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廣州 510006)
繼上個世紀制造業成功全球大轉移之后,伴隨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服務全球化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國際服務外包也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大革命的趨勢。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以達到降低成本、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經濟活動。服務外包業按提供的服務內容,可分為商業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
據麥肯錫預測,2020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整體收入將超過一百五十萬億美元。在此趨勢下,國際服務主要發包國一直在尋求最佳承接國以擴展其市場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廣大服務外包承接國也紛紛制定相關政策以抓住這個巨大發展機遇。中國作為新興的國際服務外國承接國,雖在近幾年發展迅速,但與印度等主要承包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完善。
制定優惠的稅收和外資政策,可以為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提供寬松的環境。印度政府在1986年就制定了《計算機軟件出口、軟件發展和軟件培訓政策》,對從事IT外銷的企業給予特別的優惠政策。例如,對從事該行業的企業所得稅實行5年減免5年減半,再投資部分3年減免等優惠。上世紀90年代,印度進一步推出“零賦稅”政策,出口軟件全部免稅,對生產的軟件產品不征收流轉稅。2000年3月起,印度政府在全國批準設立140個經濟特區,企業在10年期滿后還可通過經濟特區政策延續享受稅收優惠。2004年2月,印度政府發布了一項稅收聲明,為避免雙重征稅,跨國公司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至印度享受免稅。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國低30%左右,企業負擔基本上是“零稅賦”,這在相當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務外包的成本優勢(唐宜紅、陳非凡,2007)。為促進出口,印度頒布了《2005年經濟特區法案》,對經濟特區建設及特區內的企業實行第一個五年免交全部所得稅、第二個五年內減免50%所得稅、第三個五年免除再投資收益稅收等優惠政策。印度這些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了大批的跨國金融機構,均選擇印度作為外包的東道國。在目前的全球外包產業格局中,印度是最大的接包國家,其接包規模接近中國接包規模的十倍。
主要軟件發包商在選擇承包商時,對于東道國的管理水平、商務和法律的國際規范有著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1847年印度頒布了第一部《版權法》,其后進行了多次修訂。1994年和1999年兩次修訂《版權法》,實現了與WTO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的完全接軌。印度還注重檢查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效果:1991年11月,印度組建了版權實施顧問委員會;1999年和2000年先后頒布了《國際版權規則》和《信息技術法》,對非法傳播計算機病毒、復制軟件等違法行為都規定了具體的懲治條款;2003年9月,成立了知識產權申訴委員會,負責受理專利、商標、設計及商標等案件的申訴;2004年,印度專利局從社會擇優錄取了63名專利審查官,并送往國家知識產權學院進行上崗前培訓;2005年,印度開始實施新的專利法,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體系全面接軌。在世紀末相繼通過了《版權法》《信息技術法》和《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法》。這些措施強化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執行力度,使得印度軟件外包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國際信譽。
印度等主要服務外包承接國都設立了科技園區,并在這些地區提供了非常寬松的貿易和投資環境,為服務外包作出了巨大貢獻。印度軟件出口的70%以上都是來自軟件科技園區,早在1982年,英·甘地建立了第一個科技園,進行軟件、微電子等尖端技術的研發,為軟件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1991年,在班加羅爾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計算機軟件技術園區,其后又在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等地建立了18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軟件技術園區。園區的企業享受到多種優惠政策:如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到2010年前為止免除公司所得稅(最高比例達90%)、允許設立100%外資獨資公司、購買國內資本貨物時免除消費稅等許多優惠政策。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科技部,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專門設立IT部門的國家之一。2000年印度還在硅谷設立了軟件園,為印度軟件對美國的出口及加強與美國金融、投資等機構的聯系做出了巨大貢獻。
優秀的人才是服務外包成功的關鍵。印度政府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服務外包人才。主要表現在:第一,依托知名高等院校培養軟件外包尖端人才。20世紀50年代,印度參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模式,在全國陸續建立了7所“印度理工學院”,印度高級軟件人才大都出自這些學校。第二,重視基礎外包人才的培養。班加羅爾除了十余家科研院所、名牌大學之外,還有近八十所小型工程技術學院。第三,獨立后,英語被列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1970年,印度政府啟動了質量改進工程(QIP),目的在于保障各層次技術教育機構的質量。
隨著服務外包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不斷加大,我國政府日益深刻地認識到服務外包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了提高我國服務外包的發展,我國政府和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與服務外包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目前服務外包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較差,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當前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的業務類型仍然以信息技術外包(ITO)為主,占到了總規模的86%,業務流程外包(BPO)為輔,占總規模的14%,其中以ITO業務為主的企業占到了71.4%,以BPO為主的企業占到19%。ITO與BPO并重的企業占到了9.6%。76%的企業ITO業務超過70%,這些企業的ITO業務主要以軟件開發為主,一半以上的企業軟件開發占到了整個業務的70%的以上,另外,測試也是ITO業務的一種主要形式,36%企業的測試業務在10-30%之間,系統維護業務排在ITO業務的第三位,有28%的系統維護業務在5-15%之間,本地化業務排在ITO業務的第四位,有20%的企業本地化業務在5-15%之間。另外,在中國BPO雖然剛剛起步,但是BPO業務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無論從業務規模,還是從企業數量來看均占到了一定比例,并且發展速度較快(宋炳林,2013)。
