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鶴,單忠紀,翟緒軍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
領域是如何產生的,決定領域產生的環境是什么,什么條件下企業種群內劃分領域有利,什么條件下集群式發展有利,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模型進行探討。
假如在資源均勻分布的某一區域內,有四家企業建廠生產,如果四家企業分散建廠生產,四家企業只利用鄰近的四個資源點,則這些企業為獲取資源的平均運輸距離為0.71D(D為資源點間的距離)。如果集聚建廠,四家企業共享16個資源點,則平均運輸距離為1.50D。
如果資源集中并有可靠保證的條件下,企業在資源集中點附近集聚經營最為有利。如果資源集中并不易預測,那么,企業為獲取資源就必須不斷地去探索所有的資源點。按模型估計,集聚經營將優于劃分領域。
這個簡單而有效的模型分析表明,企業發展中資源的分布類型及其可預測性,在決定領域和企業種群的空間分布上具有重要性。
關于資源對企業種群密度調節的影響,資源依賴理論最具代表性,資源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沒有組織是白給的,所有組織都與環境進行交換,并為此獲得生存。在與環境的交換中,環境給組織提供關鍵性的資源(稀缺資源),沒有這樣的資源,組織就不能運作。企業對資源的依賴表明,資源供給的狀況,決定企業種群的密度。
技術的變化作為企業種群生態系統最頻繁的擾動因素之一,它會使部分最先使用新技術的企業和企業種群在市場中取得先機,導致部分新的企業種群的誕生,自動調節看企業種群的發展密度。通常,一般性企業所關注的多是技術的競爭性,技術的競爭性主要是對特定的市場和產品,企業如何確保其技術進步的速度或產品技術的組合,使其產品處于領先地位,放大與同類競爭者的距離,擴大市場占有率,而對于企業種群生態系統來講,更加關注競爭性技術,技術的競爭性的威脅遠遠小于競爭性技術,不能成功實現競爭性技術轉換的企業種群,可能被市場所淘汰。
產業政策是—個國家的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以及產業發展規律的自身要求而制定的以實現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為目標的政策體系。產業政策主要包括:財稅政策、支持高技術成果轉化政策、資金信貸政策、人才激勵政策、市場機制培育、營造產業發展大環境(如物流、交通等)等。不適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種群,適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種群,會因為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和資金支持而發展壯大。
1.企業種群的受損過程
當企業種群生態系統受破壞性的外因作用超過一定閾值時,生態系統在結構、過程、功能等方面表現出受損癥狀,即生態系統受損。如果受損程度較低,當停止干擾時,生態系統可以較快恢復到正常狀態;如果干擾強度—時間繼續增加時,超過一定閾值,生態系統的穩態將被打破,系統崩潰.退化到另一階段。
2.企業種群生態系統的受損類型
一是結構性受損類型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生態系統的結構受到破壞,主要表現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引起生態系統過程受阻、功能失調等其他后續后果。如環境污染引起相關加工業的萎縮直至退出;礦產資源的無序開采,導致開采業和相關加工業的萎縮直至退出等。
二是景觀受損類型,也稱為片斷化類型,表現為生態系統內部的結構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但生態系統的面積減少,同時,生態系統內成片連續分布變成不連續分布的斑塊,斑塊之間在空間上相對隔離。景觀結構受到破壞而內部結構未受影響的類型比較少見。最為典型的是各類水電站庫區的建設、大壩的修建以及各類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各類企業種群的斑塊影響比較明顯。
混合類型,即兼有前面兩種類型,生態系統受損往往表現為結構和景觀上同時發生變化,這種類型最為常見。
1.企業種群受損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
結構受損的企業種群生態系統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受到破壞,組成企業種群生態系統的各企業種群對生態系統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優勢企業種群和關鍵企業種群的貢獻會遠遠超過其他企業種群,它們的變化會導致生態系統發生劇變。優勢企業種群影響著以該種群為中心的企業生態系統,而種群的重要性在于它們與其他企業之間具有高度特殊關系,它們受損或喪失,嚴重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甚至導致系統崩潰。
2.企業種群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與完善
企業種群生態系統的受損主要表現為結構受損和景觀受損,引發這兩種受損的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因素和效應是不一樣的,后果也有差異,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生態系統,應采取不同的對策。對于結構受損的企業種群生態系統,應建立起關鍵作用的生態系統成分,如企業種群生態系統的優勢種群和關鍵種群,改善它們賴以生存的條件,這樣,與之相關聯的企業種群才能逐步恢復。對于景觀受損的企業種群生態系統,應修復受損的景觀結構、減輕距離隔離和小面積帶來的不利影響,盡量建立相同的企業種群生態系統之間的連接。
[1]鐘迪帆.基于組織種群生態觀的企業集群演進及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大學,2006.
[2] 代 文.現代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