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五大稅種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

2015-01-01 03:15:58田志偉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2015年8期
關鍵詞:分配企業

田志偉

(上海財經大學 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200433)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經濟轉型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總體上表現出了不斷擴大的傾向(李實和羅楚亮,2011)。因此,中國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稅收對中國收入分配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研究中國稅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文獻非常多,如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岳希明等(2011)認為平均稅率高低是個人所得稅分配效應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其累進性是次要的,指出中國2011年9月1日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弱化了中國個稅的收入分配效應;徐建煒等(2013)利用微觀住戶調查數據考察1997年以來中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間接稅方面,平新喬等(2009)考慮了間接稅的稅負轉嫁因素,認為中國營業稅對消費品(服務品)的價格效應大于增值稅的價格效應,從而營業稅對每一個消費群體產生的福利傷害程度都高于增值稅帶來的福利傷害程度;聶海峰和劉怡(2010)以中國住戶調查數據為基礎,利用投入產出表技術模擬間接稅在不同部門的流轉情況,估算了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資源稅等間接稅城鎮居民不同收入群體的負擔情況;聶海峰和岳希明(2013)認為間接稅增加了城鄉內部不平等,降低了城鄉之間的不平等,間接稅主要對低收入群體影響較大,略微惡化了整體收入不平等。

但是現有的研究仍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直接稅方面更多地關注個人所得稅,而對企業所得稅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響研究較少。Piketty和Saez(2007)通過比較多個國家的稅制,發現企業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強調對稅制再分配功能的研究應該重視企業所得稅。二是在研究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時假設間接稅全部轉嫁給消費者(平新喬等(2009)、聶海峰和劉怡(2010)以及聶海峰和岳希明(2013)均使用了這種假設)。這種假設在單純對間接稅的累退累進性進行定性分析時是可取的,但是當將直接稅與間接稅放在同一個框架中進行考慮時,這樣的假設必然會夸大間接稅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三是更多的傾向于研究某一個稅種或某一稅類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而不是將其放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中評價中國稅制整體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開始關注企業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并將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五大稅種放在一個框架內研究中國五大主要稅種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二是為了增強直接稅與間接稅收入再分配效應的可比性,構建了中國稅收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間接稅的稅負轉嫁問題,考慮征稅前后企業行為的變化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彈性、需求收入彈性等,使得間接稅稅收負擔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更加貼近于經濟的實際情況。三是將間接稅與企業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進行了拆分,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企業所得稅與間接稅調節收入分配的本質。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基礎

本文使用2010年城鎮住戶調查數據,分析中國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及其變化。但王有捐(2010)指出國家統計局的住戶調查數據由于高收入人群樣本不足,存在高收入人群樣本比重偏低的問題。李實和羅楚亮(2011)認為極高收入人群實際數量很少,被抽中成為調查對象的概率很低,而且高收入人群更加不愿意接受調查且具有更強烈的隱匿自己真實收入的傾向。因此,使用國家統計局的住戶調查數據推算出的收入再分配狀況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更加完備的數據缺失的情況下,使用住戶調查數據是一種次優選擇①本文認為其他數據在質量與數量上均無法與城鎮住戶調查數據相比。。

(一)直接稅測算方法與數據基礎

為研究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需要得到城鎮居民交納個人所得稅前后的收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研究中心信息網數據庫中有2010年“按收入等級分城鎮居民家庭現金收入和支出”情況數據,其中包括不同收入等級的“總收入”、“可支配收入”、“交納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以及“記賬補貼”等。根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給出的定義,可支配收入=總收入-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賬補貼,其中記賬補貼指調查戶因承擔記賬工作從統計部門、工作單位和其它途徑所得到的現金②記賬補貼,是國家統計局或財政局為了更好地統計個人家庭收入,對那些堅持自行記賬核算自家收入的人士給的補貼,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必須是家庭條件有代表性、記賬核算完整性、記賬時間持續性才可能得到統計局或財政局的選定。。因此,在使用調查數據推算全國情況時應將其從中剔除,剔除后的總收入=原總收入-記賬補貼,下文統一使用剔除記賬補貼之后的收入作為總收入。據此可以得到城鎮居民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后的收入。

