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譚文兵
(1、青海省國土規劃研究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2、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河北 三河 065200)
綠洲生態農業,是指在荒漠環境下人類控制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改造利用荒漠,有目的地建設的,以水為中心,水土、林、草合理配合,農、林、牧多層次生態結構的農業。可見,綠洲農業是在高原荒漠地區進行農業整體開發和綜合治理的一種理想模式。
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西北高原地區荒漠化嚴重,農業生態結構相當脆弱,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存在著諸多的障礙因素。因此,要緩解西北高原地區農業生態危機,最大限度地協調農業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有必要立足于西北地區現實的生態背景,積極發展綠洲生態農業。
香日德鎮地處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東南隅的都蘭縣中部,面積29120平方公里,坐落在海拔2900米的沙漠中,是典型的高原高寒大陸性荒漠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66.8毫米,年蒸發量卻達到2285.4毫米,是地球上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年日照時數最高可達2971.2小時,年太陽輻射量僅次于“日光城”拉薩。土壤主要以棕鈣土、粟鈣土和風沙土為主,農用地類型多樣,以耕地為主,林地多部分為防護林,還有少量牧草地和沙地。香日德河為其主要地表水源,多年徑流量4.352億立方米,水資源供給相對有保障。由于具備“水、土、光、溫、能”等獨特的資源優勢,具備農作物高產的有利條件,且適宜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農、林、牧合理結構和多層次生態系統的現代綠洲生態農業。據理論計算,香日德鎮春小麥光溫生產潛力每公頃平均可達20000公斤以上。出產的大蒜,個大味重,最大的單頭接近500克,出產的窩筍、洋芋、蘿卜、胡蘿卜、芹菜、大白菜等根莖類蔬菜因個體大、無空心、產量高、品質好而享譽全國,成為青海省反季節蔬菜生產的重要基地之—。
香日德鎮農業呈現以流域進行開發和布局的綠洲灌溉農業特色,尤其是2009年以來,大力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四個萬畝”(萬畝枸杞、萬畝馬鈴薯、萬畝高產油菜、萬畝高產小麥田)、“一紅一黃一綠一種(枸杞、馬鈴薯、蔬菜、制種產業)”,擴大種植藜米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尋找優質、高效、高產的農業增長點,全鎮農牧民人均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
當前香日德鎮農業建設目標是:突出區域重點和特色,不斷發展壯大枸杞、馬鈴薯、果蔬、制種等特色產業,積極引進農牧業深加工企業,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全力打好綠色、有機、無公害品牌,促進特色農牧業規?;?、效益化、產業化發展,努力打造全省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
根據自然環境特點建立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合理的空間結構。打破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形成跨區域、跨流域、大規模(適度)農業區域經濟資源開發格局。目前香日德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區域產業發展特點的糧食、蔬菜、畜牧業生產基地。其次,加強用地布局優化,綜合考慮生產、生活、生態因素,構建生態種養區、生態工業區、生態居住區、生態旅游區循環布局模式。按照集中連片的要求,加大對“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種植產業、畜牧產業用地保障。在經濟聚集區及城市近郊,加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畜牧業示范區用地布局,興建一批能夠生產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農業基地。合理確定農業生產基地、畜牧業養殖區用地規模保護生態平衡。同時,根據香日德地區功能區劃與建設重點,對于適宜開發地區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根據水源保障條件合理確定種植面積,根據草畜平衡條件合理確定載畜量。在河流沿岸布局足夠的自然植被緩沖帶用地,吸收由于農牧業生產和生活流失的養分以保護水體。
根據產業循環發展特點,保障農業產業鏈上各環節用地。在2009年以前,香日德農業發展以基地生產為主,加工業不足且處于初級產品加工水平,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優勢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的步伐緩慢。為此,香日德鎮積極構建農業循環產業鏈,發揮主導產業優勢,重點發展互補鏈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加快推進產加銷結構調整步伐,努力形成“立體式”的戰略調整格局。一是保障重點產業生產基地建設用地,如香日德在2011年以來先后建設了近7000多畝的蔬菜生產、黑枸杞種植、人工飼草種植示范項目基地。二是加強加工產業用地供給。據香日德十二五規劃,全鎮爭取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0%以上,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的目標,重點保障香日德百億元枸杞產業園和生物產業園用地,重點向枸杞精深加工生產項目、馬鈴薯精淀粉加工項目、化肥專用肥項目供地。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配置用地供給。增加農產品配送中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等公共服務組織用地比例。四是對優勢產業用地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同時加強對重復性生產產業用地的控制。
