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河南神火運輸有限公司,河南永城 476600)
我國正面向低碳經濟轉型,其過程迎來一系列新的挑戰,例如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貿易模式方面。我國低碳經濟戰略也因為這些挑戰陷入困境,促使其低碳經濟發展能力及目標存在不少尖銳的矛盾。筆者就貿易模式方面解析我國低碳經濟困境,希望提供以低碳經濟戰略啟示性建議。
眾所周知,我國正面向低碳經濟轉型,其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境,導致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能力及目標間產生不少矛盾,而筆者通過研究分析,認為當前我國低碳經濟面臨的困境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真正實現,還需要作為支撐的科技夠發達先進。技術產出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技術水平的關鍵,而衡量技術產出則可直接通過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來進行。因為,國家技術創新活動發展水平、方向及在技術市場的競爭能力皆可通過專利申請數來反映。作為衡量技術產出重要的指標,專利發明具有技術含量高國際可比性等特點。而通過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我國專利發明授權總數長期處于國際中較為低下的水平,同時美國專利商標局統計的數據具有較高的國際可比性。根據其數據的統計分析,可得出在與其他國家相比時,我國技術產出總體差距最為突出。
并且,我國技術產出數量不僅處在末端位置,其質量更是處在末端位置,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我國與國外專利發明授權中的比例指標。以前幾年為例,在專利發明授權量中我國專利數擁有者僅占總專利數47.01%左右,但同年,在專利發明授權量中日本專利擁有者占總專利數比則高達87.93%,而俄羅斯、法國均有超過80%的占比,同時德國韓國也均有超過70%的占比。由此可見,和這些科技強國比較起來我國技術產出質量差距極大。此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曾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計劃,可此計劃僅能得到少數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所以,造成不少高技術含量產品即汽車類等皆被國外公司占領主戰場,無法用錢買到核心技術,促使很多核心技術被國外制約了。因此,我國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是影響我國低碳經濟轉型最關鍵的障礙。下圖為專利發明跨國比較表。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以煤炭為主作為主要能源消耗結構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國能源消耗比例中煤炭消耗比例高達68%左右,但全球能源消耗水平卻僅占28%左右。同時,單位熱量燃煤所排放的CO2排放量,比較起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分別高出大約40%和60%左右,因此,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所引起的CO2排放強度勢必會很高,是我國長期處于高水平單位能源CO2排放強度的主要原因。以前幾年為例,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耗比例中占有高達70.2%的比例,比起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24.2%。正是因為諸多因素制約了能源結構的調整,我國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要高于其他國家,將迎來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基于如此能源結構條件下,煤炭、水泥、石油等的生產消費及使用是CO2等溫室氣體主要來源。當前必不可少投入到工業化城市化中的物質,便是石油水泥等產品。加之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飛速發展階段,消費結構、人口的增長以及基礎城市建設都需要這些產品,因此,推動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和造成我國不斷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是這些高碳產業和產品。同時,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國際能源署指出,若有可選政策條件下,2005-2030年之間,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分別達到年均增長率的3.2%和2.5%,且CO2排放量將分別達到年均增長率的3.3%和2.2%。站在城市化角度來看,我國城市化雛形即:中心(大城市)-骨干(中小城市)-基礎(小城鎮),隨著不斷提高的城市化程度,住房需求量也將不斷增長,所以,住房需求不斷提高房價也隨之提高,造成房地產等行業面臨嚴峻的節能減排形勢。而站在工業化角度來看,我國存在極為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即:比重不斷增加的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和較低比重的低污染低耗能服務行業。但經濟發展和對應著產業結構的,我國處于高速發展中國家,勢必會有很長一段時期是以工業為核心運作,促使我國將面臨不容樂觀的節能減排形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形成中國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直接因素即:消費結構逐步轉移向更高層次,而生產結構還停在加工制造和低端生產方面,造成高碳產品進出口量劇增,促使中國低碳經濟戰略面臨困境。中國低碳經濟戰略的困境要破解,調整中國外貿模式是必然選擇,因此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鏈延伸至高附加值部分,從而脫離國際分工中的微笑曲線底部。現階段全球經濟正走向復蘇,全球性產業結構新一輪的調整中,要防止我國處于全球產業鏈的附庸低端位置,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國內市場的統一。只有統一國內市場才能提供足夠的內需,為專業化分工打下基礎,促使產業鏈中各部門能細化分工、集中優勢、合理分布,杜絕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現象,促使在設計國際型技術標準上我國更有發言權,減少地區間的貧富差距。
但由于國內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其不顧區位因素和資源稟賦,過度追求地區經濟的門類完善,重復建設等,導致嚴重趨同化的地區經濟結構,和高度重疊的產品種類,尤其是汽車、鋼鐵、電子、石化方面,導致國內市場被高度分割,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整體水平,形成資源的不斷重復浪費和產業結構長期徘徊在低水平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上。
由此可見,破解我國低碳經濟困境調整貿易模式的必然選擇,就是培育統一國內市場和破除地方保護主義。
綜上所述,我國低碳經濟面臨三方面困境,即技術、經濟和能源方面,要在貿易模式下改善這些困境,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到,大力度的轉移支付,確保地方財政困境得以破解,并支持發展低碳經濟,實時實際的調整其支出結構,同時,加大環保產品采購力度,制定相關政府采購條約,大力扶持低碳企業的發展,健全完善財稅激勵政策,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帶動能源價格改革,以及環保稅種的齊全設立,實施環境的有償使用。如此一來,即可解決我國當前低碳經濟的困境。
[1]李 猛.“中國模式”與中國低碳經濟困境[J].人文雜志,2011(1):57-61.
[2]李 猛.城市化模式與中國低碳經濟困境[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2):58-61.
[3]李 猛.貿易模式與中國低碳經濟困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38-41.
[4]葛察忠,任雅娟.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J].地方財政研究,2010(9).
[5]郭 恒,孫 蕾.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選擇[J].北方經濟,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