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尹 宏
企業會計做假賬原因和對策
◎ 文/尹 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在真實性和可靠性上受到人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企業的相關決策的制定需要根據其會計信息來分析,并在分析過程中對企業的運營狀況以及財務狀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根據這些信息對企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定位,從而實現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企業會計;假賬;原因;對策
在這些年來,企業財務舞弊和會計的信息失真的問題在我國的各個管理領域當中經常發生,并且這種現象還有進一步蔓延的確實和可能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管理的正常運轉帶來了一些影響,而且對企業的整體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不斷降低的情況。做假賬不僅對那些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讓他們在錯誤信息的影響下做出錯誤的決策,使國家資產被轉移,從而造成我國固有資產的不斷流失的情況,對整個社會風氣也會造成比較壞的影響。
(一)會計自身職業道德的缺失
會計人員迫于單位領導的壓力被動的做假賬是做假賬的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企業在各項規章制度上有了較好的完善措施,但是企業的會計人員與單位領導之間的上下級關系,在一定條件下使會計人員在企業領導的要挾和威脅下而被迫的做假賬,這種現象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出現。企業的會計人員為了能夠保住這個工作崗位而對領導采取一種屈從的態度,從而促使做假賬的實現。有些企業的會計人員在職業道德規范上嚴重缺失,還缺乏相應的自律意識和觀念,為了能夠滿足自身的私利而冒著違法的風險去做假賬。我國現行的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當前我國大部分的會計從業人員都是由企業領導選任的,企業領導不僅對會計具有任免權和獎罰權力,還具有辭退的權力。如果會計人員不聽從領導的話,就會有扣工資乃至是被辭退的危險,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做假賬的形成。
(二)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
從會計行業的職業要求來講,其本身的性質就是要以誠信為本,遵守相關的管理準則,不能做假賬,但是在個人的私利的引誘下,有些會計人員將自身的職業道德以及相關的法規都拋在了腦后,對會計資料進行修改和偽裝,來實現做假賬的目的。會計利用其自身職務上的便利對公款進行挪用,其最終的后果就是收到國家相應法律的制裁。
(三)缺乏相應的會計監督機制
現代企業的監督主要有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一些企業的領導者對相應的法規缺乏認識和了解,僅僅把企業的發展停留在經濟利益的層面上,有時甚至是利用多種手段來讓會計幫其做假賬,一些會計人員為了自身利益的維護,被迫幫助領導做假賬。這樣企業所實施的內部監督也就沒有應用的價值和意義,失去了其原有的監督品質。
(一)依法做賬
依法做賬首先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要樹立守法意識和觀念,不能任由領導使喚。會計人員還要對國家新頒布的有關法規進行了解和學習,并對其中的精神內涵進行領悟,并對此嚴格執行。如果會計出現違法行為的話,必須對相關責任人追求其法律責任。不斷健全法律基礎內容、加強相關法律的執行力度、對會計業務依法辦理以及依法做賬等是防治做假賬的前提條件和重要措施。
(二)加強會計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
針對我國現階段會計人員的狀況分析來說,我國會計人員普遍存在著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職業道德規范不嚴謹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不完備等缺點和不足,因此,要不斷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個人思想道德水平建設,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的相關的培訓力度。促進會計人員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朱镕基總理曾經就為上海會計學院提出了不做假賬的校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為一個會計人員所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和規范要求,從中也充分體現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誠信精神的重要性。誠信精神是防治一些會計人員做假賬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要求。
(三)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
要防治做假賬的發生,還要加強對企業內部相關的監督和管理體制的建設??梢栽谄髽I的內部設立專門進行監督的部門體系,并加強監督部門與企業的財務部和行政等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企業內部定期進行檢查以及部門之間的互查,對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虛假會計信息要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也是防止做假情況發生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方法。另外,還要加強對企業外部的監督管理力度,在監督的過程中還可以讓財政、銀行以及工商等相關部門參與進來,從而建立一個完善的會計管理監督體系。
誠信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在工作中不做假賬是會計人員的基本職業準則和道德要求,也是對會計人員進行衡量的重要標準,更是企業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會計人員要以自身的職業素養來嚴格要求自己,加強相關的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依法辦理相應的會計業務,從而杜絕做假賬在會計工作中的發生。
[1]楊明峰. 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表現成因與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132-132.
[2]劉春利. 淺析企業會計做“假賬”的成因及對策[J].河北煤炭, 2003(6):58-59.
(作者單位:西山煤電集團官地多種經營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