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云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沈陽 110034)
20世紀90年代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村民的家庭收入不斷提高,人們不再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擔憂,更多的是比較房屋及家電的好壞等。這種消費方向的轉變表明了其消費觀念正發生著變化,重生活消費意識開始增強,炫耀意識、攀比心理有所突顯。經濟實力與消費觀念的轉變必定會導致農村消費結構的轉變。消費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對各種類型消費品和勞務的消費數量比例和相互關系。筆者將從農村消費品的六大類入手,具體分析農村消費結構的變遷。
第一食品,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躍進和自然危害造成了我國的糧食危機,致使一些人餓死,此后國家一直給予糧食的高度重視。1995年中國基本邁入小康階段,農村居民的收入已有了明顯的好轉。盡管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仍然偏低,消費結構變化緩慢,但是從縱向來看,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已由吃飽轉向吃好,注重營養,膳食結構顯著改善。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食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高熱量的谷類食物相對下降。高蛋白、高脂肪的動物食品相對增加,營養素比例日漸協調,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保證了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第二衣著,農村居民在穿著方面出現了較大變化,他們已不僅僅滿足于“穿”的本身,也更加注重質量和款式方面的提高。他們在選購衣著時有了更高追求,要求款式新穎,甚至還會從電視上模仿城市人的穿著。而對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他們接觸到的城市衣著方面的東西更多,當他們回到家鄉時又會給村里人帶來新的時尚,村里的同齡群體便會相繼模仿。城鎮居民和電影的示范效應,使得農村居民也開始注重衣著的美觀、款式和新潮。
第三住房,住房作為最基本的消費資料,是居民家庭消費和個人消費得以進行的場所。在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消費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中,住房消費的變化表現得最為直觀和明顯,總的特點是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住宅面積擴大,住房質量提高。現在對于低收入的農村居民來說住房不僅僅是為生活提供空間,同時也是一種長期的耐用消費品,他們把住房的好壞視為一生的追求,是他們家庭地位和聲譽的象征。而對于高收入村民來說,住房己經超越生存需要,成為一種享受,為了顯示其更高的地位,他們在房屋的質量和外觀上都要勝人一籌,以顯示其與眾不同。
第四家庭設備用品,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居民的購買力迅速增加,家庭設備及服務支出在日常消費比重中有所增加。日常用品日趨豐富,各種耐用物品快速進入村民家庭,以前結婚嫁妝中的縫紉機、自行車等都轉變成現在的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如今隨著科技的創新和村民收入的提高,原來對農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消費品如彩電、電腦、手機等開始進入拉動農村消費的新一輪熱潮。
第五文教娛樂用品,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的教育支出占消費比重較小,自高考制度重新恢復以后,村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消費在教育的投資就越來越大。目前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增長速度,此項消費已經成為農民必不可少卻又負擔沉重的消費。國家針對這一情況也實施了教育補貼措施,推行義務教育減免學雜費和書費、對困難家庭給予適當的補貼,這些政策不僅促進了農村人力資本的改善,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對于帶動其他類目的消費增長也有重要意義。
第六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如今村民越來越重視身心健康,過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但由于醫療費昂貴所引發的“看病難”、“看病貴”也不容忽視。對于農村居民而言,改革醫療保障體制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體現,更是社會公平的彰現。在交通通訊方面,村民已擁有了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農村中比較富有的家庭甚至都擁有了私家車。而且手機也進入了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通訊費用的增加雖然有著技術進步和社會流動性增加的原因,但交通和農機具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國家實行的補貼政策有關,政策帶動了農村居民在農機具上的投資熱潮,可見國家政策對于農村居民的消費有很大誘導作用,為了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增加和結構優化,必須采用有效的政策。
通過分析以上幾個方面,我們不難發現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仍需我們注意的是,雖然農村的消費情況有所改善,但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相比較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繼續關注農村居民消費,尤其是正確分析與科學評價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并引導和促進農村居民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劉長喜,桂 勇,朱國宏.蘇南農村消費結構與消費觀念變革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4(4).
[2] 曾曉玲.當地中國消費結構變遷的動力機制[J].科學經濟社會,2013(2).
[3] 劉清華.農村改革與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遷[J].上海農村經濟,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