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霞
(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11)
脛骨與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為脛骨平臺,是膝關節的重要負荷結構。脛骨平臺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致,是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2%[1],屬于關節內骨折。目前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由于周圍組織損傷,神經刺激,肌肉痙攣及繼發性炎癥反應等原因,術后常出現腫脹和疼痛,加重患者的痛苦和憂慮,影響功能的康復。目前臨床多采用冰袋外敷等物理措施聯合藥物治療,以達到消腫止痛目的,但存在療效不明顯,皮膚凍傷等問題。
近年來,我院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護理中采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以冰囊包裹膝關節,將水流通過脈沖循環的方式,維持冰囊溫度保持于10~15℃左右,同時在局部產生物理壓迫作用,取得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我院手術治療SchatzkerVI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40例,術后隨機分為試驗組22例和對照組18例,分別采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 (Aircast Cryo/Cuff Systems)及常規冰敷護理措施。病例納入標準:外傷因素導致的SchatzkerVI型脛骨平臺閉合性骨折;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嚴重損傷;損傷部位無病理性改變;無血管性損傷或疾患;無嚴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影響因素;無精神性疾患;能夠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要求。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術,采用膝關節內/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面恢復平整,選擇自體髂骨或骨替代材料填充,使用鎖定鋼板固定,留置傷口負壓引流管。術后使用七葉皂甙鈉消腫,凱紛止痛,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梯形墊抬高患肢,足底靜脈泵預防深部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2天或第3天,引流量少于50 mL時拔出引流管。術后第2天開始,使用CPM機輔助膝關節康復訓練。
1.3 護理方法
1.3.1 試驗組 術后即刻采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 (Aircast Cryo/Cuff Systems)對患肢進行冰敷治療72 h。該系統配備有冰囊、冰桶、馬達3部分。我們選用膝部冰囊,圍繞膝部固定,冰桶內加冰袋及冷水,連接馬達,使冰水以脈沖方式,在冰囊和冰桶間循環。每8 h更換冰袋,保持膝部冰囊內水溫在10~15℃。
1.3.2 對照組術后立即采用毛巾包裹普通冰袋間歇冷敷72 h,每日12次,每次20 min,兩次之間間隔40 min,冰袋融化時可更換。
1.4 觀察指標 術后第3天對傷口引流量進行比較,術后第24h、第72h及第7天對疼痛程度、腫脹情況進行比較,術后第7天對并發癥發生率(皮膚壞死、感染、血栓)進行比較。疼痛程度評估采用數字疼痛量表(NRS)[2]:用0~10的數字刻度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強度等級。膝關節腫脹程度測量[3]采用膝關節伸直位,測量雙膝髕骨中線水平周徑。腫脹值=患側周長-健側周長。評判標準:腫脹值<2 cm為輕度腫脹,2 cm≤腫脹值≤4 cm為中度腫脹,腫脹值>4 cm為重度腫脹。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2.2 傷口引流量 試驗組 (152.5±10.4)mL,對照組 (270.3±19.3) mL,t=23.27,P<0.05,試驗組引流量低于對照組。
2.3 疼痛程度 術后24 h、72 h試驗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7天兩組疼痛程度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情況
2.4 腫脹程度 第1天、第3天、第7天兩組患者患肢腫脹程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肢腫脹程度
2.5 術后并發癥 術后試驗組2例出現傷口皮緣壞死,對照組1例出現傷口淺表感染,經換藥治療后愈合;兩組組均未出現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1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的疼痛及腫脹,主要是由于手術創傷、炎癥反應及靜脈回流障礙造成的。低溫療法是針對這種情況的一種重要治療措施,能夠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及興奮性降低,提高痛閾[4];刺激皮膚感受器,引起血管收縮,減輕炎性水腫及滲出;使細胞代謝和細菌活力下降,減少炎性滲出及疼痛因子的刺激[5];使血液粘稠度增加,減少出血及腫脹。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試驗組患者傷口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第3天疼痛程度評分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循環加壓冷療系統與傳統冰敷方法相比,能明顯減少術后出血,提高早期鎮痛效果。另一方面,術后第7天疼痛評分兩組病例無統計學差異,可能與經過1周的藥物及物理治療,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自體感受差異度下降有關。膝關節腫脹程度試驗組及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說明循環加壓冷療系統消腫效果與傳統冰敷區別不大,此結果與國內某些研究有所不同[6],我們考慮造成該結果的原因是膝關節周圍低溫雖然可以減少滲出,但是同時使血液循環及靜脈回流減慢,不利于瘀血及滲出液的吸收,具體機理仍需進一步探討。
3.2 傳統冰袋外敷的方法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冰袋與皮膚接觸不充分,難固定易滑落,隨著時間延長逐漸融化等,而且冰袋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皮膚凍傷。循環加壓冷療系統結合了冷療與局部加壓的優點,由冰囊、冰桶、馬達3部分組成,冰桶內使用冰袋及冷水混合,馬達發動后進行脈沖式加壓,壓力可在35~55 mmHg(1 mmHg=0.133 kPa)之間進行調節,將水流通過管道輸送至冰囊,使冰囊內的水溫維持在10~15℃之間。與傳統方法相比,該系統根據人體解剖學設計,固定可靠,充分覆蓋病患部位,使作用面積最大化;脈沖加壓方式有利于減少出血;冰囊內水溫穩定,發揮療效的同時避免軟組織凍傷的并發癥;通過定時更換冰桶內的冰袋即可調節水溫,操作簡便,維持時間長,避免頻繁更換冰袋,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3.3 循環加壓冷療系統對于軟組織血運不佳、存在血管損傷或疾患(如雷諾氏病)的患者,是不宜使用的,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損傷,出現組織壞死等情況。臨床使用中要注意掌握適應證。使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時,患肢敷料不可過厚,以免影響冷療效果,要妥善放置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壓。應嚴密觀察患肢末稍的血液循環狀況,注意皮膚有無局部發白、發涼、青紫,甚至感覺異常等變化,如果出現上述情況立即停止使用,避免出現凍傷或缺血損害,特別是對于老年人或存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疾病等感覺遲鈍的患者,更要密切觀察。一般術后72h后,出血滲出的狀況已經控制,應停止應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延長加壓冷療時間會造成軟組織、肌肉僵硬,不利于患者功能鍛煉,還可能降低靜脈血流速度,有引發深靜脈血栓的風險。
總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使用循環加壓冷療系統,能夠明顯減少出血,降低術后疼痛程度,較常規冷敷治療優勢明顯,且不增加關節腫脹及術后并發癥,該系統使用簡單,能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擔,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臨床治療方法。
〔1〕 Bucholz RW,Heckman JD,Brown CC.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 [M].裴國獻,譯.第6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90.
〔2〕 范臘梅.外科病人術后疼痛評估與護理[J].全科護理,2009,12(7):33-39.
〔3〕 趙欣茹,和暉,孟紅梅.循環加壓冷療系統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的效果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8):55-56.
〔4〕 周瑾,胡三蓮,周玲.冰敷在四肢閉合性骨折早期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7):1937-1938.
〔5〕 Stalman A,Berglund L,Dungnerc E,et al.Temperature Sensitive Release of Prostaglandin E2 and Diminishe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Synovial Tissue with Postoperative Cryotherap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after Knee Arthroscopy[J].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21):1961-1968.
〔6〕 孟德華.冷加壓冰囊在踝關節骨折中的應用及護理 [J].天津護理,2012,2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