個人所得稅在中國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一直不足8%,主要是對工薪所得征稅,存在收入占比低、稅制設計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調節功能有限。而中國企業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從2001年以后一直在18%左右,因此,應充分考慮企業所得稅對中國收入分配的影響。但現有的資料中并沒有居民負擔的企業所得稅的數據,需要對城鎮居民所負擔的企業所得稅進行估計。

測算企業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時,按照一般的做法,將企業所得稅看作是對資本要素征收的一種稅,且全部由資本要素承擔(Piketty和Saez,2007),則可以測算出企業所得稅的實際稅率,此處所說的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某年繳納的所有企業所得稅/(該年全部資本要素收入-生產稅凈額)①生產稅凈額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因此應作為分母的減項。。其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數據可由《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獲得。而對資本要素收入的數據來源,白重恩、錢震杰(2009)認為主要有三條,一是國民經濟核算的“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二是收入法核算的GDP,三是投入產出表。本文使用《2010年中國投入產出延長表》測算得到2010年的資本要素收入。得到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之后便可測算出征收企業所得稅之前的家庭總收入,本文稱為稅前家庭總收入。

現有的統計數據并沒有給出不同收入群體資本要素收入的數據,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研究中心信息網數據庫給出的城鎮家庭總收入中主要包括四大類,即“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工薪收入”屬于勞動要素所得,“財產性收入”屬于資本要素所得,而“經營凈收入”既包括勞動要素所得也包括資本要素所得。本文認為“經營凈收入”主要屬于資本要素收入,因此,將“經營凈收入”與“財產性收入”合并作為資本要素收入②根據郭慶旺、呂冰洋(2012)的測算方法,這種處理方法仍然低估了資本要素收入占居民總收入的比重,這主要是由于前文提到的高收入人群數據缺失所致,但是由于并沒有更加齊全的數據,因此使用這個數據研究企業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由此,可得稅前家庭總收入與其所交納的企業所得稅。

(二)間接稅測算方法與數據基礎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間接稅對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的方法主要包括Warren(1979)早期建立的投入產出稅收價格模型,Scutella(1999)創建的稅收轉移模型,微觀模擬方法(如Douglas(2008)、Haan和 Steiner(2004))以及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等。稅收轉移模型與微觀模擬模型是一種局部均衡分析,忽略了稅制改革的很多間接效應與衍生效應。

投入產出價格模型不能體現出征稅后經濟主體對高稅負商品的規避行為。對于消費者來說,部分商品之間具有相互替代關系,消費者會通過價格規避高稅負商品,購買低稅負商品;對于生產者來說,各個投入要素之間也具有不完全的替代關系,生產者會更多的投入低稅率的生產要素,從而規避稅收。投入產出法并不能體現這兩種關系,從而存在高估間接稅對收入分配影響的問題。中國間接稅稅收收入占比較高,直接使用投入產出法會對評估中國整體稅制結構的累退累進性產生較大影響,從而可能錯估我國整體稅制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為了研究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的稅負轉嫁問題,本文設置了一個中國稅收的CGE模型,該模型包括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并進一步區分為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包括三個國內經濟參與者,即居民、企業與政府,以及一個國外主體;商品市場分為44個部門③部門劃分同時依據《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與《2010年中國投入產出延長表》。,其中1個農業部門,24個工業部門以及19個服務業部門。本文CGE模型的構建是為了研究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支出中所含的間接稅比重,從而得到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因此,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紹生產部門與居民部門模型的構建以及宏觀閉合規則(張欣,2010)。

1.生產模塊

模型使用兩層嵌套的生產函數來描述廠商的生產行為。第一層生產函數,增加值與中間投入以固定替代彈性(CES)生產函數來形成商品的總供給。

企業遵循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合理選擇不同中間投入的比例。給定企業的產量,企業行為的表現形式為

