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一位叫約翰·史蒂芬斯的英國青年探險家來到了中美洲洪都拉斯西部邊境的科潘村。當地的印第安人向導領他穿過密林,來到一座已被巨大的藤條和蔓草所湮滅的城市廢墟面前時,那一尊尊雕塑優美的石像,一座高聳過樹的大型金字塔以及各種神秘古怪的象形文字,把他驚呆了。
當他從興奮和激動中冷靜下來時,深深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種不可抗拒的神秘氣氛之中。兩年以后,他出版了一部講述自己在中美洲親身經歷的傳奇式著作。這位青年所發現的這處巨大的遺址,就是今天已經聞名于世的古代瑪雅文化的一座城市。
從約翰·史蒂芬斯發現瑪雅文化到今天,人們雖然已經或多或少地知道了瑪雅文化是一個有著優美的建筑藝術、創造了文學和數學、天文歷法以及雕塑、繪畫的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但是,有關瑪雅文化的許多問題,仍然還是一個謎,一個神話,一個吸引著人們去不斷探索和研究的熱門課題。
瑪雅古天文觀象臺
19世紀以來,繼約翰·史蒂芬斯之后,一些美國學者相繼調查和發掘了瑪雅文化的一批重要遺址。在這些巨大城市建筑廢墟中,一些形制奇特的建筑物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
帕倫克是一處瑪雅文化鼎盛發展時期的重要遺址,它的考古學年代約為公元250-900年。遺址位于瑪雅中部地區,大致以危地馬拉北部的帕欽為中心。在帕倫克遺址眾多的建筑物中,有一座瑪雅人的宮殿很有特色,它的主體建筑群是由中庭、柱廊、過廳以及多間官室構成的一組龐大的迷宮式建筑。在其中央有一座高聳的塔樓式建筑物,共有五層,四面皆有寬大的窗戶,高達數十米。當考古學家們對它周圍的幾座金字塔的位置進行測定之后,發現其正處在正東、南、西、北的十字交叉線的中心部位。人們認為其可能與天象的觀測有關。同時,在其他一些瑪雅城市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高塔式建筑,其中奇琴伊察遺址的發現對于揭示這類遺跡的性質,具有特殊的意義。
奇琴伊察遺址在年代上晚于帕倫克遺址,約為公元11~12世紀。遺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中部,是瑪雅人全面放棄了瑪雅高地及中部地區之后最后建立的城市之一。建筑物中有一座被當地土著居民稱之為“卡拉克爾”(意即“蝸牛”)的圓形高塔,它建在一座方形臺基的中央,圓塔內部有螺旋式的階梯連通各層,“蝸牛”之名便由此而來。圓塔的上部設有觀測室,室內四周開有若干窗戶。形狀與今天的天文臺十分相似。
經測定,發現觀測室內的窗戶,顯然經過周密的計算和設計,不僅能從各個方向上觀測到整個天體,而且可以正確地計算天體的角度。據估計,通過這座觀測裝置,就可以使僅僅依靠簡單的天文儀器甚至目測的瑪雅人所能觀測到的天體角度誤差的最大值僅為2°,而實際誤差范圍則可控制在0.005°之內。在當時,能達到如此精確的程度,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石表與日晷
1924年,美國一位青年學者奧利弗·里克森在瑪雅城市遺址烏阿克薩通進行考古發掘調查時,觀察到一個奇特的建筑布局:在一座高約50英尺的金字塔式建筑物的對面,并列建有三座規模相同的神殿,形成一組建筑群落。金字塔式建筑正前面,有一石砌的矮壇,上面立有一塊石表。
4年后,里克森再次來到烏阿克薩通,決心解開這個秘密。他將經緯儀置放在石表的中心線上,然后分別測量其與對面三座神殿門洞中線的夾角,結果發現石表和三座神殿恰好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日晷:三座神殿從北至南作“一”字排列,當太陽從第一神殿北前殿角后面升起,正當夏至6月21日;當它從第三神殿南前殿角后面升起,正當冬至12月21日;當它從第二神殿正中的背后升起,恰為3月21日或9月22日,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春分”或“秋分”,這天晝夜的時間一樣長。
蘭達抄本與阿茲臺克歷盤
