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人的社交用語又到了該迭代的時候,最時髦的打招呼用語現在已經變更為:穿秋褲了嗎?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羞于穿秋褲,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各種社交平臺上談論秋褲,那么,這種似乎只有中國人才穿的服裝,究竟是怎么來的?答案是,外國來的。
若說到秋褲的始祖,不得不提到15世紀的亨利八世。在歐洲宮廷里,他最愛穿一種男用馬褲(Chausses),羊毛材質,緊身裹腿,下搭貴族尖頭鞋。久而久之,這種褲子的實用性和裝飾性開始分化。裝飾性的那一部分,成為了如今的Legging,即在女孩中十分流行的打底褲,各式各樣的外形和花紋掩蓋了它秋褲的實質;而實用性的那一部分,就成了流行于廣大人民群眾間的秋褲。
秋褲前身的前身,長內衣褲,早在17世紀的英國就已出現,一般稱為long underwear。在18世紀,它已經成為了流行的睡衣。它還有一種稱呼叫long johns,有一種解釋是,它來自于19世紀末期的著名拳擊手 John L. Sullivan,每當他走上拳擊臺,最愛做的事就是將他那條長形內褲外穿。
正式的秋褲最早誕生于北美大陸。居住在那片冬季北冰洋冷空氣南下無阻的土地的人們在冬天都要穿著御寒用的連體內衣。作為秋褲的前身,它們的樣式是將人體上下身全部包住,手腳腕口緊收,幾乎等于將秋衣和秋褲無縫結合到了一起,以便確保保暖。
一直到1915年,一個叫作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 Stanfield)的加拿大天才發明了現代樣式的秋褲,并在這一年12月7日申請了秋褲的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北美人民將秋褲稱為long underpants。既然秋褲源自歐美,為什么在我們的眼中看起來無比本土氣息,怎么都無法將它穿出PRADA的氣質呢?
事實上,秋褲已經漸漸失去了用武之地,尤其在年輕人群中,它早已不再流行。在發達國家,穿秋褲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在臺灣,秋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別稱是歐巴桑衛生褲,秋衣則是歐巴桑衛生衣。而在中國大陸,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嫌棄秋褲。
時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按照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的說法,凡以功能性見長的都算不得時尚,時尚從來不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舒服。秋褲是保暖用的,實用目的十分明確,自然算不得時尚。
但讓秋褲被嫌棄的最主要原因,卻還是實用。隨著供暖系統的發達,人們對秋褲的保溫需求越來越少。即使在北歐或者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俄羅斯,秋褲的使用者也在減少。由于建筑物和汽車都能夠保持溫暖,即使北方的冬天,穿一雙長靴,套長可及膝的外套,人們就足以應付在建筑物與汽車之間的短暫步行,這種著裝也便于在冷熱交替的環境穿脫調整,很多人早已適應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體毛很多,應該也會影響你對秋褲的喜愛程度。按科學的說法:人類腿毛生長方向是向下的,而緊繃的秋褲穿著時方向是向上逆毛發方向而行,尤其讓毛發濃厚的歐美白人男性不爽。
不過,秋褲也有逆襲的時候。比如2012年,韓國總統李明博就在兩周一次的廣播演說中呼吁民眾“穿上秋褲,節約能源”。
然后,總是在輪回的時尚界也開始關注秋褲,不管這是一種什么趣味,都是一個秋褲翻身的好兆頭。比如2011年,演員裘德洛現身倫敦機場時穿著一條令人炫目的秋褲,再搭配松垮的夾克和T恤,設計師巴特利特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這是一種非常英倫范兒的打扮。”
眾多重量級時裝品牌,如Jean Paul Gaultier、D amp; G 和Dries Van Noten,早在2010/2011秋冬時裝發布會上便展示了各式各樣的秋褲。
當然,這里的秋褲是披著“Legging新款式”的外衣出現并引領潮流的。別忘了,Legging(打底褲)跟秋褲本來就是一家。
(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