其中,下標a表示a行業,QA表示行業產量,QVA表示行業增加值,QINTAa表示行業的中間投入,PA、PVA、PINTA則分別表示三者的價格。A表示規模參數,δ表示份額參數,ρ=1-1/ε,其中ε是替代彈性。上述方程表示在固定的生產條件、固定的產量下,使得成本C最小。用拉格朗日方程求解

對相應變量求微分,有一階條件

將上述兩個一階條件合并,得到

這是成本最小化的優化條件。再加上生產模塊的價格方程,就得到了CGE模型生產模塊的三個基本方程

其中,tb表示營業稅實際稅率,tiq表示直接稅真實稅率,tc表示消費稅真實稅率。

第二層生產函數,勞動與資本以固定替代彈性(CES)生產函數來形成增加值。將QVA看作是要素市場的供應方程,則同理可得要素市場的三個基本方程。

QLD、QKD分別表示不同行業對勞動和資本的需求,WL與WK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的價格。模型將增值稅看成一種要素稅,tval與tvak分別表示勞動與資本的增值稅實際稅率①這是CGE模型處理增值稅的一種常見方法,可見陳燁(2009)或者張欣(2010)。。同時,按照通常的處理方法,將企業所得稅看作是單獨對資本征收的一種稅②使用一般均衡的方法研究企業所得稅的稅負歸宿問題時一般使用這種處理方法,如Harberger(1962)。,用tient表示企業所得稅的實際稅率。

中間投入的方程為

ica表示中間投入部分的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以上八個方程組成了CGE模型的生產模塊。

2.居民模塊

居民模塊描述居民在收入約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問題。為了更好地體現企業所得稅通過商品向消費者轉嫁的行為,本文使用斯通 — 杰瑞(Stone-Geary)效用函數導出LES需求函數,用于刻畫商品價格及居民收入變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居民收入主要來自要素市場上的勞動與資本回報,同時還有企業對居民、政府對居民以及國外部門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居民繳納個人所得稅及其他費用之后形成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費與儲蓄。

其中YH表示居民收入,QLSAGG與QKSAGG分別表示勞動總供給與資本總供給,QH為居民消費量;下標h表示第h組收入群體,l表示勞動,k表示資本,Shif為份額參數,Shifhl表示勞動收入中第h組收入群體所占的份額,Shifhk表示資本收入中第h組收入群體所占的份額;transfr表示轉移支付,row表示國外部門,ent表示企業,gov表示政府;Rch表第h組收入群體對商品c的基本消費量;shrhch表示第h組收入群體花費在商品c上的邊際預算份額;mpc與ti分別表示居民的消費傾向與所得稅稅率。

3.宏觀閉合規則選擇

研究中國國情可發現:首先,中國勞動力市場具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存在大量非自愿失業或者隱性失業。其次,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受利率和稅收政策影響較小,而受政府行為影響較大。第三,中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有限。這三點正好符合凱恩斯閉合中生產要素具有價格下降粘性、經濟主要依靠有效需求來拉動的本質,因此本文選擇凱恩斯閉合作為CGE模型的閉合規則。

為了剔除其他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將投資、政府購買及國外部門儲蓄外生,內生化政府儲蓄以及實際稅率來達到國際收支平衡。

4.數據基礎與參數選擇

為了測算居民消費的商品中所含的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使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網所提供的不同收入分組的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數據與《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給出的不同收入分組的家庭人口數,測算出不同收入分組的家庭平均消費支出數據。這些數據的行業劃分與本文CGE模型的行業劃分并不一致,因此,使用聶海峰等(2010)提供的方法將其一一對應,得到分行業的不同收入分組的消費矩陣,從而可以測算出不同收入家庭消費支出中的含稅量。