1963年,一位名叫布·德·布爾布爾的學者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歷史學院檔案館里發現了一本已經開始霉爛的手抄本圖書。在此之前,這本書至少已在書架上靜靜地度過了近300年。這本書是當年尤卡坦地區天主教第二主教蘭達在他任職期間對瑪雅帝國許多情況的詳細描繪。其中,尤為寶貴的是抄本中附有部分象形文字的草圖,記載了瑪雅的歷法,注明了瑪雅的一個月是20天,18個月為一個瑪雅年。在此之前,1907年曾經在墨西哥市也出過一件與歷法有關的“阿茲臺克歷盤”,它為一圓形石刻,直徑約13英尺,重24噸,中心部為太陽神托那蒂瓦的形象,四周刻有四個分別代表水、火、地、風的小太陽,邊上則分別刻有方位和各種記日周期,把一年分為若干月日數。上述發現證實,瑪雅人在精密的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已創造出具有特色的瑪雅歷法,成為其在天文學上的最大成就。
從迄今為止的研究情況來看,瑪雅人已掌握了日、月、金星等的運行規律和日食的周期。他們通過相當于23.75年的長時期觀測天象,計算出在11960日當中有405次滿月,從而算出一個太陰月的長度。而現代天文學所測定的數據為11959.888日,其間僅相差0.112天。他們特別重視對于金星的研究,所確定的金星會合周期為584天,共分四段:晨見236天,伏90天,夕見250天,伏8天,五個金星會合周期之和正好等于8年。現代天文學測定的金星會合周期(即一金星年)為583.92天,若將它折算為地球年,前者1年僅誤差72分,相當于一日誤差不到12秒,這是何等精確的觀測!
在此基礎之上,瑪雅人制定出具有高度水平的歷法。其歷法根據不同的用途分為兩種;一為“圣年歷”(瑪雅人稱之為“哈布”),1年13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一為太陽歷(瑪雅人稱之“通”),1年18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閏一天。這兩種歷法同時并記,每天都記兩歷的月日名稱,并使圣年歷上一些特定的宗教祭日與太陽歷的日期相符,大約52個太陽年的長度相當于73個圣年歷的年的長度。這種歷法十分復雜精密,據認為其精確度超過了同時代希臘羅馬所用的歷法。它的顯著特點是有兩個循環期,一個周期為52,與它的閏周有關,因為104年的閏周恰好是它的2倍;而52這個數字是4與13的乘積,4大概代表著瑪雅古代哲學中對于世界基本元素的看法(阿茲臺克歷盤上所刻的水、火,地、風,即瑪雅人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四大元素),13則是瑪雅歷法中的基本單位。另一個周期為260,它是20與13的乘積,又恰為52這個數字的5倍。可見瑪雅人所創造的歷法不僅周密地考慮到置閏、閏周以及各歷之間的換算周期等諸種因素的協調配合,同時還將自己的哲學觀念、宗教意識也巧妙地交織于其中,形成了瑪雅歷法獨特的風格。
瑪雅文明在天文學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古代各民族中是極為突出的,成為代表這一文明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令人費解的是,瑪雅人的生產方式卻與他們杰出的天文成就極不相稱。他們不知道用鐵,所有的工具、武器全為木制或石制,農業生產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種。人們不禁要問,這一切,難道是同一個民族所創造的嗎?于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假說或推測;或認為在瑪雅人之前,中美洲曾經有過一支更為先進的民族存在過;或認為如蘭達抄本所記載的瑪雅傳說那樣,曾從“海上神路”來過12支高文化的民族,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明;甚而有人提出瑪雅的金字塔、數學和天文歷法,是“神秘的宇宙來客”留下的遺跡……究竟謎底為何?人們在熱切地期待著。
(摘自《星空奧秘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