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清 黃僑彬
(福州大學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6)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經濟處于改革深水區,“全民創業”成為社會新常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創業當中,伴隨著這一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在高校建設中被提為重要議程。由于大學生群體所處年齡階段和社會地位的特殊性,致使其在創業實踐中出現很多問題與困境。對此,則必然由高校這一教育主體來解決。實施創業性教育既是社會深化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人才是科技興國第一要素。抓好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能夠很好地促進當代各項事業的發展。自改革發展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但是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面對這些新時期的時代產物,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我們必須抓好大學生創業教育。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堅持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黨的十八大把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三型合一的領導班子,提升黨建水平作為終極目標。這向我們提出了全黨創新性的要求,只有勇于擔當、勇于創新,才能使黨的領導和執政符合時代要求,才能推進黨的各項建設。
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培養的只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四有新人”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成敗。然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腐朽意識形態對大學生成才具有不良的滲透作用。高校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思想學習,為社會培養、輸送合格人才。加強學生創新性教育和創造力的培養,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創業的理性認識不足
由于大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其對社會還相對不夠客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夠成熟。相比有多年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的人來說,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宏觀認識和對創業全過程的有效把控能力。在認知層面缺失的基礎上,可能會導致決策的失誤。自我定位不清晰,創新意識不足,盲目追隨市場,是大學生創業出現的普遍共性,這都會對自我發展以及創業的良性循環埋下不良隱患。
(2)缺乏創業實踐經驗
由于大學生還未正式踏入社會,其對創業全過程的程序和不同階段的任務往往僅停留在認知階段,缺乏有效的實務操作的平臺。對創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與突發狀況缺乏經檢,往往導致判斷的缺失。倘若不能廣泛吸收聽取他人實踐經驗,極可能在重大決策中出現失誤。
(3)創業信心缺失
認識不足與經驗不足是造成大學生創業缺乏信心的重要因素。初入社會必然會在種種選擇面前碰壁,這會導致大學生的信心缺失,優柔寡斷會影響創業過程中決策的做出,這可能會決定創業的最終成敗。
以高校教育工作為契合點,用大學生創業服務于經濟發展,特別是以高校教育工作帶動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有其獨特的優勢。兩者相互區別卻又相互聯系。高校教育工作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有效載體和必然選擇。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存在現實可能性與必然性。
(1)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現階段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迫切要求一大批擁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信念,具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的優秀青年加入到黨員隊伍當中,促進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而大學生創業教育旨在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發展。在培養過程中要求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創新意識和協作精神,以小群體的發展帶動大社會的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從這一層面來看,兩者都是為了培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其目標具有一致性。
(2)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創業教育方式的協調性
高校創業教育既是培養和造就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廣大優秀人才聚集地。在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同時,也培養了優秀人才的組織協調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在進行高校創業教育全過程中,也提升了黨員隊伍的自身素質要求。兩者所采取的談話式、教授式、實踐活動式等教育方式相互協調、相互通融。
(3)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創業教育資源的可共享性
目前,經濟發展為大學生創業提高契機,大學生創業又為經濟發展充實血液。“黨建帶團建”體現了黨對共青團工作的領導,有利于共青團組織建設的進一步提高。各地高校共青團許多活動和工作的開展都是服務于建設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平臺,例如各地開展的創業實踐活動都是服務于大學生創業。由此可以看出,工作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資源和平臺是可以相互共享的,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
(1)大學生創業教育是高校工作的內在要求
樹立大學生創業觀念,引導大學生科學創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因而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內在要求。
(2)高校教育工作是彌補大學生創業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教育缺失有效手段
傳統大學生創業教育注重創業技能、創業政策和創業信息的指導,而忽略了理想、信念、倫理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思想道德修養相脫節,出現了很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創業觀。中國共產黨這一先進組織要求全體黨員不斷完善自己。在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同時,更加注重思想道德修養的培養。為了構建科學的創業觀,促進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必須加強以黨建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新型創業教育,彌補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4。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純潔性建設是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創業觀的有力杠桿。
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其特殊性與優越性,在上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促進二者相互融合有以下路徑選擇。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國際風云的變化莫測對共產黨和國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必須將黨員的人生追求同黨的宗旨統一起來。回顧歷史,規劃未來。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教科書,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通過開展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和學習,堅持黨的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統一,能夠培育出符合社會主義需求的創業觀,制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此外,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創業夢想,能夠增強創業的信心以提升凝聚力和戰斗力,這是決定大學生創業成敗與否的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具體發展實踐、借鑒外國發展經驗提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依靠人的發展作為根本前提,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在黨建服務工作開展過程當中,加強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以全面發展為著眼點,重視創新性培養,助力青年創業。黨支部應將黨員政治業務、知識學習融入到健康向上的實踐活動中。加強基礎黨組織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基層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創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能力,確保大學生創業群體全面協調發展,提升創業的綜合素質。
環境對成才具有重大作用,對于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形成意義深遠。創業環境對創業執行力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黨建工作開展過程當中,要重視發揮榜樣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推行“骨干創先爭優、黨員聯系青年職工”的模式。理論聯系實踐,加強青年大學生黨員與社會優秀黨員企業家、職工之間的交流,使之深入感受到先鋒模范作用的力量,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契合實際的開展創業典型、創業價值的宣傳,促進環境因素的融合,是高校創業教育實現良性循環的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黨建工作在許多方面扶持著大學生創業,二者在物資、師資等方面具有融合性。通過創業平臺的整合,有效利用高校黨建工作和創業教育的資源是必然選擇。在實踐中,應探索將黨建、團建的系統和網絡平臺合理地運用到創業教育過程中,將過去枯燥古板的教育與現代化新興技術相結合,打破瓶頸,為黨組織建設注入青春的活力。此外,在黨員隊伍中,針對大學生創業群體開展創業培訓、組織外出考察等形式,能夠強化黨性理念和技術技能,在拉近學生距離的同時,更進一步向他們傳遞教育真諦,實現教育的目的。據此構建黨建工作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聯動機制,開創兩者齊頭并進的工作格局,促進共同發展。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經濟發展為載體,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整合教育資源,是完善高校建設的新的嘗試,是大學生創業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與可靠途徑。
[1]王傳旭:從戰略高度重視大學生黨建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6( 1).
[2]藍盛建、張懷剛:大學生創業困難及對策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201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