本文的社會核算矩陣的編制主要依靠《2010年中國投入產出延長表》、《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①《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主要用于行業劃分。、《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中國稅務年鑒》,社會核算矩陣使用交叉熵RAS法調平。CGE模型中的份額參數以及規模參數通過SAM表校準估算得到,模型中CES生產函數、Armington函數以及CET函數中的替代彈性主要參考鄭玉歆(1999)和GTAP5的數據,居民收入彈性和弗里希參數主要參考Thurlow(2008)和GTAP5。

5.政策情景設置

現有的宏觀數據本身是含稅的,因此分別將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稅率設為零,測算不同商品價格的變化,將測算結果作為征收間接稅之前的情景,而將初始狀態作為征收間接稅之后的情景。比較征收間接稅前后的商品價格之差可以得到間接稅稅負轉嫁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從而可以得到間接稅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三)稅收收入再分配效應的分解

測量稅收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最常用的指標是Musgrave和Thin(1949)提出的MT指數,該指數等于稅前基尼系數和稅后基尼系數的差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MT=Gx-gy

其中,MT為Musgrave和Thin指數,衡量的是稅收的收入再分配效應,G為基尼系數,X和Y分別表示稅前和稅后收入。因此,若MT為正值,則稅收能夠改善收入分配;若MT為負值,則稅收使收入分配狀況惡化。

Kakwani(1977a)指出MT指數衡量的只是稅收的再分配效應,而沒有體現出稅收的累進程度,認為稅收的累進程度與稅率共同決定了稅收的再分配效應,因此對MT指數進行了進一步的分解。

MT=Pt/(1-t)= (CT-Gx)t/(1-t)

其中t為平均稅率,P表示為Kakwani(1977b)提出的稅收累進性指數,用于衡量稅收的累進性。CT表示稅收集中率,指相對收入而言,稅收負擔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分布的一個衡量指標①稅收集中率的詳情可見Kakwani(1977b)。。Gx表示稅前基尼系數,其中P=CT-Gx。Kakwani(1977a)的這種拆分方法使得我們可以對不同規模的稅收的累進性進行比較。

三、測算結果

(一)中國直接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表1給出了不同收入分組直接稅平均稅率、P指數以及MT指數的信息。可以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收入分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呈直接上升趨勢,最高平均稅率與最低平均稅率之比高達47.04,因此,個人所得稅具有較高的稅收累進性,P指數為0.37126。但是由于其平均稅率較低,收入再分配效應(MT指數)只有0.002 919,可以使基尼系數下降0.911%。即個人所得稅具有較高的稅收累進性,但是其收入再分配效應較弱②根據徐建煒等(2013)國際比較數據得出的結論。。

對于企業所得稅而言,不同收入群組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呈先下降又上升的U字型分布,其中平均稅率最高的為“最高收入戶(1.33%)”,其次分別為“困難戶(1.05%)”與“最低收入戶(1.01%)”,平均稅率最低的為“中等收入戶(0.67%)”,最高平均稅率與最低平均稅率之比為1.99,因此,企業所得稅稅收累進性有限,P指數為0.086 04,且其收入再分配效應(MT指數)只有0.000 777,可以使基尼系數下降0.243%,即相對于個人所得稅而言,企業所得稅稅收累進性及收入再分配效應均有限。

表1 直接稅不同收入分組平均稅率、P指數及MT指數

由于企業所得稅是對資本要素收益征收的一種稅,而個人稅前總收入包括勞動所得、資本所得以及轉移支付,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所得稅的MT指數進行分解。

對企業所得稅的MT指數而言,由于其稅基只有資本要素收入,因此還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拆分,即

其中,CcT表示的是城鎮居民承擔的企業所得稅負擔的稅收集中率,Cc表示的是資本要素收入的集中率,CcT-Cc表示的是企業所得稅對不同收入群體資本要素收入的稅率不同而對企業所得稅累進性指數所做的貢獻,Cc-Gx表示的是不同收入群體資本要素收入占稅前總收入的比重不同而對企業所得稅累進性指數所做的貢獻。