目前香日德引進公司流轉土地主要集中在枸杞種植、育苗、蔬菜和藜米等特色種植產業。根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開展“以場擴場”,采取“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鄉村、企業、農戶聯合。自2010年開始,香日德鎮先后有中莊村與甘肅蘭州黃河啤酒廠簽訂10000畝的優質大麥種植訂單、下柴源村與青海省種子站簽訂了1645畝的豌豆種植訂單、香樂村與青海農科院簽訂了2500畝的手拉手豌豆種植訂單、東盛村與青海省藏地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2000畝的甘草種植訂單,通過項目運作,有效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的農業開發,逐步將柴達木綠洲農業引向集約型和效益型的發展之路。
自2008年開始,香日德鎮不斷推進農業內部生態經濟模式,選擇農田養地作物與養地作物的輪間套作的合適耕作體制,選擇適當的家畜品種推廣輪牧混養,通過種(植)養(殖)加(工)三者的有機結合,充分提高了農業資源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產量和產值。此外,在香日德鎮,近年還積極探索采用帶狀種植或混種的生態農業模式,如蠶豆—馬鈴薯帶狀種植、春油菜—豌豆混種,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實現了高產高效。同時推進生態農業土地投入減量化模式,加快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農膜的合理規范使用與替代,實現了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
當前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原綠洲農業是西部地區未來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符合新時代特征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香日德鎮在綠洲農業建設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總體來看還處于起步階段。從長遠發展來看,高原綠洲農業發展應該重點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編制綠洲現代生態農業土地開發整治規劃,重點推進綠洲生態基地和農業生態園區建設,構建特色農業生產帶;按照構建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要求,在不同層面配置研發、種養植、加工、營銷的產業鏈用地規劃,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生產集中。
西部高原地區總體上集體土地流轉相對滯后。未來需要加大流轉制度建設,促進農地流轉合理有序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一是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加強指導、管理和服務,研究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積極促進和逐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糾紛仲裁調解機構,負責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糾紛的調解和仲裁。二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統計、合同簽訂和管理、糾紛調處等制度。認真做好土地流轉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報工作,規范流轉合同,并及時辦理備案,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登記冊,及時準確記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三是加大土地草場流轉力度。應將西部廣袤無垠的高原草場充分有效利用起來。通過搭建土地草場流轉信息平臺,規范土地草場流轉操作程序和合同文本,對需要進行流轉的土地草場進行登記,建立土地草場流轉檔案,核實土地草場流轉后的經營狀況等。
一是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西部高原地區耕地質量普遍偏低,應重點選擇在有潛力發展綠洲農業的地區開展耕地現狀質量調查,將質量低且分布較為集中的耕地納入整理項目庫中,積極爭取國家、省上專項資金進行中、低產田的改造,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綜合整理。二是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步伐,積極建設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建設項目和節水灌溉工程,進一步做好規?;咝Ч澦喔软椖拷ㄔO。三是進一步加大設施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保障像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畜用暖棚等設施農用地需求。加大農業產業園區、基地配套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保障力度。
加強農業技術建設,創新種養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強化行政與技術結合、科研與推廣結合、規?;洜I與專業化服務結合,為農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1]夏威:青海藏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政策實施[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彭措澤仁:試論用經濟方略治理青海藏區[J].西部資源,2003(4)
[3]丁瑤、鄧蘭燕:西部地區土地流轉制度創新設計[J].探索,2008(5).
[4]蔡寅春:西部地區土地資源與經濟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