技能培訓
由于“營改增”后進項稅抵扣要求增多,相比以前更加嚴格,這就對企業員工,特別是財務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應對“營改增”后各方面工作新變化,必須對企業員工進行及時的技能知識培訓、積極學習改革后的相關政策法規,防止抵扣不足等財務風險的出現。 同時企業的項目管理人員、材料購置人員招標人員等均需要進行相關環節的新培訓。
(二)建立增值稅管理體系
主要包括發票管理、制度完建兩方面。發票管理在“營改增”后對企業稅務的影響力增大,完善發票的領購、開具、保管、認證和抵扣顯得尤為重要。建立發票管理系統,細化抵扣標準,嚴格按照規定要求進行抵扣。在制度完建方面,根據增值稅相關法律規定,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及時修訂企業發票抵扣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材料采購標準等。在具體操作中注意發票的類型、時間、對象等重要信息。
(三)加強納稅籌劃,減輕稅負
增值稅相比營業稅有更大的籌劃空間,因此企業必須立足經營管理的各種條件,準確選擇籌劃的切入點,把握全局、整體規劃。弄清分包商的納稅性質和能否提供專用發票是極為重要的。對于小規模納稅人,首先應確認其能否以委托主管稅務機關代發的方式開具發票,然后確認抵扣率。實際情況中小規模納稅人所提供的代發發票的抵扣率一般低于建筑行業的增值稅率,對此就需要在合同簽訂時做出明確約定,為轉嫁稅負做準備。納稅籌劃還包括納稅人身份的選擇。
(四)確定合適的供應商,完善材料購置制度
“營改增”后的材料購置不能簡單考慮材料價格問題,能否提供專用發票成為考慮重點。對于是一般納稅人的供應商,必須要求其提供專用發票已抵扣進項增值稅,如果其能保證發票的正規性、有效性,且材料質量合格,小規模納稅人的供應商的材料價格更加便宜,選擇此類供應商能有效降低材料成本。
(五)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加快企業機構調整
建筑企業除了在具體操作和制度上進行調整外,還需加強內部協調控制和結構調整,以適應改革新變化。在“精細化”的標準下,企業部門設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落實監控等方面需要做出適應性的調整和優化。根據《內部控制范圍》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嚴格把控各個環節,避免主要風險。
[1]胡丹.建筑企業“營改增”應對策略研究[J].建筑經濟,2015,3(3).
[2]楊威揚.對建筑業實行“營改增”政策的思考[J].建筑經濟,2012(12).
[3]任超.淺析施工企業應如何應對“營改增”[J].山西財稅,2013(7).
(作者單位:歌山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