由于一般認為資本要素流動性較強,所有資本的平均收入是相同的,因此,不同居民資本要素收入的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是同一比例稅率,即CcT-Cc對企業所得稅累進性指數的貢獻率為零,不同收入群體資本要素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同是企業所得稅累進性的全部貢獻因素。因此,企業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累進性主要是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是稅收不易直接調節的因素,要增加企業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MT)應該從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下手,通過提高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來達到增加企業所得稅收入再分配效應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U字型分布,因此,提高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雖然能夠改善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降低高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但是不利于低收入階層。因此,依靠提高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來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應該與其他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的措施相搭配。

綜合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來看中國直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可以看出,受企業所得稅的影響,不同收入群體直接稅的稅率結構與企業所得稅相似。即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稅平均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分布,即中國直接稅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有利于降低高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但不利于低收入群體。根據計算,中國直接稅累進性指數(P)為0.218 87,收入再分配指標(MT)為0.003 729,可以使基尼系數下降1.154%①各個稅種在測算MT時均使用了稅前收入作為基礎數據,這樣的算法增加了各個稅種MT指數之間的橫向可比性,但也使得個人所得稅對基尼系數的影響與企業所得稅對基尼系數的影響相加并不等于直接稅對基尼系數的影響;間接稅以及中國五大稅種對基尼系數的綜合影響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但這并不影響各個稅種對基尼系數影響的判斷。。

(二)中國間接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表2 間接稅不同收入分組平均稅率、P指數及MT指數

上表分別給出了中國間接稅三大稅種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從增值稅來看,城鎮居民負擔的增值稅平均稅率隨收入水平的提高呈逐步降低趨勢,具有明顯的累退性,最高平均稅率“困難戶(4.13%)”與最低平均稅率“最高收入戶(3.12%)”之比為1.32,因此其累退程度有限,P指數為-0.025 20,其收入再分配效應(MT) 為-0.000 869,即增值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逆向調節作用,可以使基尼系數升高0.271%。

從營業稅來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所含的營業稅占居民總收入的比重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其中最高平均稅率“困難戶(1.35%)”與最低平均稅率“低收入戶(1.16%)”之比為1.17,使用P指數衡量的營業稅的累進程度為0.005 05,即營業稅具有累進性,使用MT指數衡量的營業稅的再分配效應為0.000 062,可以使基尼系數下降0.019%,即營業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具有正向調節作用,但作用程度相對較小。

消費稅的設計其中包含了對奢侈品征稅,從而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消費稅平均稅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致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又下降的趨勢,其中最高平均稅率“困難戶(0.95%)”與最低平均稅率“最高收入戶(0.81%)”之比為1.17,使用P指數衡量的消費稅的累進性為-0.005 5,MT指數為-0.000 046,即消費稅具有累退性,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逆向調節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這三大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均是通過影響居民消費中的含稅量來實現的,因此可以對間接稅的P指數進行進一步的分解。

其中,CiT表示間接稅集中率,Ccon是指居民消費支出的集中率,即衡量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分布的指標。因此,CT-Ccon衡量的是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中的含稅量不同對間接稅集中率所做的貢獻,使用P1表示;Ccon-Gx衡量的是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不同而對間接稅集中率所做的貢獻,使用P2表示。

表3 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稅收累進指數拆分

由于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直接作用對象是居民的消費支出,因此,比較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中的間接稅含稅量的不同對居民間接稅累進性的影響更能接近稅制設計對收入分配影響的本質。

由于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與稅種無關,因此P2對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都相同。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因此居民消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對間接稅累進性所做的貢獻為負,根據測算,這個值為-0.048 63。

中國增值稅對部分生活必需品實行了低稅率,因此,對生活必需品消費比重較大的用戶,其消費支出中的增值稅含稅量與消費支出的比較小,反之則較大;而中國現行的營業稅主要是對服務業征稅,因此,對服務業消費比重較小的居民,其消費支出中的營業稅含稅量占其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小,反之則較大;中國的消費稅對部分奢侈品征稅,因此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生活必需品消費比重較大、服務業消費以及奢侈品消費比重較小的行業一般為低收入人群,因此,低收入人群消費含稅占其消費支出的比重一般要小于高收入者,從而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中的間接稅含稅占比不同對居民間接稅累進性的影響應該為正。根據測算,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以及間接稅的P2值均為正,分別為0.023 432、0.053 677、0.043 130和0.033 315。說明中國間接稅對不同商品實行差別稅率的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國間接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逆向調節作用。

