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華
(黑龍江省公路工程監理咨詢公司,哈爾濱 15000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最初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繼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持續發展的呼吁后,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模式。這個概念強調了人類目前的需要和未來的需要的平衡,但是這個概念的需要是不明確的,要實施的平衡思想也是不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一個社會理想的發展狀態,包括環境保護、氣候穩定、消除貧窮、關注下一代人的發展、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社會治理、社會包容度、弱勢群體及其生活方式的保留等等。
除此之外,其他的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觀點,如從社會屬性的角度。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人口增長趨于平穩,經濟穩定,政治安定,社會秩序井然的一種社會發展”。奧尼爾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環境允許的范圍內,現在和將來給社會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從自然屬性的角度,國際生態學聯合會和國際生物學聯合會都將可持續發展概念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這些觀點從不同的方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行了延展和深化,加強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層認識。
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首要方面。環境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又是自然資源的載體,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所消耗的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供給。因此,環境保護就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在人類沒有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之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環境與資源的衰退,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口益加快,環境與資源向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支撐越來越有限,環境與資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下的環境會計研究得以產生。
相對于傳統會計來說,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為了規范環境會計的核算程序和方法,有必要首先建立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在傳統會計假設的基礎之上,國內不少學者對環境會計的假設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基于人們對人類行為影響環境的認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下環境會計假設的特殊方面。但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傳統會計假設的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在環境會計假設應保持不變,可以在環境會計假設,存續。
1.會計主體假設。傳統的會計理論認為,會計核算的主體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獨立進行會計核算的企業。按照傳統會計主體假設,企業環境會計的核算主體也應該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微觀企業。然而,有的學者認為,環境會計既涉及到微觀管理(企業)同時也涉及到宏觀管理(政府),所以,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應當包括企業微觀核算體系和政府宏觀核算體系兩個層次。還有學者認為,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只把政府作為環境會計的核算主體更為合適。從核算的內容上講,環境會計不僅要確認、計量、披露和報告會計主體自身的生產經營成果,而且要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主體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生產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說,環境會計要求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給社會帶來的外部性納入會計核算和報告的范圍。
2.貨幣計量假設。在傳統會計中,企業會計計量的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即只存在貨幣計量形式。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比較復雜和不明確的,有時候難以用貨幣單位來計量,因此多樣化的會計計量形式應運而生。在環境會計中,會計計量的形式具有多樣性。企業既可以采用定量的形式核算,如貨幣計量、實物單位計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形式核算,如對環境信息披露的文字說明等。環境會計核算的多種計量形式使得會計對核算主體環境信息的披露非常全面。此外,環境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還允許企業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如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市場價值、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
3.可持續發展假設。該假設認為,企業應該在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下堅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核算和報告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經濟信息,幫助企業和政府做出經濟決策。可持續發展假設的前提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是有價值的,能夠給人們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消耗資源,而資源正是環境提供給人類的。環境所提供的資源是稀缺的,因此,人類應當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這也是可持續發展假設的存在依據。
在傳統會計中不管是受托責任觀下的會計目標還是決策有用觀下的會計目標,均沒有考慮環境保護的因素。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加大對公司活動的環境影響的關注。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一直將經濟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先發展,再治理”方式在我國是行不通。只有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走“邊發展,邊治理”的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九五”規劃報告將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基本戰略,并提出了環保目標;“十五”規劃報告也把環保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十一五”規劃更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這一切表明,我國政府早已將經濟可持續發展納入經濟建設的議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也應當將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注重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會計的目標。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在遭受諸多威脅。許多研究文獻表明我們的生存環境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然而卻沒有證據顯示這種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態有減弱的趨勢。從工業污染到氣候變暖,從土地沙漠化到森林消失、濕地枯竭,從海、湖污染到瀕危生物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都向人們發出了環境危機的信號。
人類(活動)很早就對環境有重要影響。歐洲的自然景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人類的農業活動形成的。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變得越來越大,工業活動成為環境危機的直接誘因。此外,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消耗巨大,但生產活動后工業對廢料可回收的卻很少。農業生產上對化肥農藥的使用污染了土地和水流,間接導致了一些物種的消失。
在面臨巨大的環境威脅時,人類沒有了狂妄自大,并得以認識到保護環境的責任。如果無視環境危機的存在,這些環境威脅不僅僅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他們甚至隱藏著對地球的災難性的改變。按照西方流行的觀點,盡管自然環境沒有內在價值,但是它們卻有許多效用價值,人類與環境有著復雜的關系,如我們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氣、喝干凈的水、吃健康的食物,自然產品也是貿易的必需品,如汽油為汽車提供燃料。從長期來看,為了環境的效用價值,企業必須要保護環境,因為所有的企業都要使用自然資源。
有了以上前提的支撐,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企業與環境之間新的關系。我們需要對遭受破壞的環境采取補救措施,要逆轉全球變暖的趨勢,要保持物種多樣性,這即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減少污染、限制或停止增長,直到我們與環境保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從短期內來看,限制增長減少污染雖然在生態上是可以實現的,但在經濟上、政治上和社會上卻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理論概念,源于當代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條件,并建立在當代財務報告的范式之上。可持續發展代表了自然環境的需要和經濟增長的需要之間的權衡。
從某種方式上說,計量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必要的。計量這種手段使得我們對以前不明確的事物變得明確,致使我們獲取一個事物比較隱蔽的內在特性。對于人類來說,我們早已用分鐘、小時、秒計量時間,用千米、米和厘米計量距離,通過對這些計量體系的使用,我們來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
企業應當對環境負責,如前所述,他們是環境的管理者,也因為他們可以從環境獲取私利。所有的組織和個人,即使他們名義上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組織目標如盈利、獲取個人私利等,但他們同時又是社會的公民、后代的祖先和地球這個大社區的成員。人類要履行這種大社區的管理責任,就需要公司對環境影響的信息披露。
從小的方面來看,企業需要為他們管理資產的行為和結果向股東負責。從大的意義上來看,公司也需要對他們所擁有的自然資產負責,并對他們沖擊環境的行為負責。管理職責并不意味著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同時還擁有破壞土地的權利,兩者并不是相伴而生的。所有權不包括為了創造市場價值而破壞使用價值的權利,所有權同時也不意味著不承擔社會責任。環境資產比如說野生動植物,不是企業的傳統資產,它們是公共社區資產。沒有可確定的經濟壽命,它們的經濟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它們的內在特征,它們對公共利益比對企業更有價值。因此,企業有必要向利益相關者報告環境可持續性的信息。
[1]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劉東輝.從“增長的極限”到“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飯社,1995.
[3]Cook,A.Emission rights: From Costless Activity to Market Operations川.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34):4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