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正宇
探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與應對舉措
◎ 文/沈正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需要迎上全面性、經濟性、高效性和全員參與的時代浪潮。而在具體經營管理中,中小企業以追求低經濟、高效益為核心,迅速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等特點,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內部控制制度是規范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準繩。故當務之急需要打造一套適用于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
(一)內部控制的含義
我國財政部2001年6月頒布的《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給內部控制制作了明確的定義: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內部控制的作用
1.內部控制是一種制度管理規范,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能夠防范風險,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該套控制能幫助企業改善全方位的內部管理體系、找出關鍵控制點和讓日常管理步入正軌,井井有條,且直觀表達生產經營業務的全過程。
2.內部控制是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結合體。有助于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從源頭上為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保駕護航。
3.內部控制屬于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的基石。只有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資產的安全性,才能保證做好內部控制的其他工作。
(一)認識不夠清晰準確
在我國,很多企業認為內部控制是空的,是簡單的手冊、文件、制度等的堆積;當然也有具有前瞻性的企業,能夠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會將確保企業內部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等視為關鍵控制點;但是大部分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處于掃盲階段。造成此種窘境的根源,在于我國內部控制的起步較晚,即便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是有很深的鴻溝,這些均是企業各類資產流失的導火索。
(二)規章制度流于形式
在我國,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會計控制規章制度僅僅流于形式的問題,即便有的企業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但是對制度的落實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際工作中往往背道而馳,那么,內部會計制度也就成了空頭支票,完全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因此,企業建立內部會計制度就應該高度重視制度的落實,使之在實際行動上嚴格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企業全體員工的行為。
(三)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即便是許多上市公司,家族式企業司空見慣,高至董事長低至普通員工,任人唯親的現象屢見不鮮,設置的所謂的那些內部控制,遇到親人就開綠燈,這種治理機制,不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浪潮,勢必會被拍倒在沙灘上,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當然更不乏存在這類公司,要么根本不建立內部會計控制機制,或設置但實施成為紙上談兵。
諸如此類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等現象,導致產生了大量的內部資源無厘頭的耗費,無形中加重了企業經營的負擔。因此,內部控制應該為管理者的經營管理目標站好崗,為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機構添磚加瓦。
(四)缺乏有效監督控權機制和多級控制系統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所有者與經營者形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關系,具體經營管理中,許多企業的委托者——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形同虛設,沒有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導致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層出不窮,更不用談中小股東的束手無策——只能對大股東手下的管理風格望洋興嘆。
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加強落實,才能減少經營者違規亂象,提高代理人(經營者)的違規成本,使代理層有違規的賊心而沒有那賊膽兒,建立多級控制體系可謂迫在眉睫。接下來,我們逐層揭開多級內控體系的面紗:第一層,股東權益的利益保障系統。保證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目標,防止被少數利益集團操控短期利益。第二層,公司決策和經營目標控制系統。公司董事會合理安排對代理人(經營者)的考核、激勵與監督機制,將“代理人”問題對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第三層,預算執行與控制系統。應該健全預算執行與控制系統,加強對公司員工的管理、監督與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過程中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需要目標層層分解到每一個業務單位,以確保公司的目標進行有效的。
(一)定位準確并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我國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定位一般比較模糊,很長一段時間是站在制度基礎審計的角度來看,如果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國民經濟的現狀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必須重新定位。在國際趨同大環境下,COSO內控體系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而該套體系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重新考慮。因為任何一個規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考慮當前的市場條件的限制,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避免日后的反復修訂而影響現有規范的推廣、執行。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體制下,內部控制制度相關規范的建立和執行要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恰當迎合國際趨同的趨勢,建立內部控制相關規范作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內部控制的定位來確定內部控制的原始定義的基礎上,并按照目前的形勢和條件進行恰當補充修訂。
(二)強化規章制度的執行
1.倡導員工加強自覺遵守制度的意識
要提高民營企業員工遵守相關內部控制的意識,首先需要企業治理層和管理者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的內控氛圍,扮演好品德高尚、業務素質過硬的角色;其次,老員工要做好傳、幫、帶,將純潔的企業內部控制文化氛圍一代代傳接下去;再次,調動員工積極性,定期給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培訓,灌輸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讓員工看到企業的發展前景,心甘情愿為企業的發展添磚加瓦,達到共贏,員工自身也會自覺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
2.企業員工一視同仁
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司空見慣,內部控制規章制度如同一紙空文,使得管理混亂,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想進一步加強企業的管理能力,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民營企業勢必要打破這種任人唯親的現狀,在執行規章制度時,要一視同仁,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3.加強監督檢查工作
企業需要加強對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控與檢查,保證財務會計控制制度在民營企業中的良好貫徹與落實,將對規章制度的遵守執行情況列入每位員工的業績考評系統中,對一定期間內執行情況良好的員工進行獎勵,違反制度的要進行處罰。這樣雙管并行,促使每位員工都有一種上進心和危機感,從約束機制上減少員工的違章行為,從而保證內部控制規章制度在企業中的良好執行。
(三)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
企業的健康運轉,在公司治理方面,需要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私營企業與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分配問題,在這個層面上,股東的權利、適當的權力機關,保證企業良好的管理。股東同時采取一些措施以確保管理企業管理者從股東利益,有足夠的能力和信息來確定股東的期望能否真正實現,當局和損害股東的利益,股東有權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第二,企業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采取應有的責任,履行股東的承諾,也形成的權利,責任,部門之間和有關人員在企業進行總體規劃。在公司制企業所有權,介紹了分布式情況下,企業的控制轉移到經理的手中,企業可能會被流放的狀態在中小股東利益相關者。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的法人主體處理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是保證實現公司治理的目標。
(四)強化企業的風險管理
企業經營,風險無處不在。根據風險的來源,它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的風險。顧名思義,內部風險是企業內部的風險因素,比如內部員工侵占企業資產的風險、啟用新的會計政策的風險、過多聘用新員工的風險等。外部風險是由企業外部因素產生的風險,如國家政策的調控而帶來的風險、新環境法規的出臺而帶來的風險、科技進步引發的風險等。風險會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風險控制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命脈。
[1]戴文濤,納鵬杰,馬超.內部控制能預防和降低企業風險嗎[J].財經問題研究,2014(2).
[2]姚惜琦.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