綜合來看,中國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這三大間接稅平均稅率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遞減,具有明顯的累退性,根據測算,其稅收累進指數(P指數)為-0.015 31,收入再分配效應(MT指數)為-0.000 87,惡化了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再分配,使基尼系數上升0.272%。

(三)中國五大主要稅種對城鎮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主要稅種整體平均稅率呈U字型分布,最高平均稅率“最高收入戶(8.28%)”與最低平均稅率“中等偏下戶(6.34%)”之比為1.31。雖然直接稅的平均稅率小于間接稅,但是由于相對于間接稅而言,直接稅具有較大的稅收累進性,因此,從總體來看,以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以及企業所得稅構成的中國的整體稅制呈現出正向的累進性,中國五大主要稅種整體的累進指數為0.040 34,其再分配效應為0.002 859,可以使中國基尼系數下降0.893%。

表4 中國兩大稅類不同收入分組平均稅率、P指數及MT指數

收入 直接稅 間接稅合計中等偏上戶 1.37% 5.32%6.69%高收入戶 1.87% 5.36%7.23%最高收入戶 3.10% 5.18%8.28%最高/最低 3.52 1.24 1.31 P指數 0.218 87 -0.015 31 0.040 34 MT 指數 0.003 729-0.000 870 0.002 859

四、結論

本文使用城鎮住戶調查數據研究中國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同時構建中國稅收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間接稅的稅負轉嫁問題,從而研究中國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最后綜合考慮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從個人所得稅來看,加強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通過提高平均稅率與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兩種形式,通過分析本文認為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相對較高,但平均稅率較低是其收入再分配功能有限的主要原因。因此,以調節收入分配為目的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關鍵在于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率,如從分類征收改為分類綜合征收等。

從企業所得稅來看,中國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累進性全部來自不同收入群體資本要素收入占總收入的不同比重,但這主要來自市場的作用,是稅收不可直接調節的領域,因此,稅收政策不會對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累進性產生直接影響。要提高企業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效應,關鍵在于提高企業所得稅的平均稅率,但必須注意的是,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城鎮居民企業所得稅平均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分布。因此,提高中國企業所得稅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有利于降低高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但不利于低收入群體。

從間接稅來看,我國間接稅整體上呈現出累退性,惡化了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通過影響居民消費中的含稅量占居民消費之比以及居民消費支出占居民總收入之比來共同實現的,其中居民消費支出占居民收入之比是稅收政策難以直接影響的區域。因此,間接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居民消費中的含稅量占居民消費之比來實現的,本文稱之為間接稅對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根據上文的測算可知,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對居民消費差距影響的累進指數分別為0.023 432、0.053 677和0.043 130,均為正值,即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具有調節居民消費差距的作用,這主要是由于間接稅的差別稅率設計所致。但是相對而言,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對居民消費差距影響的累進指數較小,因此,中國差別稅率的間接稅政策在損害效率的同時并沒有起到很好的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①一般認為單一稅率的商品稅更加有利于效率,可見Correia(2010)。。

綜合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消費稅五大稅種來看,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以及營業稅具有累進性且對收入分配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其中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最高,企業所得稅次之,營業稅累進性幾乎為零。但是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率較低,抑制了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增值稅與消費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具有累退性,因此對收入分配具有逆向調節作用。五大稅種構成的中國的整體稅制呈現出正向的累進性,累進指數為0.040 34,其再分配效應為0.002 859,可以使中國基尼系數下降0.893%。

由上文可知,中國五大主要稅種平均稅率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致呈U字型分布,因此,雖然五大稅種能夠改善中國收入分配狀況,但是其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以不同收入群體收入占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來看,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在中國五大主要稅種的收入再分配過程中受損,而中等收入階層受益。因此,在通過稅收制度調節中國收入分配狀況的同時,必須注意保護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通過其他措施來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占居民總收入的比重。

[1]Arndt C,Benfica R,Tarp F,et al.Biofuels,Poverty,and Growth: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Mozambique[M].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2008.

