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貿易公司虛假轉口貿易逃匯案
HQ貿易公司逃匯案件的查處,開創了國家外匯管理局天津市分局(下稱“天津市分局”)貿易項下違規案件查處的全新局面,樹立了標桿,為其他檢查部門查處“單證真實但未參與貨權流轉”類案件,提供了一次具體實踐。
在2013年打擊虛假轉口貿易專項行動中,交易標的以化工品為主的HQ貿易公司,因交易筆數多、金額大,而成為天津市分局的重點檢查對象。通過非現場分析HQ貿易公司轉口貿易交易對手、結算方式、收付匯頻率、貨權單證種類等,確定了HQ貿易公司即期信用證結算、貨權單證為交貨單(DELIVERY ORDER)、交易對手有關聯公司參與等業務存在異常交易的情況。隨后,通過對銀行、企業開展現場檢查及實地深入保稅倉庫取證等,最終查實了HQ貿易公司“單證真實但未參與貨權流轉”的違規行為。
HQ貿易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26日,注冊資本21345.65萬元人民幣,主要經營范圍包括化工品、煤炭、農產品、食用油批發零售等。
經查,HQ貿易公司與境外某公司于2012年10月10日和19日簽訂了3份進口合同。合同約定,HQ貿易公司購買儲存于中國張家港保稅區倉庫的乙二醇。2012年10月15日和23日,HQ貿易公司在某銀行天津市分行開立了上述三份進口合同項下的三筆即期進口信用證;2012年10月22日及31日,某銀行天津分行憑發票、匯票及交貨單等單證,為HQ貿易公司分別辦理了上述信用證項下的3筆議付手續,付匯金額合計1696.56萬美元。上述發票及交貨單中顯示,所購貨物均為在張家港保稅區倉庫中存放的保稅貨物乙二醇。
天津市分局及某銀行天津分行在向HQ貿易公司核實上述業務交易背景真實性時,HQ貿易公司向天津市分局及某銀行天津分行提供了15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保稅貨區進境貨物備案清單(以下簡稱備案清單)等材料,其中14份備案清單中的區內經營單位及境內收貨單位均為張家港保稅區某港務有限公司,1份備案清單中的區內經營單位及境內收貨單位為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區某倉儲有限公司。HQ貿易公司據此說明,上述付匯是購買這15份備案清單項下所對應的保稅貨物。
為進一步證實HQ貿易公司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在國家外匯管理局和江蘇省分局的協助下,天津市分局檢查人員實地到張家港對上述15份備案清單進行了核驗。經張家港海關確認,該15份備案清單真實有效。檢查人員并沒有因單證真實而停止調查,而是進一步去倉庫驗證貨權流轉信息。檢查人員去倉庫實地取證時,上述兩個倉庫提出,對于留存的交易材料允許檢查人員參考,但不允許檢查人員復印取證。檢查人員變通后,要求倉庫將備案清單項下從入庫到出庫全流程交易信息填到檢查人員自制的表格中,同時要求倉庫出具情況說明,內容為:“國家外匯管理局天津市分局:我公司按照貴局要求,通過調取我公司電子數據及紙質檔案,核驗了相關備案清單、交貨單、進口入庫單、貨權證明、存貨證明等單證的真偽性及單證所涉物權流轉信息,詳細情況見附表《國家外匯管理局天津市分局單證核驗情況表》,我公司保證該附表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倉庫說明中,重點突出了“真實性和完整性”,以防止倉庫日后推翻證據。另外一點,檢查人員在倉庫仔細認真地查看了倉庫留存的全部檔案材料,做到了心中有底。對于倉庫來說,上述真實性和完整性承諾,有效約束了倉庫的行為。對于外匯局來說,實地查看資料并取得交易鏈條的說明,可以在面對企業時心中有底氣。對于被查企業來說,外匯局的取證材料足以讓其對自身違規行為無法辯駁。
在取得倉庫出具的上述備案清單項下入庫貨物貨權流轉信息的相關證明材料后,HQ貿易公司承認并沒有購買上述備案清單項下所對應的保稅貨物乙二醇,屬于用真實單證虛構轉口貿易。天津市分局據此認定,HQ貿易公司辦理的上述付匯業務沒有真實、合法的交易基礎。
HQ貿易公司在沒有真實、合法交易基礎的情況下向境外公司付匯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2號,2008年8月5號)第十二條,關于“經常項目外匯收支應當具有真實、合法的交易基礎。經營結匯、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外匯管理部門的規定,對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之規定,也違反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2〕38號)附件1《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第三條,關于“境內機構(以下簡稱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應當具有真實、合法的交易背景,與貨物進出口一致”的規定,屬于逃匯行為。
一是深挖線索。HQ貿易公司逃匯案中,HQ貿易公司購買的貨物位于張家港保稅倉庫,企業在合同簽訂、信用證開立等環節所約定的貨權單據為賣方開具的交貨單,而不是提單、倉單等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憑證。如果僅僅從信用證條款出發,很難發現企業違規。另一方面,HQ貿易公司提供的用以證明交易背景真實性的備案清單通過海關驗證是真實的,如果僅局限于備案清單層面,不進一步挖掘線索,也很難發現企業的問題。檢查人員將重點放在貨權流轉信息上,起到了“柳暗花明”的效果。
二是調查取證。HQ貿易公司逃匯案件屬于單證真實但未參與貨權流轉的情況。做實這類案件的關鍵在于如何防范被查企業推翻證據。該案件的主要證據為倉庫出具了HQ貿易公司未參與貨權流轉的情況說明。針對該案件中可能出現的HQ貿易公司到倉庫補材料的風險,檢查人員主要從兩點來進行證據鎖定:一方面要有倉庫出具的補辦材料的說明,對于較大的倉庫特別是上市公司來說,基于風險把控,一般不會輕易配合其他公司作偽證;另一方面,要有相關的資金匯劃來證明其補齊交易鏈條的交易背景是真實的。在該案件中,HQ貿易公司的上下游交易對手都不在交易鏈條中,也不存在相關的資金匯劃佐證,又無法到倉庫補齊交易材料,只能從其他證據材料入手。
HQ貿易公司逃匯案件的查處,得益于打擊虛假轉口貿易專項行動的開展,得益于全國檢查力量的統一擺布,得益于張家港倉庫的配合。對于HQ貿易公司所代表的貨權證明為“DELIVERY ORDER”交易模式來說,從發現線索到調查取證,需要多地取證、多方配合,辦案成本非常高。特別是如果倉庫不配合,做實案件會更加困難。因此,對于今后如何省時、省力且有效地查處該類案件,需要更多的思考,更需要不斷創新監管方式。
該案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HQ貿易公司的交易模式在外匯違規案件中具有代表性,即對保稅倉庫中的同一批貨物多家公司反復進行買賣,交易鏈條上參與企業非常多,而境內企業和境外關聯公司通過對同一標的物的多次買賣,構造轉口貿易或者轉賣業務,可以輕松實現跨境資金流入流出,不但虛增了貿易數據,也加大了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的風險。然而局限于現有手段和法規,目前,外匯檢查人員很難發現和定性該類構造型貿易的違規行為。
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