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國儀 林妙君 楊健齊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方法,它能解除膝關節疼痛,矯正下肢力線,改善關節屈伸功能[1]。成功的手術和術后康復訓練缺一不可,最終使療效達到一個醫患滿意的水平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是醫療新技術的不斷開展,護理因人力緊張,術后康復訓練健康教育落實欠理想,康復效果不佳。自2013年1月,我科自制了健康教育視頻,在術前、術后給患者播放。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TKA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對照組60例,均為退變性骨性關節炎患者,合并高血壓76例,冠心病8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2例,痛風2例,年齡60~76歲,平均(67.5±7.4)歲,平均體重73kg,男52例,女68例。兩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無語言溝通障礙,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無精神疾病,無嚴重類風濕疾病及合并糖尿病或過度肥胖者。
1.2 方法
1.2.1 視頻教育內容 自制視頻通過介紹術前個人衛生及皮膚、心理、禁食準備,助行器使用,指導如何練習術后的踝泵及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屈膝、過伸位練習,行走訓練,冰敷的目的、意義、方法,術后飲食指導等。骨科醫生指導規范動作,高年資專科護士協助拍攝,自行錄制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視頻并配上輕松愉快音樂,術前術后反復播放給患者觀看,必要時責任護士床邊糾正指導。本研究對60例TKA患者采用自制視頻規范健康教育,術后麻醉清醒開始進行踝泵及股四頭肌收縮練習,10次/小時,200~300次/天,要求每次收和縮訓練均維持5~10 s。術后第1天引流管拔除后可進行直腿抬高及床邊屈膝、過伸位訓練,3~4 次/天,10~20 分鐘/次,扶助行器床邊站立、行走,要少量多次,每次活動后術肢抬高30°。以上訓練遵循持續、緩慢、無痛、主動或被動,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疼痛≤3分為原則[2],要求患者功能鍛煉每天在進步。交代患者及家屬防跌倒注意事項,護理方面宣教如何防感染等。
1.2.2 風險評估和鍛煉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時、術前、術后1天、出院前均進行疼痛、ADL、Autar評估,術后兩組即刻采用股神經鎮痛泵持續鎮痛48 h,鎮痛泵藥物一般是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50 ug+生理鹽水150 mL,采用相同的口服及靜脈止痛方案[3]。疼痛評分>4分,每班評估,可冰敷及報告醫生進行藥物止痛對癥處理,處理后30分鐘至1小時再次評估,直至疼痛≤3分改每天評估1次。根據ADL的分數評估患者的依賴程度進行相關生活護理與照顧。根據Autar分數高低風險進行干預,預防DVT發生。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踝泵、肌力、屈膝、過伸位、床邊坐、站立、行走訓練。護理組長跟進鍛煉頻率、康復進程、患者需求、護理問題評估及效果評價。期間多與患者溝通,掌握其心理動態,及時疏導,滿足需求。出院后第1個月內每周回院復診觀察關節功能、局部腫脹、皮溫、行走步態等情況。術后3個月、6個月再次電話回訪。
1.2.3 健康教育方法 對照組:術前術后患者由不同年資護士忙中抽閑常規口頭教育護理。試驗組:患者術前術后接受自制移動視頻規范反復健康教育護理。每天組織試驗組患者集中觀看教育視頻,不能行走的患者,將移動電腦拿到患者床前播放教育視頻,一般反復播放2~3次,患者基本掌握康復訓練的有關內容,并且知道鍛煉目的及意義,使其自覺執行,責任護士督促。術前患者已熟悉整個術后康復過程,使其心中有數,增強其對手術康復的自信心。康復過程中對疼痛的預知可接受,自己清楚康復進度,善于與護士溝通,能配合醫護工作。
1.3 評價指標
1.3.1 康復知識掌握情況評價 自行設計調查表格,術后1周調查康復知識掌握情況。≥90分為優,≥60分≤89分為良,<60分為差。
1.3.2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采用VAS評分,痛覺由無到不能忍受分為0~10分,其中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3.3 膝關節功能評分(AKS) AKS評分分為膝評分和功能評分兩大部分。膝評分包括疼痛、活動度和穩定性,滿分100分,其中疼痛與活動度占80分,穩定性占20分;功能評分包括行走能力和上下樓能力的評價,滿分100分,各占50分[4]。根據AKS評分表得分≥85分優,≥60分≤84分為良,<60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評價 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知識掌握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s)
組 別 例數 術后60h 術后72h 術后96h 術后120h試驗組 60 3.63±1.21 3.54±1.43 3.16±1.15 1.70±0.87對照組 60 4.22±1.38 4.16±1.23 3.57±1.07 1.97±0.58 t 2.490 2.546 2.022 2.000 P 0.014 0.012 0.046 0.048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出院6個月AKS比較 見表3。

表3 膝關節AKS比較(例)
TKA是治療晚期膝關節病變的主要手術方式,是創傷性大的手術,患者因術后早期疼痛而不能主動功能鍛煉致術后功能康復欠理想,是護理康復的焦點、難點。
3.1 術前健康教育對術后康復的重要性。骨科康復專業性較強,術后正確的康復鍛煉對整個治療過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術前健康教育的效果已得到同行醫護人員的認可,利用移動視頻將多媒體教育方法與TKA術后的康復訓練相結合,根據臨床實際情況拍攝規范化教育視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配以輕松愉快的音樂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使患者順利進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以及髕骨、關節粘連,減輕下肢腫脹,增加舒適感,有利于屈膝及過伸位訓練。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很多患者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通過術前教育,教會其下床方法及注意事項,指導減輕疼痛方法及應對策略,增加患者康復的信心。術后2~4天,試驗組關節伸曲角度達 0~100°48例,對照組為 10~80°37例;術肢腫脹Ⅱ度,試驗組5例,對照組12例;行走步態正確、自然者,對照組差于試驗組。兩組無DVT發生。
3.2 掌握疾病知識對康復的促進作用。移動視頻教育不但教育規范動作,而且講解相關知識。讓患者知道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必要性,試驗組患者全部自覺執行,對照組部分患者執行且有時欠規范。康復知識掌握達優秀以上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移動視頻教育解決了臥床患者規范化床邊教育問題。患者因疼痛集中一起教育較困難,需單獨床邊教育,反復指導矯正,耗時較長,護理人員素質參次不齊,加上護理人力資源有限,大多數情況難以落實。自制移動視頻教育能一次滿足上述需求,它不受時間、空間、身份限制,優化健康教育環境及內容,可反復強化教育,從而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1〕 于長隆.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86-690.
〔2〕 楊輝霞,張細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疼痛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天津護理,2014,22(1):27.
〔3〕 陳超,姜紅.舒芬太尼復合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鎮痛的效果觀察[J].麻醉與鎮痛,2013,10(3):93-95.
〔4〕 申屠瑛,朱泳.整體護理干預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