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楠 編輯/孫艷芳
合作共贏:“一帶一路”金融運作的核心精神
文/林楠 編輯/孫艷芳
“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融通,并非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其最大區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在本質上是一個共同合作的平臺,其配套的金融運作是在合作共贏主思路下致力于打造命運共同體。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精辟地指出:“要積極推動構建地區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互補共進、協調發展。要加強在貨幣穩定、投融資、信用評級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建設,建設地區金融安全網。”這既指明了“一帶一路”金融運作的核心精神——合作共贏,也闡發了落實這一精神的具體載體。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來強調的是“和為貴”?!耙粠б宦贰钡奶岢鰟t是其很好的體現。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代替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這表明,“一帶一路”的金融運作,無論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還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同其他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系都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替代。盡管“一帶一路”建設及其配套的資金融通在將來有可能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國際金融新規則、新秩序、新格局,但目前仍然是在現行的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下運行,是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融通,并非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其最大區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在本質上是一個共同合作的平臺,其配套的金融運作是在合作共贏主思路下致力于打造命運共同體。因此,應以雙贏共贏的“發展思維”取代你輸我贏的“冷戰思維”和西方市場經濟思維。“一帶一路”金融運作在命運共同體的大局觀下展開,強調金融合作。這意味著大國經濟體不是國際金融關系中的特權享有者,而更多是責任擔當者。堅持將合作共贏作為“一帶一路”金融運作主思路,在視野上要比西方國家寬闊很多,不僅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沿線不同國家地區的共同利益。
“一帶一路”的金融運作,不僅是構建利益共同體,且更加強調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將給沿線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這并不是用利益機制簡單將周邊國家捆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而是更加強調遵循利益共享,通過風險共擔、責任共負,形成責任共同體。對于中國而言,通盤考慮“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實際情況,在自身條件可承受、整體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可以主動讓利,讓各相關方利益均沾。伴隨中國的市場空間和發展能力拓展到周邊國家,進一步形成發展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命運共同體。為此,必須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大局觀,堅持合作共贏理念,積極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合作共贏在“一帶一路”金融運作中首先體現為地區金融合作。在地區金融合作框架下,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是穩定亞洲貨幣體系,完善區域性金融安全網的重要舉措。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各國強化了相互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其中實質性進展是2000年5月雙邊貨幣互換制度即清邁倡議(CMI)和2003年6月亞洲債券市場基金(ABF)的實施。然而從目前的實施情況看,清邁倡議CMI多邊化機制尚不具可行性,由于缺乏足夠的可提取資金,成員國根本不可能得到清邁協議的流動性資金支持;而亞洲債券市場ABF的發展也較為緩慢,需要探索建立跨境債券交易區域性清算和結算體系的開放新舉措。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深化地區貨幣金融合作,進一步完善地區金融合作機制。
而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則是深化地區貨幣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其不僅是滿足緊急情況下流動性支持的需要,更是服務于正常情況下的跨境貿易和投資的需要。利用各自的貨幣作為雙邊貿易結算貨幣,可以促進以雙邊貨幣作為計價貨幣的雙邊直接投資。如果伴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幣結算范圍和規模的擴大,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都能夠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還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通過本幣互換協議,推動本幣計值金融資產在境外的發行和交易,也是完善亞洲債券市場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其有助于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使區域內的儲蓄和投資直接相連,進一步提高區域內的投資水平。發展亞洲債券市場需要有相應的信用保證和投資機制,而通過本地貨幣計價,則可規避貨幣和期限的“雙重錯配”。因此,通過本幣互換協議有利于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強化地區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完全依靠國內資金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并不現實。因此,要以國際融資平臺體系為抓手,加強資金支持和保障,包括: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籌建;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有關各方的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的組建運營;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的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實現“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支持的核心問題是動力機制。例如,是通過具有較高透明度和較大金融創新力度的國際化投資機構去推動?還是通過居民企業等私人部門參與的方式?沿線國家是否是構建大量項目的投資主體?這進一步體現為跨境投融資平臺體系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多元化”。
第一,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一般項目往往都需要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相配合。與多元化的融資需求相對應,資金供給的渠道不僅包括開發性金融的貸款和直接投資,還包括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啟動后,可以和絲路基金相互合作,進行股權或債權投資的協同與相互配合。
第二,融資模式多元化。在具體的融資模式上,需要廣泛籌集和有效利用好國際資本和社會資本。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成立初期將主要向主權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主權貸款,但融資模式方面應有所創新。例如,可考慮設立信托基金,針對不能提供主權信用擔保的項目,引入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PPP)等。需要強調的是,在合作共贏理念下,應在運營組織上強調合作,資金運營上突出共贏。
第三,投資結構多元化。除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所在國政府的出資,還應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以及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和基建投資,拉動地區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戰略風險和戰術重構。此外,還應加強與外國跨國公司的相互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以規避和分散可能遇到的主權違約風險和戰略風險。
亞洲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各自保有大量外匯儲備。對此,“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沿線的亞洲各國,可以拿出其龐大外匯儲備的一部分來投資于亞洲債券市場,間接促進亞洲內部的金融一體化。對于中國,絲路基金2014年年底成立,首期資本金100億美元中外匯儲備出資占65%。2015年4月20日,巴基斯坦水電開發項目作為絲路基金對外投資“首單”項目在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期間正式簽署。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將利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向國有“政策性銀行”注入620億美元。與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收益較低的美國國債相比,增加外匯貸款有可能幫助中國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益??傊?,為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在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嘗試。
伴隨中國國際收支進入“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新常態,加快將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模式從“貿易項目下輸出”向“資本項目下輸出”的轉變,進而擴大境外人民幣資金存量,形成規模效應,恰逢其時。對此,應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同時,放開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并鼓勵將所籌資金在沿線國家使用。總之,“一帶一路”的金融運作過程,將逐步形成以人民幣為核心的資金融通體系,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國際收支“新常態”及匯率市場化改革,依托“一帶一路”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的正向循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