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豫 龔新蜀 張 靜
(石河子大學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也明確指出,要著力推進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新疆成為國家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唯一明確定位的省區。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會對新疆產生怎樣的影響,新疆的外貿發展該如何面對這一機遇,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北中南三條道路無一例外的都經過新疆,新疆這一特殊的戰略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新疆作為中國對中亞、西亞、南亞甚至對歐洲對外貿易的核心區域,面對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對外貿易的發展、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此外,烏魯木齊正在建設的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的信息網絡高速路、國際營銷網絡以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都有助于促進新疆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
新疆的外貿商品結構由其產業結構決定。新疆處于落后偏遠地區,產業結構欠合理,一產比重相對全國平均水平較高,三產比重相對全國平均水平較低,因此,其生產的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這就決定了其外貿商品結構以初級產品為主、工業制成品為輔。新疆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初級產品等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雖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在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上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比較優勢。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擁有17個陸路口岸,有33個沿邊縣市與周邊多個國家毗鄰,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發展邊境貿易的先天優勢。新疆的地理區位決定了新疆的外貿方式結構以邊境貿易為主,2013年邊境貿易比重達52%。盡管邊境貿易在新疆對外貿易中占有半壁江山。但與此同時,通過邊境貿易出口的產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輕工業產品的生產方式比較粗放,產品的檔次比較低,缺少主導產品和品牌商品,因而其出口價格比較低,缺乏國際競爭力;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石油制成品及家電產品等出口較少。再加上新疆地廣人稀,距離內地較遠,生產商品成品較高,因此,其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發展都受到限制。
從新疆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來看,2006年以前,歐洲一直是新疆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2006年之后,亞洲超過歐洲成為新疆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新疆與亞洲國家的出口依存度不斷提高,較高的外貿依存度會導致外貿風險,如果中亞五國的經濟出現疲軟導致需求大幅下降或者設置貿易壁壘等不利于出口貿易的政策時,新疆極有可能面臨出口滯銷的風險。
外貿模式結構包括產業間貿易模式和產業內貿易模式。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產業間貿易逐漸被產業內貿易取代,已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新疆初級產品的外貿模式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工業制成品的外貿模式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從對外貿易總額來看,新疆在1998—2013年間除了2000—2002年其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5以上外,其余年份都低于這個指數。新疆產業內貿易指數較低的現象間接反映了新疆外貿模式結構不合理。新疆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反映出新疆出口的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其附加值低、競爭力差,阻礙了新疆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
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新疆可以利用技術創新或引進技術,提高新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技術創新將促使出口產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生產出新型的、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產品,以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進口商品時增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這些產品不僅可以為新疆企業提供技術進步中所需要的技術,而且對于企業來說還能夠獲得技術外溢效應,從而創新管理制度。
外貿結構取決于生產結構,生產結構又由產業結構決定,因此,產業結構升級是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新疆的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過高、三產比重過低的現狀與其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程度較低具有較大關聯性。提高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同時提高農業等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以現有的支柱產業為龍頭帶動關聯企業發展,挖掘和培育有潛力的企業,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上,促進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
為了實現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及外貿可持續發展,政府應鼓勵當地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和高技術人才。新疆目前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國際競爭力不強,為了保護本地區貿易發展,提高進口關稅,還可以嘗試根據技術含量的不同,對出口商品設立不同等級的出口退稅,從而鼓勵出口企業研發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實現外貿結構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至今,新疆外貿結構不斷調整,逐漸趨向合理化。從數量上看,新疆外貿額已取得較大突破,但從外貿市場風險規避能力看,新疆外貿地理方向仍以傳統市場為主,規避風險能力較差,因此,新疆需要細分傳統市場,在把握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新市場進行縱深開拓。中亞五國與新疆具有較強的貿易互補性,是新疆忠實的貿易合作伙伴,新疆應拓展和中亞五國在能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貿易合作。同時,還應積極參與同周邊國家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從中獲取貿易紅利,促進外貿結構轉型升級。
對于出口產品結構技術層次相對較低的新疆而言,企業自主創新是促進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新疆企業必須加大產品生產的自主創新力度,提高企業的外貿市場競爭力。企業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實現技術創新,外部而言,企業可以與本地高校聯合,從產品的研發階段入手,采取高起點戰略,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企業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內部而言,企業應通過外貿商品創新、外貿市場創新和營銷策略創新相結合的方法,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企業在外貿出口過程中的快速發展。通過內外結合,加快企業的自主創新,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而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改變以往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粗放型的出口貿易增長方式,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實現由低端向高端的躍升。
新疆要從全局出發,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對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整體素質,實現產業升級。不僅在現有產業中培植優勢產業,而且還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技術進步,進行產業創新,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通過產業升級,加大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加速外貿結構轉型升級。
201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提出,用五年時間打造石油石化、煤化工、電力、有色、機械裝備制造、鋼鐵、建材、特色輕工8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但目前僅有石油石化達到千億元產值。新疆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在生產制造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新疆可以利用“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打造制造業產業集群,積極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依托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周邊國際市場產品的互補性,形成可再生能源裝備、輸變電裝備、輕工特色產業、紡織服裝產品加工、建材產品出口加工、化工產品、金屬制品等產業集群區,從而拓寬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空間。
[1]陳綿水、陳秋云: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結構調整方向及策略分析[J].國際貿易,2010(4).
[2]陳海波、魏嘯:外貿結構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3(9).
[3]李秀珍、徐芳娜:技術創新與中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價值鏈視角下出口結構優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4).
[4]陳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新疆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22).
[5]劉琦平、程云潔: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帶給新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