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兆希
(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14日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2012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發表的以《互聯網+》為題的演講。于揚在這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干這樣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就是你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4日,李克強總理親自簽批《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二是創新驅動: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包括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四是尊重人性:互聯網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其根源就是對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五是開放生態: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六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也是差別很大的,但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使得傳統運營商面對“微信”這類即時通信App的誕生,因為微信免費,使得傳統通話語音和短信的通信收入大幅下滑,該“互聯網+”,曾遭遇阻止。
在交通運輸領域,“互聯網+交通”有著強烈的“化學效應”,比如網上購買火車、飛機票、出行導航系統等等,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滴滴專車,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方式,增加了車輛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但由于對傳統出租業的沖擊以及現行法規的障礙,目前仍被禁止。
電視機連接上網絡電視盒,可以通過網線或無線WIFI接入互聯網,在電視機上實現網頁瀏覽、視頻影片播放、在線聊天、游戲娛樂、收看在線電影電視等功能,可依據自己喜好支配電視節目,也可隨意安裝應用程序,其性能遠遠優于傳統的機頂盒,但也沖擊了傳統的電視產業。所以該“互聯網+”曾被叫停。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的結果: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這種教育形態直接影響著傳統教育形態的存在與發展,曾讓許多人憂慮過。
微信的出現讓通信的短信被遺棄;余額寶的出現讓銀行倍感壓力;電子書刊的出現使出版業恐慌;網絡電話的出現終將代替傳統的通信電話;滴滴打車的出現直刺城市“的士”出租車行業……包括零售業、批發業、制造業、廣告業、新聞業、通信業、物流業、酒店業與旅游行業、餐飲業、金融業、保險業、醫療業、教育行業、電視節目行業、電影行業、出版業、壟斷行業等傳統行業,正在以裂變的速度,遭受著“互聯網+”浪潮的沖擊。
“互聯網+”,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了傳統行業的弊病:支付寶的出現,逼著銀行人性化改革;滴滴打車,暴露出傳統打車行業存在的弊端……“互聯網+”的沖擊,看似是對傳統行業剿殺,實則是傳統行業轉型的良機。遺憾的是,傳統業主對“互聯網+”前瞻認識不足,面對眼前利益不斷遭受沖擊,除了阻止之外,鮮有其他應對策略。
當發現人們都用微信,很少有人再用短信時,移動聯通電信曾聯手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要求微信也要收費,而相關部門竟然允諾,理由是既然短信收費,那么微信也應當收費。這些措施,現在看來可笑,但明顯表現當時的行政思維滯后于時代需求,與“互聯網+”的客觀需求嚴重不相適應。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政府部門個別工作人員不良的行政思維以及錯誤的行政干預,直接阻礙“互聯網+”行動。
第一,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順應時代潮流,自我革命,自我創新,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政府職能部門要主動作為,完善服務,加強引導,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互聯網+”,構建開放包容環境,最大限度減少事前準入限制,成為“互聯網+”行動的推動者。
“互聯網+”行動,必須依靠政府推動。這就要求政府職能部門,特別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有前瞻性思維,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互聯網+”,主動作為,完善服務,加強引導,構建開放包容環境,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最大限度減少事前準入限制,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拓展,相互借鑒“互聯網+”融合應用成功經驗,促進“互聯網+”新業態、新經濟發展,務實有序推進“互聯網+”行動。
第三,傳統業主只有順勢而為,自我變革,主動應對,盡快適應,才能正確面對“互聯網+”浪潮來襲,變被動為主動,成功實現傳統產業的創新轉型。
人們知道:互聯網+傳統廣告=百度,互聯網+百貨賣場=京東,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1999年,當時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先后創辦為標志,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之元年;十五年之后的2014年,以小米奇跡、海爾轉型、阿里巴巴上市為標志,成為中國企業互聯網化之元年。前者是互聯網產業化,后者是產業互聯網化。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產業互聯網化勢不可擋,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正在深度融合于各經濟領域,從而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互聯網+”的浪潮“來勢兇猛”,傳統產業創新轉型勢在必行。特別是,“互聯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創新的重要抓手,此時此刻,傳統業主們再不順勢而為,自我變革,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第四,加快互聯網法律法規立法工作,彌補法律空白,修改不完善的法律,廢除阻礙互聯網發展的惡法,讓法律成為創新者的通行證、作惡者的墓志銘。
針對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新特點,加快“互聯網+”相關立法工作,研究調整完善不適應“互聯網+”發展和管理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落實加強網絡信息保護和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絡安全、電子商務、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等法律法規。完善反壟斷法配套規則,進一步加大反壟斷法執行力度,嚴格查處信息領域企業壟斷行為,營造互聯網公平競爭環境。
[1]吳帝聰、陳小勤:一本書讀懂互聯網+[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