[2]Correia I.Consumption Taxes and Redistribu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4):1673-1694.

[3]Dimaranan B V,R A McDougall.Global Trade,Assistance,and Production:The GTAP 5Data Base[EB].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Purdue U-niversity,2002.

[4]Gillespie I.Effect of Public Expenditur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R]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5.

[5]Harberger A C.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3):215-240.

[6]Kakwani N C.Measurement of Tax Progressiv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345):71-80.

[7]Kakwani N C.Applications of Lorenz Curves in Economic Analysis[J].Econometrica,1977,45(3):719-727.

[8]Musgrave R A,Thin T.Income Tax Progression,1929-48[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56(6):498-514.

[9]Piketty T,Emmanuel S.How Progressive is the U.S.Federal Tax System?A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21(1):3-24.

[10]Pechman J A.Distribution of Federal and State Income Taxes by Income Class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2,27(2):179-191.

[11]Pechman J A,B A Okner.Who Bears the Tax Burden?[M].Washington DC,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4.

[12]Warren N.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Consumption Taxes in OECD Countries[R].OECD Publishing,2008.

[13]William M,Gentry R.Glenn Hubbard,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a Broad-Based Consumption Tax[J].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1997,11:1-47.

[14]Rosanna Scutella.The Final Incidence of Australian Indirect Taxes[J].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1999,32(4):349-368.

[15]Gale William G,Elmendorf Douglas W,Furman J,et al.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the 2001and 2003 Tax Cuts:How Do Financing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Matter?[J].National Tax Journal,2008,61(3):365-380.

[16]Peter Haan,Viktor Steiner.Distributional and Fiscal Effects of the German Tax Reform 2000:A Behavioral Microsimulation Analysis[R].Discussion Papers of DIW Berlin,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2004.

[17]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J].經濟研究,2009(3):27-41.

[18]陳燁.中國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稅負歸宿和福利分配效應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12

[19]陳燁,張欣,寇恩惠,劉明.增值稅轉型對就業負面影響的CGE模擬分析[J].經濟研究,2010(9):29-42.

[20]郭慶旺,呂冰洋.論要素收入分配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46-62+207.

[21]李實,羅楚亮.中國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對修正樣本結構偏差的嘗試[J].經濟研究,2011(4):68-79.

[22]呂冰洋,郭慶旺.中國要素收入分配的測算[J].經濟研究,2012(10):27-40.

[23]聶海峰,劉怡.城鎮居民的間接稅負擔:基于投入產出表的估算[J].經濟研究,2010(7):31-42.

[24]聶海峰,岳希明.間接稅歸宿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3(1):287-312.

[25]平新喬,梁爽,郝朝艷,張海洋,毛亮.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福利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9(9):66-80.

[26]王有捐.也談城鎮居民收入的統計與調查方法[N].中國信息報,2010-08-25001.

[27]徐建煒,馬光榮,李實.個人所得稅改善中國收入分配了嗎——基于對1997—2011年微觀數據的動態評估[J].中國社會科學,2013(6):53-71+205.

[28]岳希明,徐靜,劉謙,丁勝,董莉娟.2011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應[J].經濟研究,2012(9):113-124.

[29]鄭玉歆、樊明太.中國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0]張欣.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與編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分配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基于可行方向法的水下機器人推力分配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欧美有码在线|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91在线|中文|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9精品欧美一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色综合国产|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久草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免费播放毛片| 五月天福利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色香蕉影院|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天天操天天噜| 女人18毛片久久|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人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色网站在线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在线啪| 91在线播放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国产乱论视频| 人妻21p大胆|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www.91在线播放|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天堂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91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香蕉色综合|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