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玲,鞠永紅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111)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失地農民”這一群體也隨之產生。土地本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收入來源,當他們失去土地時,也意味著重新就業和維持生計變得更艱難。根據對全國現有失地農民進行抽樣調查顯示,只有30%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生活困難的失地農民占60%,擔憂未來生活的失地農民占81%。為此,我們科研組對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管理中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問題進行研究,并對失地農民就業現狀、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原因、如何加強失地農民培訓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具體詳述如下。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平均每征收2畝土地,就有3個農民沒有工作,如果按每年約有三百萬畝的征地速度,到2030年我國失地農民的數量將達到1.1億人。而這些數目巨大的失地農民再就業渠道較單一,主要有三類。失地農民第一類就業渠道是通過“招工安置”或“就業安置”在本地企業務工。但隨著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業的轉制、兼并和倒閉等現象的出現,過去已經實現“招工安置”或“就業安置”的失地農民,大部分被裁減或失業回家。例如四川省曾對全省歷年征地得到“招工安置”或“就業安置”的42.97萬人進行調查,到2003年底處于失業狀態的人數為24.46萬人,占已得到“招工安置”或“就業安置”總人數的56.92%。失業農民的第二類就業渠道是自謀職業,在當地開店經商或從事個體經營。這類職業較穩定,但只有少數失地農民具有自主創業的勇氣和靈活的經營頭腦。同時,這類職業也需要技能和資金的支持,這就使從事這類職業的失地農民數量更加稀少。失地農民的第三類就業渠道是外出務工。失地農民再就業時大部分選擇在外地做建筑工人、搞裝修、干零活、裝卸、擺地攤等短期和臨時性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容易受季節性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就業相當不穩定或直接造成失業。
大多數失地農民選擇自己進入城市找工作,少數失地農民在政府的幫助下找到崗位。但由于缺少工作技能、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失地農民的工作大多為那種高危險、高付出、低收入的崗位,一些又臟又累沒人愿意干的非正規職業都是他們再就業的職位。我們課題組在黑龍江省對失地農民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失地農民從事的工作崗位主要為建筑、裝卸、裝修、保姆、餐飲業打工、企業打工、地攤上小買賣等,這些崗位占已就業失地農民崗位90%以上。這些崗位不但工資不穩定,而且很微薄(絕大部分崗位沒有三險一金)。并且這些工作大都是短暫性而不是長久性的。所以,失地農民即使成功再就業,就業帶來的仍然不是高額的工資和穩定的生活保障。當失地農民出現生病、工傷、失業等問題時,因沒有繳納三險使得他們沒法得到社會福利帶來的好處和保障,生活就會更加雪上加霜。失地農民低技能、低收入、缺保障的就業狀態,導致他們的就業質量極差,亟待政府及相關部門加以解決,以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
由于農村教育落后使得失地農民文化素質較低,他們又缺少一定的專業技能,使得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就業率偏低。從全國范圍內看失地農民的“低短差”現象普遍而嚴重。“低”指失地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四十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基本上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為主。“短”指失地農民打工時間短。失地農民的就業崗位大多數屬于臨時性、季節性的,年平均打工時間一般為7-8個月。“差”指失地農民就業質量差。失地農民由于缺少一技之長,職業技能差,大多數只能從事以手工操作、簡單重復的工種,在城市中只能選擇對知識技能要求低的工業、建筑業和餐飲服務業,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條件差、就業水平差、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差。
目前我國失地農民培訓制度不完善,培訓體系存在很大問題。首先,失地農民培訓宣傳力度不夠,宣傳不到位,使得廣大農民對參加就業培訓的意義認識不清,導致參加認識不足,培訓資源浪費,提高了培訓成本。其次,培訓出現多部門主管,管理權限分散。涉及失地農民培訓工作的部門有農辦、教育、勞動、農業、財政等十多家部門,各部門基本上各自為政。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制,出現了培訓機構、培訓設施、培訓隊伍的重復建設,出現了爭生源、爭利益的現象,也出現了部門之間相互扯皮、推諉責任,導致失地農民培訓工作沒有真正開展起來。再次,培訓出現過程簡單,效果不好的現象。一些培訓機構在培訓時間上安排不合理,對培訓專業設置缺乏科學性,對培訓怎樣的人才,培訓什么技能,達到什么標準沒有周密計劃,與市場脫軌,使得培訓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課題組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樹立適應形勢的就業觀念。為此,政府和社會要開展好失地農民培訓工作,通過培訓提高農民勞動技能,擺正心態,適應就業市場用工要求。為了更好的開展失地農民培訓,政府和培訓機構應從多角度考慮,針對失地農民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培訓要求,安排靈活的培訓時間、設置切合實際的不同層次的勞動技能培訓,以滿足失地農民多角度、多層次的培訓需求。同時,培訓機構在注重實踐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應根據失地農民個人自身情況和務工實際要求,制定出靈活多樣培訓方式,如長短期班相結合、職業學校培訓與社會職業機構培訓相結合、訂單式培訓、定向式培訓、委托培訓、菜單式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通過這些培訓方面的改革和調整,使得絕大多數失地農民通過培訓獲得一技之長,獲得更好的就業崗位和更高的收入,以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們的社會和和諧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