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實 編輯/張美思
Essay 隨筆
在大世界中靜思
文/程實 編輯/張美思
無論做著怎樣的工作、過著怎樣的生活,只有跳到戲外,我們才能感受到“重新發現”的無窮樂趣。
不知不覺間,每兩月在這最后一頁寫篇隨筆,已經持續兩年多了。很快,這些音樂和經濟的文字大雜燴就可以集結成一本小書了。誠實地說,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目的。雖然我一直認為,用簡單的語言普及經濟常識,于民于國都是有益的,但我寫這些發散著經濟學思維的小文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喜歡。
用經濟學思維去看、去品、去思考每一件生活中的瑣事,對我而言,既是一種悠然自生的本能,又是一個妙趣橫生的過程。陳寅恪老先生說過,“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而這正好詮釋了此種學術旨趣。用嚴謹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一些貌似不嚴肅的事情,往往能得到一些非常意外卻格外有意義的結果。這種精神之旅,只要經歷過,就會欲罷不能。經常會有一些朋友問我,你哪來那么多精力,又看電影、又聽音樂、又玩游戲,同時還寫了1600多篇經濟文章?對此我實在無法作答。因為對我而言,它們經常是同時發生的,而且,它們之間的思想共鳴是如此奇妙,發現并記錄的過程就已讓我樂此不疲。
“發現”,是一種永遠新鮮的體驗。人心,就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只要看到一絲藍天,就會按捺不住飛翔的欲望。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必須直面現實的牢籠。于是,旅行,便成為很多人的渴望。遠離熟悉的城市,去另一個陌生的角落,哪怕短暫,又無論風景如何,總會帶來發現的驚喜,讓人享受自由的逃離。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任性,都能隨時隨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大多數的時間,大多數的我們,都被圈在重復著的平淡生活里,焦慮、煩躁、麻木。昂起頭,盯著一些看似勵志的理想;閉上眼,卻看不到半點夢想的光芒。于是,我們都被鎖上了心窗,身體和心,沒有一個真正“在路上”。發現,變成一種陌生的感受,消失在繁華到足夠單調的物質世界里。
生命是多彩的。我們都有一顆驛動的心,都無法忍受毫無發現的漫長。但無法忍受,也只能忍受。我們不是喬布斯或馬斯克,所以只能做著一份忙碌而機械的工作,身心疲憊卻感受不到全情投入的滿足,總有一種激情累到無處安放;我們也不是阿甘或勞拉,所以只能過著復雜卻重復的生活,被盤剝之后緊跟著被娛樂,而喧鬧之外,僅剩空虛。
為什么我們的精神世界如此荒蕪?只是因為我們在物質世界入戲太深。入戲太深,就不會有發現;沒有發現,就不會感受到生命的美麗。所以,無論做著怎樣的工作、過著怎樣的生活,只有跳到戲外,我們才能感受到“重新發現”的無盡樂趣。
那么,如何跳到戲外,如何能在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中置身事外?就我的體驗而言,實際上很簡單。如果把生命看做一個“RPG(角色扮演)”游戲,那么,我們完全可以開啟一種“第三者模式”,用旁觀的視角和超脫的心態來重新觀察和重新思考。這種智慧游戲和精神之旅,往往不經意間就會給我們帶來意料之外的發現,使我們感受到生活中另一種“廬山真面目”的美艷。
發現平凡之中的精彩,感受生命內里的智慧,這才是我喜歡把經濟和電影、音樂、詩歌結合到一起的真正旨趣。經濟學在我心里打開了一扇窗。透過它,我看到的世界如此絢麗多彩而又邏輯井然,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發現記錄下來,生怕它們一不小心就被遺失在快進著的生活里。
是啊,生活很快,思考很慢,所以,世界這么大,我就想靜靜。你要問我靜靜是誰,我會說,靜靜就是那個思考著的自己。現實很熱鬧,我們有世界杯,有《中國好聲音》,有《生活大爆炸》,有百變的蘋果,有蘇東坡的美詞,有比小說還曲折的烏克蘭危機,有比大海還深不可測的中國股市。只有在思考中發現,這些擦肩而過的熱鬧才會變成親身經歷的精彩,才能在我們平凡的生命中留下永不消失的痕跡。我思故我在,思考,是我們活過、感受過、綻放過的唯一印記。
世界這么大,你會想靜靜。
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