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佳博,馬增林,雷海燕
(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30)
黑龍江省農用耕地面積3950.2萬公頃,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家庭生產經營活動是農村居民主要生活來源。其中,人均農業經營凈收入為5374元,同比增長7.2%,占經營凈收入的比重為81.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51.4%,充分體現出黑龍江農業大省的鮮明特點。因此,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對黑龍江省農業發展至關重要。黑龍江省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后,農民對農機投入比例增加,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糧食產量以及農民收入狀況有著巨大的改善,研究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問題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農機購置補貼是農業機械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農業機械化的本質特征是運用先進的機器設備最大限度地代替人的手工工具,從而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產活動及各個環節的農業作業。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過程,實質上就是農業機械與農業生產工藝的結合、農業機械和農村勞動力的結合、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相結合的過程,同時是以機械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力與社會條件相結合的過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幫助農業生產向農業現代化的新型結構轉變,實現了農業生產力的巨大改革。
農機購置補貼是指將國家財政預算用于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專項資金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和要求,用于補貼“支持農民個人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并且經過農機鑒定機構檢測合格”的農業機械的一種財政支出形式,通過這種補貼手段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并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機購置補貼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包括財政貼息、現金補貼、技術支持補貼以及信貸補貼等。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支農惠農政策,為使補貼政策真正做到有效真正落到實處,建立新型的農機購置直補機制和有效的農機補貼產品供應市場是實施農機補貼政策過程中的必然選擇,需要我們調整現行的農機購置補貼模式,探索和建立新型的農業機械直補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機直補機制,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模式,計劃經濟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農機部門按行政區劃進行劃分的“指標控制”模式,農機生產企業按照管理部門的劃分進行指定的機械供應,縣級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直接對農民實施資金補貼、確定補貼對象、控制補貼力度。為了實現高效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建立農機直補市場按自然經濟區域劃分,也可稱為“農業機械補貼超市”,為方便農戶選擇補貼產品、面議補貼產品價格,可憑其身份證明直接進入超市,現場簽訂補貼機具合同、現場交付差價款并提貨,這種新型補貼機制的建立,能落實農業機械補貼政策并逐步走向市場化運作;能增強農機部門服務意識;能使現行辦法下部門指標控制所產生的“吃、拿、卡、要”的種種弊端有效克服;能自主選擇有效維護購機戶的合法權益、尊重農戶;能形成有利于農機生產供貨企業正常補貼機具競爭市場;建立有利于農業機械補貼政策長效機制。
黑龍江省各級政府在購置農業機械方面要依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補貼政策,按實際發展需要,相應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量,不僅要保證原有重大及關鍵農業機械裝備,而且也要重視創新型農業機械的補貼政策的支持力度及資金投入量。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大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功率基礎設備以及新型創新設備補貼力度以及資金的投入比重;建立針對老舊農業機械設備的報廢補貼政策,優化農業機械化配置;由于油是農業機械設備運行的必需品,考慮油價不斷上漲及農民的增收情況,需要在用油方面制定相關補貼政策。最后,黑龍江省要結合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農機購置補貼優惠政策,不斷引入相關資金的投入,更好更快更穩地推動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過程中,為讓有意向購買農業機械的農戶對農業機械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應加大購置農機補貼相關產品宣傳力度,讓有意購買農機的農民看到樣品機,增加在大眾媒體宣傳農業機械產品的廣告,有利于想購買農業機械的農戶了解先進的農業機械,掌握所具備的優良性能,確定是否適應當地農業生產要求,有充分把握購買具有補貼政策的農業機械,與此同時,農機部門大力宣傳購機補貼政策,通過會議、通知、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方式,讓農民深入了解掌握補貼政策,避免發生農民只知道購買農機,不清楚申報補貼資金;避免農民購買的是未列入財政補貼目錄中的農機,而沒有享受到補貼政策;避免農戶因申報太遲了,不能列入補貼計劃等現象發生,讓農民實惠的享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懂得新型農機具的技術含量與優點,敢于并且習慣于使用高科技的新型機械,深入細致的宣傳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普及推廣應用新型農機具技術,確保真正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讓農民群眾受益。
[1] 郭妹宇.中國農業機械化制度變遷及政策評價[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李 農.我國農機購置補貼的宏觀政策效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20).
[3]張世偉.分析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J].經濟縱橫,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