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霖棟
如何開展教育系統內部控制審計
◎ 文/吳霖棟
隨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出臺,單位內部控制建立和職能發揮直接影響著教育資金(資產)的安全、完整。作為一個新生的審計項目,如何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如何檢驗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和運行的實際情況。本文闡述了內部控制實施審計的前期準備、實施過程、發現問題、分析整改等情況。
教育;內部控制;審計
目前,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內控意識比較薄弱,內控的執行力度還不夠,為此財政部根據《會計法》、《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于2012年印發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明確了對內部控制要實施有力的內部和外部監督,并從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市教育內審部門通過風險識別、方式革新、缺陷分析和建議提出四個步驟,開展系統所屬學校(單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審計調查。
以問題為導向,立足行業特點,結合歷年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追根溯源,從保障教育資金(資產)的安全,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發揮內部控制職能出發,圍繞以下四個方面作為主要審計內容。
(一)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
是否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管理制度、辦法和流程,重大經濟活動是否落實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審批、執行、監督是否有效分離,內部控制執行是否有效。
(二)預算控制和落實情況
是否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單位內部各部門間溝通協調,編制預算與實際資產配置是否相對應,是否按照批復的額度和開支范圍執行預算,預算執行進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無預算、超預算支出等問題。
(三)財務收支和管理情況
是否將所有收入實現歸口管理,收費是否經物價部門審批,是否使用財政部門提供的收入憑據,是否按照規定保管、使用印章和票據等;發生支出事項時是否按照規定審核各類憑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虛假票據套取資金的行為。
(四)采購組織和實施情況
是否按照預算和計劃組織政府采購業務,是否按照規定組織政府采購活動和執行驗收程序,是否按照規定保存政府采購業務相關檔案。
2.減少蛋白質含量,降低日糧抗原反應。一般在7日齡左右,仔豬開始喂全價顆粒料,在斷奶前每頭至少補飼600 g,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得到加強和健全,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尤其是植物性飼料,建立對飼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減少日糧抗原過敏反應。也可對飼料進行加工處理或減少抗原物質,如大豆經65%~70%的熱乙醇(78℃)后,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同時,在保證仔豬生長發育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條件下,蛋白質水平不能過高,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9%以內,既可減少日糧抗原反應,也可減少腸內蛋白質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敗和仔豬斷奶后腹瀉。
根據審計內容,編制詳細的審計計劃,精心挑選具有專業勝任能力與獨立性的審計人員,并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進行全程監督和指導。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整合財務收支審計
日常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中,都要求在了解單位內部控制的基礎上開展審計,這是內部控制審計的一些相同之處。將內部控制審計與上述審計整合起來,既避免了重復審計、資源浪費,同時也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
(二)拓展審計檢查范圍
內部控制審計更關注內控制度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所以要跳出常規審計只對會計憑證、報表等財務資料的審計,將一些涉及內部管理的非財務資料,如會議記錄、出車登記等納入審計范圍,通過相關信息的收集,才能較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
(三)注重數據分析比對
目前學校(單位)家大業大,經濟業務種類繁多,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業務跨度大,而且實行會計統一核算后,一些不符合規定的開支為了合法報銷,學校(單位)在送往核算中心前,進行了必要的“技術”處理。審計人員若要去偽存真,就必須對財務帳目上的相同數據,進行同期和前后月間的比對,對出入較大的經濟業務,要結合相關非財務資料,進行分析。
在審計過程中發現一些不符合邏輯的異常支出,大膽假設并采用穿行測試等方法,模擬還原事實真相的各種可能,可以采用延伸調查相關資料、現場再次核實、走訪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等方式進行。
通過將內部控制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進行有效整合,發現了一些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內控制度認識不到位
一些單位簡單地將財政對單位的預算控制視同為單位內部控制, 有的單位認為實行了會計集中核算后,學校(單位)就不需要建立本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了。個別單位將內部控制留于形式,相關內控制度僅是法律法規的簡單復制,而沒有制訂與本單位經濟業務配套的實施細則,針對性不強、可操作程度不高,制訂的內控制度也未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僅是為了應付上級對本單位的檢查、考核。
(二)預算控制管理不全面
僅關注專項資金的預算使用和管理,疏于對于日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沒有在內設部門間進行統籌與分解,審計發現某單位2013年公用經費開支超全年預算12.79%。有的單位注重獲取上級各類專項的補助,申報的材料未經相關單位內設部門的溝通,脫離實際需求,一旦專項資金下達,在實際使用時出現不敢使用與無法使用的尷尬處境,造成專項資金沉淀。
(三)支出審批權流于形式
重視大額經濟業務的審批流程,忽視單筆金額小、支出頻繁的經濟業務管理。某單位常年的辦公消耗品采購,沒有公開招投標方式確定供貨商,同一物品的采購,出現多家供應商,并且結算單價不一致,未真正為單位降低采購成本。某單位申請、審批崗位不分離,司機一人決定車輛維修事項,審計發現該單位公車常年遠赴40公里外的一家私人汽車美容店進行車輛維修、保養,且每年更換4條單價1000元的輪胎,經審計了解發現同型號輪胎市場價僅709元。
(四)政府采購操作不嚴格
計劃內的采購雖嚴格執行預算,但對計劃外、臨時性的采購支出未走規定審批程序。某單位在采購過程中因工作任務調整而改采購內容時,未按照政府采購規定重新申報政府采購項目,而與供貨商達成在總價不變的范圍內擅自更改采購物品,將預算采購的會議桌換成了三人沙發,變相完成采購任務。某單位化整為零,將安防系統維護拆分成3個5萬元以下項目組織施工,回避上級部門規定單個超5萬元的項目通過政府采購的監管。
(一)提高內控認識建立健全內控體系
首先,單位負責人要提高認識,要真正牢固樹立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意識。其次,要深入學習內部控制規范,結合單位自身實際,找準關鍵環節和風險點,及時建立健全相關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從制度上有效地預防錯誤和弊端的發生,并在全體員工中組織開展內部控制制度學習。
(二)加強預算指標的跟蹤管理
項目申報過程中,組織財務、教務、總務等相關部門對所需資金進行可行性論證,對下達的預算指標在內部部門間進行細化和分解,財務部門及時更新各類預算指標的使用和剩余情況,預防超預算、無預算的現象發生。
(三)建立嚴密的經費開支審核流程
改革財務“一支筆”審批制度,建立適合本單位的分層授權審批制度,要明確授權審批主體、授權審批金額權限和審批流程。嚴格資金使用審批考核機制,對業務部門提出的采購需求,決策層應先審批項目可行性,后審核所需費用。在費用結算時,授權審批部門應先審核開支內容是否與制度、項目范圍相符,對項目無故超支部分不予審核同意,對核準范圍內的開支,及時進行審批確認。
(四)嚴格政府采購執行和驗收程序
單位要嚴格按照預算和計劃組織政府采購業務,采購部門與業務部門加強信息溝通,因工作需要臨時改變的物品采購需求,及時辦理變更采購程序,要根據規定的驗收制度和政府采購文件,加強對政府采購項目驗收的管理,要由指定部門或專人對所購物品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和其他相關內容進行驗收,并出具驗收證明,要嚴格按照規定保存政府采購業務相關檔案。
[1]唐華林.淺議高校內部控制審計難點及解決措施[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 2012: 58-61.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經濟出版社,2014: 583-607.
(作者簡介: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