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嘉 郭 曉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95%的一次性能源、85%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用品均是來源是礦產資源,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礦產資源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影響程度,甚至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命運。未來,我國仍將長期堅持礦產資源開發活動,但需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現狀,建立完善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機制,逐步緩解區域生態問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這對于未來西部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我國西部地區不僅戰略位置重要,而且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可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為當地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便利。在我國已經發現的170余種的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都有不同儲量的分布,而且儲量巨大,很多礦產資源的儲量占全國儲量的一半以上,例如鎳和鉑的儲量,甘肅省的儲量分別占全國的62%和57%,巨大的儲量為甘肅省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鉀鹽儲量97%集中在青海;鋁礦的產量以陜西最多,位居亞洲第一。目前我國西部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與價值遠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而且西部所有礦產資源的價值總和比中、東部相加的總和還高,這也成為了西部崛起的重要支撐條件。由于西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型城市的興起給區域性經濟發展帶來了便利,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市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當地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建國以來,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能源、有色金屬和重化工業基地,為全國提供了大量能礦產品,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資源型城市的興起就是典型的特征之一。21世紀后,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2000—2010年這十年間,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的總產值從37100.25億元達到2010年的366410.79億元,占西部GDP的比重由22.37%上升到45.01%,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比東部和中部地區更為顯著。
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出現了許多以礦產資源為主導的資源型地區或城市,而這些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較好,但環境破壞嚴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肯定會伴隨相關問題的產生,引發許多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活,例如: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等,尤其是對礦區的過度開采,使得礦區的土壤極其脆弱,生態環境極其惡劣,嚴重地制約著西部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由于美國較早的進入工業化革命,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便逐漸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態補償體系,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制定出符合當地的補償標準,對當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引導。1971年,美國頒布的《露天開發控制與復田法》中明確規定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和生態恢復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一方面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另一方面對開發地區進行生態建設和恢復;在后期,美國聯邦政府對此給予大量的資金資助以幫助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
在退耕還林方面,美國的做法也是值得學習和參考的,采用以政府提供生態補償金的方式來購買“生態效益”,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來進一步地監督和管理這種方式的運行。從20世紀后期開始直到21世紀初期,美國已超過1500萬公頃的耕地沒有用于農業生產,這些土地用于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建設。
在法律法規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相關建設也是重要方面。特別是在進行行政、法律監督監管的同時,使用經濟手段進行監督體制的完善,不斷建立新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在礦區排污方面,發達國家主要根據各個地區環境承載力大小而制定出不同的環境容量大小,再根據環境容量大小制定每個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小,避免了過度排放污染物的現象。如果礦區的污染物排放超標,排污者會受到行政和經濟的處罰。
在礦山治理方面,發達國家多采用新老礦山分治的方法,以美國和德國為典型。在恢復礦山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大部分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的支助。對于老礦區,實行有利的復墾制度和生態恢復政策,對礦區占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區域進行逐年的恢復治理;對于新礦區,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一方面對礦產資源進行適度開發的監督和監測,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除此之外,政府制定的嚴格法律標準對生態的保護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綜合西部區域的資源區位優勢,加大政府引領扶持力度,規范市場,調整產業結構,深化技術改革。通過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責任,加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宣傳,通過建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措施,加強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前的防范、開發過程中控制和監督、開發后怎樣處置的問題,應及時地建立起相關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恢復。面對這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西部地區應該建立起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的體系,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生態資源,堅決杜絕以破壞生態效益而促進經濟效益的行為,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于礦產資源豐富的西部來說,保護礦產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科學地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對于西部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生態資源,必須制定科學的方針政策,不斷優化礦產資源所有制結構,保證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西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保護意識不足、礦產資源浪費嚴重、技術落后、單一開采等諸多問題。經過長期的粗放型的開采,西部的資源逐漸減少,生產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技術水平低下。要及時調整這種單一、粗放型的開采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逐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科學開采模式,不斷調整工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適應西部經濟的發展。對于礦產資源所有制的調整,關系到西部經濟的發展趨勢,關系到我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狀況,因此,要重視調整的方式和過程。
政府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治理者和監督者,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的過程以及后期的使用情況均是政府的職責。但由于法律的缺乏,特別是對于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的來說,在沒有獲得政府大力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基本沒有承擔生態環境恢復經費的能力。礦區的生態恢復靠企業自身來解決是難以維持,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對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和維護發揮支持作用。因此,必須建立起符合我國特點的生態補償體制,明確受益者和破壞者的責任范圍,明確企業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職責,特別是生態恢復治理責任,堅決打擊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效益產出的行為。同時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解決資源日益緊張的問題、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改革和調整礦產資源稅費制度,對于西部資源的合理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改革和調整資源稅,主要應該以降低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為主,多方面地進行調整和改革。具體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高礦區生態補償費用的標準,以往較低的生態補償費率對破壞環境的企業來說不是特別大的困難,這樣的補償方式不僅沒有限制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反而破壞了長期的生態平衡;二是加強對礦產資源費的監督管理,特別是稀缺礦產資源,以保證生態補償過程的正常運作。
礦產資源作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重要戰略資源,對于經濟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在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嘗試新的開發補償路徑,緩解生態資源最緊迫的問題,加強礦產資源生態恢復治理。通過明確礦區的職責和礦產的產權問題,建立起新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環境的全面恢復和發展。讓礦區居民直接分享資源開發收益,實現礦區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礦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將可以優化資源開發的價值補償機制,改變西部地區“坐在金山上討飯吃”的現狀。恢復和治理礦區生態環境,對于西部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有重要影響。
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員,在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監管中,政府往往對大型企業的監管力度強,對中小企業的監管力度較小,因為中小企業的經濟實力和規模都比較小,但西部的礦產資源開發的企業中,較多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型企業較少。因此,這就造成了小型企業的增多,加劇了西部地區環境的惡化程度,忽略的小型企業由于數量居多而造成的危害可能遠大于大型企業。因此,應明確行政監管職能,提高行政執行效率,細化多個部門的職責,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促進部門協調合作,加強監管力度,充分發揮行政監管職能,提高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效率。政府部門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和及時溝通,做到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這有利于提高監管的效率。
媒體宣傳輿論監督將有利于推動資源補償機制的完善和發展,加強媒體宣傳,增強群眾對于補償機制的認識,充分了解各部門的職能部署。有針對性科學解決生態補償中的問題,使補償機制的實施路徑具有科學性、針對性。
礦產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關系到西部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科學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才能使得區域經濟健康良好發展。實現這一期望,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和升級,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郝慶、孟旭光:對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生態經濟,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