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 15008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為我們黨第一位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總書記,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全黨作出的戰略抉擇,對法治建設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既有對四代領導集體法治思想的一脈相承,又有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的創新發展,形成了在“四個全面”治國理政戰略布局階段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的整體思路,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當下的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困難重重,依法治國刻不容緩,從嚴治黨形勢嚴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習總書記用他的法治思想給了我們明確的答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后,建設法治中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月7日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提出的宏偉目標。這是對黨的十五大確立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聚焦和深化。法治中國,不僅要建設法治國家,還要建設法治政黨、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不僅要推進依法治國,還要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自治;不僅包括有形的法律制度硬實力建設,還包括無形的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著眼于國內法治建設,還要面向世界,推動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法治化,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可見“法治中國”的內涵比“法治國家”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具中國特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則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和黨內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講話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憲法思想,闡釋了憲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表現了對憲法的絕對服從和敬畏,這是黨的十五大以來,黨的最高領導人對憲法至上性的高度肯定。習總書記強調“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當前,在社會上還普遍存在“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等現象,原因有很多,但其實質還是人們的法律至上、憲法至上的意識還不牢固。特別是當前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人口紅利結束,經濟轉型任務艱巨,我國已經出現了官員腐敗、社會分化、極端思想、信仰與道德危機、環境生態危機不斷等問題,其中大量矛盾和問題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相關,因此經濟社會發展更需要法律保駕護航。法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尊重憲法與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息息相關,我國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傳遞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念,有利于加快形成舉國上下尊重憲法、憲法至上、用憲法維護人民權益的社會氛圍,助推憲法思維內化于所有國家公職人員心中。
習總書記2012年的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和強調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并在之后多次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共同推進,一體建設”寫入《決定》中,并將其作為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根本路徑,體現了我國法治新方略。“共同推進”與“一體建設”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就“共同推進”而言,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執政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權運行的基本原則。依法治國包括了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內在要求;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而依法行政離不開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依法行政的先決條件是依法執政。就“一體建設”而言,法治國家是最高的法治形態,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的重點,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建成法治社會,也必然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
新十六字方針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闡明了依法治國的主要任務和具體要求,體現了從法制基礎建設到法治系統建構的理性部署。依法治國的前提是科學立法。“有法可依”著眼于解決法律的數量問題,“科學立法”著眼于解決法律的質量問題。從“有法可依”轉變為“科學立法”,是基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現狀所做出的重大調整,即未來我國立法工作重點將由“重數量”轉向“重質量”。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嚴格執法。在立法任務完成之后,法律的實施就成為首當其沖的任務,而法律人共同體是負責實施法律的主要力量。習總書記在2013年8月29日在河北考察調研時講話指出:“有些政策規定是約束性的,有些明確是剛性要求,卻成了‘稻草人’,成了擺設,這樣就會形成‘破窗效應’。”目前我國執法領域仍然存在地方保護以及執法亂作為、執法不作為等情形,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給腐敗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機,嚴重影響了執法公信力,因此必須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依法治國的保障是公正司法。習總書記指出“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群眾每一次求告無門、每一次經歷冤假錯案,損害的都不僅僅是他們的合法權益,更是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是他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習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必須使人民群眾的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得到保護和救濟,制裁和懲罰一切違法犯罪活動。依法治國的基礎是全民守法。法律被信仰才能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準則。通過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大力培養公民尊重法律權威精神和依法維權、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使人民群眾形成法治信仰、法治精神,使領導干部堅持法治思維、法治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系這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對于我們深化認識、堅定信念、明確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受益者亦或是弱勢群體均缺少對法律的敬畏,我國仍在努力擺脫兩千多年“人治”的陰影。當前有種錯誤的認識,即把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對立起來的觀點。“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思維陷阱,更是一個偽命題。習總書記闡明了黨與法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線和紅線,這個原則必須時刻牢牢把握。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在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下才能得以實現,必須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密切聯系群眾、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優勢,有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廣。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引領,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混亂,通過法治的力量確保改革沿著法治軌道有序推進、更具執行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跟上改革步伐,否則就可能因阻礙發展而失去其應有功能,立法要適應改革、保持與改革同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相輔相成、相得宜彰的。習總書記指出“科學立法是處理改革和法治關系的重要環節”。應加快落實習總書記強調的“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對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應加快上升為法律的進程;應及時修改和廢止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定程序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改革措施作出授權。通過立改廢釋保持法律生命力,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賬,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
[1]夏 行.習近平總書記法治思想蘊含的時代新意解讀[J].領導科學,2014(8):7-10.
[2]程海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N].光明日報,2012-07-19.
[3]陳冀平.談談法治中國建設-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法治的重要論述[J].江海縱橫,2014(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