我國服務外包排在前三位的市場是:日本49%、歐美30%、國內18%、其他地區3%,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發現日本仍然是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最重要市場,不過來自歐美市場的外包份額正在穩步快速地上升,并且根據統計數據來看,一些優秀企業正在逐步將從事對日外包業務所積累的服務能力、財務資源投入到承接來自歐美的離岸外包業務,另一方面,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市場也越來越得到了服務外包公司的重視,并且也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高端市場及優質客戶,其市場份額及重要性也在穩步上升,換個角度來看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機會一定不能錯失,服務外包企業通過承接海外業務,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
外商獨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仍然是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的主力軍,其所占比重超過了80%,其中,外商獨資更是高達45%,這也說明服務外包產業正在逐步吸引更多的海外直接投資。另一方面,海外背景對服務外包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為提升全球交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國有和國有控股公司占到了15%,股份制公司占到了5%。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盡管我國是服務外包承接國的大國之一,但是與愛爾蘭、印度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可見,借鑒印度等國的服務外包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吸引外資的政策、法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政府應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承接服務外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建立有關部門協調管理機制,以便對服務外包予以統籌并實施宏觀指導和有效監管(吳潔,2007)。
優惠的稅收和外資政策,可以降低服務外包成本,成為吸引國家服務外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可以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征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邢學杰,2009)。
在園區內提供寬松的投資環境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可以極大地激勵服務外包的發展。據鼎韜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全國建設(包括原有園區擴建等)了超過200個的外包(或者以外包作為主要產業方向之一)園區,但是園區發展整體競爭力仍較薄弱。服務外包園區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必須首先著眼于創新,并且不單是企業創新,而是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多元協同的園區集群式創新。同時,根據本地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等特點差異化和專業化發展。
印度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與歐美接軌比中國至少提前30年,公民、企業和政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強。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可以為服務外包營造出良好的誠信環境。雖然我國先后于1982年、1984年和1990年頒布了《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法律,但是仍缺乏統一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同時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這些法律也已不太適應知識產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而且這些法律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缺乏對知識產權的整體概念。因此我國應抓緊時間對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進行修改并針對法律空白出臺新的法律,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需要。其次,制定統一的《知識產權基本法》,使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條款更加嚴密,有基本法作為最終依據,更便于公眾認識和理解,以致能更好地解決專利、商標、著作權保護的交叉問題。最后,應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知識產權是一個有機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歸于一個統一體才能最有效地發揮其職能。
[1]宋炳林.國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經驗及對寧波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3):83-87.
[2]唐宜紅,陳非凡.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的國別環境分析——以印度,墨西哥和東歐為例[J].國際經濟合作,2007,4(4).
[3]吳 潔.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展趨勢及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07(5):24-27.
[4]邢學杰.進一步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9):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