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榕
(福建省永春縣國庫支付中心 福建 泉州 362600)
村級集體經濟對于開支不在政府財政預算的村委會來說意義重大,是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基礎,關鍵在于改善民生,是村級組織發揮其職能的有效保障和前提。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才能解決村組織必要活動開展的順利進行,對于村級組織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發揮。從現實情況看,村級干部的薪酬相對較低,村委會的事情繁雜,如果不在集體經濟方面給予適當支持,那么就保障不了村級干部的人員穩定以及工作積極性,不利于村級干部的隊伍建設和充實。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以及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手段。保障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是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以及建設新農村的目的,然而農民的富裕光靠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和帶動。農村的發展還是要結合自身特點,農民的富裕還是要依靠自己生長的土地,國家對于農民的稅費改革后,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的支出由此減少,但農業的基礎建設還是要繼續進行,僅靠國家對此資金投入是有限的,因此,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為農村改善環境、開辦公益活動、農村環境保護、河道、道路養護、綠化以及其他創收的基礎設施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是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一條最實際、最可靠的道路。
1、經濟發展機制不完善,資源利用不合理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少政策扶持,但在外出打工的浪潮下,農村的經濟并沒有因為農業的發展而得到很大的改觀,不少農田被荒置,沒有人承包或者種植,農村里的精壯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剩下的留守老人和孩子根本無力進行種植,農田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僅限于單一的農作物,而是向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然而,當前的農村大多還是以基本的農產品為主,很少開發經濟作物,農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凸顯。由于農民自身的局限性,他們往往愿意種植自己熟悉或是傳統的農作物,對于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高效率的經濟產業具有抵觸心理,或者是盲目種植,結果因為沒有考察好市場而失敗,或者是因交通的緣故而產銷不及時,這些都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也是造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大因素。道路不暢、水電供應不及時、農田水利等環節薄弱造成抵御災害能力差、綜合生產效率低,農村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有些農村實行高效的經濟作物種植機制,但缺乏合理的規劃,或是自然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規模,農產品基地建設不完善,導致農業生產分散,難以形成經濟發展合力,農業生產規模效益難以充分發揮,阻礙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2、人才培養不足,高新人才缺乏
新的形勢下,需要新型人才來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的現狀:村級干部大都是40歲左右,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思想比較保守,與市場經濟脫節嚴重,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大學生村官大都是剛畢業大學生,對于農村不了解,空有一腔熱血,但實際動手能力較差以及對于農村現狀不適應,導致所學的知識應用不到農村工作實際上來。由于他們的思想以及文化的局限性,很難形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觀念,對于集體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些村干部對于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淡薄,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才是正確的道路,認為自己的政績在于帶動農民富裕,而不是集體經濟的發展優劣,沒有意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其實也是一種帶動農民更快致富的手段,對于改善農村面貌、吸引社會投資以及提高農民創收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村級干部的素質和知識儲備,使得他們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不規范,村級企業人員管理松散,家族式管理較為常見,甚至村干部在村級集體經濟中的財務管理以及收入分配上出現隨意性情況,缺乏必要的激勵和監督機制。
3、重視程度不夠,政策傾向不足
近年來出臺的一些惠農政策,對于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村級集體經濟角度來講,惠農政策尚需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針對較大的地區和項目,實行必要的財政、金融以及人才方面的政策。從微觀上講,農業稅的取消、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專業技能培訓等政策的對象主要是一家一戶和勞動者個人,主要是對農戶進行直接經濟上的幫助,對改善農民生活、提高生產力有促進作用,但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涉及較少。
1、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
改變以往的農業發展思路,在傳統種植業的基礎上,依據本地的農業資源優勢,開發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增加集體收入,擴大產業鏈,實現農業產品的增值。結合本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選擇適合本地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如果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興辦村級集體企業,合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辦編織廠或者手工業廠等商業企業,為集體經濟增收;如果是山林地,發展特色林業或者是種植藥材;如果自然資源豐富,可以開辦農家樂等旅游業,靠自然資源增收。靠近城市的鄉村,可以利用區位優勢,開發快遞物流或是電子商務。在充分利用資源的基礎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發展專業經濟合作,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民增收的過程中,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2、培養引進新型人才,強化領導班子建設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有好的領導班子,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對國家政策具有深刻體會、對市場具有敏銳感知力、對未來風險具有研判力的創新型人才。對于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以及培養,要暢通用人渠道,公開向社會招聘能人,通過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方法來進行選拔,招聘既懂經濟又具有管理學知識,同時思想素質過硬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對于引進后的人才,要進行思想、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制定完善的福利政策,在醫療、養老、住房等關乎其切身利益的問題給予支持,消除后顧之憂,使其能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的建設中來。此外,對于選拔的干部人才,除了定期培訓之外,還要有新型的激勵機制,全面考核政績,將其與村干部的獎金掛鉤,真正形成一個有活力、能創新的領導班子。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人才的問題,領導干部的知識文化水平需要得到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主體農民的自身文化素質也要得到相應的提升。將農民的文化和行業培訓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一項任務來抓,有目的地吸引有能力的知識青年或是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并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農村閑散人員,進行必要的行業培訓,使其能夠在村辦企業中得到一份工作,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還有利于村解決辦集體經濟人力的問題。
3、加強政策扶持
國家在微觀角度對農民增收減稅作出了不少政策規定,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政策還未完善。因此,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加大資金的扶持和投入,引導涉農部門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社會積極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比如對涉及農業的林業、畜牧業等設立集體經濟專項資金,這些部門主動下鄉考察,幫助村級集體經濟找對發展路子,并利用專項資金進行投資和提供技術等支持,形成產、銷的合力。農村信用社也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信貸的一個重要環節,支持村級集體經濟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等涉農項目的貸款等,并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支持,發展村級農產品工貿項目。
在稅收方面,應該將在村級范圍內的收稅所得與村級分成,支持村級用這些收益發展集體經濟,強化扶貧幫困,經濟部門繼續幫助貧困村,黨員干部幫助貧困戶,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幫助,還要幫助其轉變思想,學會利用現有資源創新思路,脫貧致富。同時,對于經濟薄弱的鄉村,在其發展集體經濟時,國家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在貸款發放上給予優惠,在土地使用上給予優先權,在稅收上給予減免。
4、規范管理
由于農村領導班子的局限性以及長期發展所遺留的問題,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系不完善,造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暢。因此,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時候,規范的管理是其發展順利的保證。強化管理,切實實現集體經濟資產的保值甚至是增值。首先應該管理規范村級集體經濟的財務以及資產管理,在收入支出方面要做到透明公正,在對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基礎上,明確規定集體資產在占有、經營以及日常的管理方面的明細,使集體資產不僅保值甚至可以增值。同時,加強村民對管理的監督,防止賬目不清、貪占挪用等問題的發生。
對于過去陳舊的管理體制,要善于突破創新,把管理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上,培養村民的監督和民主決策意識,使村民有權對落戶村里的發展項目、工程等進行民主投票決議,形成監督管理的氛圍。
[1]伊全勝、萬興亞:發展完善我國村級集體經濟面臨的深層障礙及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13(6).
[2]高希英: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集體經濟,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