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艷
(吉林省中盛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四平 136000)
自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部沿海省市的經濟迅速騰飛起來,然而隨著東部省市國民經濟總值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中部省市和西部省市的經濟則仍在以緩慢的態勢增長,東西部之間的區域經濟差距不斷地拉大。同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經遠超于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變大,因此,為了促使收入差距的縮小,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勢在必行。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1980年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對于當時國民人均收入僅僅337元的中國居民來說,800元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將絕大多數的中國居民劃在了納稅范圍之外,同時國家也開始重視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因為只有將國民經濟總量的蛋糕先做大,才能保證國民在初次分配時的人均收入量能夠更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在中國逐漸增多,1993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對象除了中國居民,還增加了在中國投資的非中國居民,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的范圍的擴大,使我國的財政稅收增加了新的收入,使外資對中國資源的使用價值仍然能夠回饋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增磚添瓦。
到了2007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自2006年開始實施的1 600元上再增加400元,此時我國的國民人均收入已經過萬,值得一提的是,我國2007年的貧富差距仍舊較大,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為13 126元,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4 117元的三倍多,相同的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對于收入較高的城市居民和收入較低的農村居民顯然公平上欠妥。[1]
直至2011年的七級超額累進匯率的實施,將原本的稅率和起征點進行了調整,并對境外投資者的境內活動時間、職位、境內外的經濟支出進行細致的綜合統計來評估其是否需要納稅。
綜上可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方式和稅率無論如何變化,都是迎合著市場變化來進行改進,以保護中國居民的利益,促使貧富差距的縮小。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分配制度的落后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產生和一定時期內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正處于并且可能長期處于這一時期,為了縮短這貧富差距過大的周期,完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個人所得稅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總量和國民收入總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地修改,以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起步較晚,同時又面臨著中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增長情勢,難免存在較多的問題。
1.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稅形式較為單一
我國貧富差距和國民的人均收入差距的擴大,伴隨著國民收入獲取途徑的多元化,使得較為單一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方式在實踐操作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偏差,對于貧富差距的縮小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不顯著,由此我們也可從中發現,近幾年我國的貧富差距還有小幅度的回升的趨勢,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方式必須要跟緊時代的腳步,增加納稅的條目,擴大納稅的范圍。[2]
2.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稅模式仍然存在弊端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模式屬于分類所得稅制,將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環節進行細分,按細致的條目進行不同稅率的征收,這樣的征稅模式雖然在理論上一定程度的縮小了不同行業間的差距,提高了部分暴利行業的稅收比率,但是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非但沒起到上述的作用,反而留下了更多的弊端。法律未說明即為合理的現象出現在了實際施行過程中,由于分類征稅的原因,未錄入的收入方式便成了稅收政策的漏網之魚,而收入方式較多的人相對于收入方式單一的人則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3.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方式不夠合理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雖然在2011年已經修訂為多級增值累進的稅收制度,但是低收入者由于生活條件所囿,收入經過個人所得稅的扣除后,實際生活中的經濟壓力遠遠超過了高收入人群,并且由于物價的上漲和收入的微弱增加,稅率調整的滯后會給低收入人群帶來更多的生活壓力,這樣的不合理征稅方式不利于社會公平地實現,也會造成低收入人群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4.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監管力度不夠
偷稅漏稅的現象一直屢禁不止,但是我國的稅收監管制度和機關機構的建設都不夠完善,稅收部門孤立無援,沒有同司法部門,執法部門建立穩定的聯系,導致漏網之魚缺乏相應的懲治措施,從而一次次以身犯險,通過稅法的漏洞來博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完善監管機制,提高懲治力度,那么依法納稅者的納稅積極性會受挫,同時也會對我國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的損失。[3]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整體發展上還不夠成熟,除了稅務部門對經濟和國民人均收入的評估進行適時的調整,還需要我們積極借鑒國外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以他山之石攻克我國稅法制度上的難題,并通過國外的先進案例進行制度的改良,避免類似的漏洞再次出現。
1.美國——對納稅人身份的細分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分類僅僅局限于國民收入的分類,而忽視了納稅人的身份以及納稅人所擔負的社會壓力,采用美國稅法的細分納稅人的方式可以使稅法更富人文主義精神,使每個納稅人都能體會到稅法實施中的人性化因素,這也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和提高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4]
2.日本——對個人所得稅的嚴格監管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監管機制還不夠完善,偷稅漏稅行為比較嚴重,這一點我們可以積極地向稅法監管制度較為完善的日本學習,即將個人所得稅的初步監管規范化,并進行嚴格地二次審核,初次審核重在準確掌握每個納稅條款都得到征收,而年末的二次審核則是保證了個人所得稅被完整無誤地上報,這兩次嚴格的審核為日本的個人所得稅的準確完整上報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杜絕了偷稅漏稅現象的發生。
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國目前較大的貧富兩極分化顯然離這一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為了縮小這一差距,除了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強制執行最低收入底線的保障,還要在二次分配中進行個人所得稅的調整,從而逐漸在社會經濟總量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縮小貧富差距,實現藏富于民,減少國民的經濟負擔,提高國民的經濟收入。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個人所得稅制度從征收到監管的漏洞仍然較多,但是我們應當始終相信稅法制度終會完善,成為社會公平的有力調節手段。
[1]崔 軍,朱志鋼.中國個人所得稅改革歷程與展望——基于促進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
[2]苗振青.個人所得稅改革探究——基于社會財富公平再分配視角[J].金融與經濟,2012(8).
[3]楊斐然.從個人所得稅稅基的角度淺談個人所得稅的改革[J].商,2014(12).
[4]楊曉妹,尹音頻,吳 菊,等.個人所得稅改革與收入再分配改善——基于2008年和2011年自然實驗的微觀模擬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