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活動今天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休閑方式,提升旅游資源的審美內涵是當下旅游資源開發的新興熱點。文章即從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出發,以安徽省西遞、宏村旅游資源開發為例,以作美學思考。
關鍵詞:旅游活動;審美活動;主體性
一、審美視域下的旅游活動
旅游活動與審美活動并不是簡單的目的和方式或者結果與過程關系,而是一種類似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關系。我們不妨將旅游活動看成一次黃昏后的美學散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回饋著周邊景象給我們的感受,或喜或憂,或爽朗或凝神。這種景象給予我們的心靈激蕩,其實就是源自于我們內心的審美意識。余秋雨先生也曾經說過:“在旅游中,當我們遇到一個美景時,是不會先一個局部、一個局部地分析了山水組合狀態、地理地貌品類之后再確定它的美。我們總是立即地、整體地、本能地直覺到它的美之后,才會慢慢作一些分析,而無數的經驗證明,這種分析常常是蒼白無力的,許多被分析成它之所以美的原因性因素,往往在不美的對象身上也存在,而許多特別美妙的部位則又往往是無可評說、無法分析的。”①就像我們說的旅游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資源考察或者旅游資源勘探行動,前者更注重人主體性的情感意識,而后者則是單一的目的性活動。作為一名觀光者,旅游活動的進行亦是一種人情感的愉悅,這種愉悅帶來的就是人的感知與人的生命體驗的不斷交融,而這種愉悅,也是審美活動心領神會之意。所以旅游活動和審美活動是具有同質性的,對美的感知貫穿于整個旅游活動之中,而愉悅的審美體驗也更使人們回味不盡。
二、古村鎮的旅游資源現行分析
古村鎮一般是指保留了特定的傳統建筑風格,蘊含著特有的文化底蘊并且具有固定的古樸生存方式的這樣一個村落集群,其留存承載著它特殊的文化意義。古村鎮多為山清水秀之地,又因地域相對封閉,所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風,而其建筑風格古樸,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文底蘊,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的目光。觀光者往往在古村鎮中享受著自己獨有的寧靜和安逸,并在一樓一臺、一山一水、一人一曲中感受著自己內心那份體驗。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當今,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古村鎮變成了一個他們尋找靜謐的凈地,古村鎮旅游也因此成了現代旅游業的寵兒。
三、西遞、宏村旅游的審美思考
(一)吞吐萬匯,西遞、宏村旅游需要顯現的審美心理交流
審美是以內心已有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或素養)的表現(或外射與創造為主)一個人審美意識的豐富程度,決定著他在審美認識中選擇的與意識合拍的審美對象的數量和質量,這是一種自覺的選擇,是心中意識對外界的探求和應和關系。②因此處于對觀光者審美意識的應和,作為旅游資源的開發者應該做的就是:立足于作為文化遺產的根本性,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形成一種規模化的旅游效應圈。在這效應圈里,每個觀光者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審美意象,從而自己的“內感外射”,審美意識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依據。這就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要有適應性,每一個來到西遞、宏村的游客都會感受的自己的審美心靈有了激蕩。西遞、宏村有山水石橋、樓亭牌坊,也有石雕木刻、文人墨寶,可以說自然和藝術兼備。但游客構成種類繁多,比如有的人以追求娛樂為主,有的人以追尋某種思想內涵為主,有的人僅僅為了繁忙工作之余的放松。所以作為一個兼具自然審美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古村鎮,西遞、宏村也要收放自如,并不能一味的成為王陽明筆下的“山中花樹”,與外界之心同“寂”。景區應該把村內認得生活內容同游客的認知內容統一起來,且將審美意象自然而藝術的融入進去。
(二)生命體驗,西遞、宏村旅游需要根據人的審美主體性
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既分散在他周圍的整個世界里,又集中與于他的心理上,是貫徹于人的心理交流系統內感外射的多方面的輻射網絡之中的,似無形卻又有形,似主觀而又是客觀的、跨越精神與 物質、超越具體與現實的社會歷史性存在。③而作為景區旅游設計,就要明確主體的界限,當主體清楚地明白其角色意識,審美價值就可能剎那間顯現。朱光潛先生曾將審美著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旁觀者”,一種是“分享者”。
他認為“‘分享者’觀賞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設身處地,分享它的活動和生命。‘旁觀者’則不起移情作用,雖分明覺察物是物,我是我,卻能靜觀其形象而覺其美”④
朱光潛先生明顯是更贊成“旁觀者”,他認為靜觀更高一層次。然而作為古村鎮旅游應該是更傾向于“分享者”這一角色。用西方的理論是被成為一種“介入模式”,應該倡導游客居住者的身份旅游。作為西遞、宏村的旅游,應該說是要讓游客由“看風景”轉變為“過日子”。當游客以居住者的身份游玩之時,他可以設身處地的感受到周圍的環境。其實從心理意識出發,游客自身也不想被看作一個“外在者”,這種油然而生的陌生感會大大降低游客審美意識的表現程度,旅游資源的審美價值自然也就得不到顯現。古村鎮本身就是人生存的居所,我認為西遞、宏村應該做的是讓當每一位游客踏進村落的那一剎那,他心中的那個西遞、宏村的美好愿景就會在剎那間顯現出來,這就需要西遞、宏村必須保持這種本真的自然純樸之感。西遞、宏村自古的優良民風是應當繼續傳承下去,而不會因為外部利益價值的進入而減退。其旅游的營銷應該是一種迎入性的、融合性的,讓游客如同歸家一般的體驗。介入模式其中是符合中國慣有的和諧精神,對于西遞、宏村衣食住行的旅游規劃就要有所策略性的調整,就不是單一的買進賣出,而是像一個家族不斷的迎接新成員那樣,吐故納新,甚至可以讓游客親身參與到西遞、宏村的長期旅游開發之中,讓游客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所謂主體之感。
四、結語
古村鎮的旅游無論是從人主體出發還是審美體驗上看,都是一次人生構建的重要組成。結合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我們對其旅游開發應有的模式有了新的認識,人作為審美活動的主體,作為不斷實現自己人生建構工程的一個個體,我們應該重視旅游活動的重要意義。西遞、宏村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既滄桑又年幼,我們慶幸還可以在其開發未完成階段進行美學意義的探討。西遞、宏村旅游的美學價值還有很多,我們應該不斷挖掘,使得人在這種情景交融的審美活動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構建。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6)
[2] 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07)
[3] 彭鋒.美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01)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