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少婷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環境藝術中的各個側重點設計不斷的發展,并且衍生出不僅僅是建筑,室內環境設計,還包括室內外園林、景觀、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環境等一系列新學科。這其中公共藝術,公共環境藝術的蓬勃發展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得最為明顯。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理念,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精神核心呈現出來。在奧運雕塑的作品展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以多種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表達著他們對奧運精神的理解。同時,也在與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這種交流、欣賞、品味中建構著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藝術的設計中使創作者與公眾能夠達成這種意義的生成共識,是值得當代公共藝術設計應該著力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這關系到公共藝術生命力的展現及其存在的價值。應該說,公共藝術不僅僅追求藝術形式和視覺效果的問題,它還關于意識、藝術家的文化底蘊、對公眾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眾的參與和文化的選擇等。
公共環境藝術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公共藝術從產生時期就與城市結緣,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現代意義的公共藝術誕生在二戰之后,伴隨著美國對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治理,一些藝術家開始把藝術創作的場地從美術館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以雕塑為主要代表的室外藝術大量出現,公共藝術一詞也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由政府倡議、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實行的“公共藝術計劃”直接贊助公共藝術則把這種藝術活動推向了高潮。
城市的片面發展必然引發對文化的訴求,喚醒人們對藝術化回歸的渴望。進入21世紀的城市,經濟已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圍已成為表現城市魅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將向有文化積累的城市轉移,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與融合。
相對于純藝術和架上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質必然使得公共藝術的文化表現性要強烈得多,它承載著更多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帶有更多的群體而非個體、社會而非個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現代公共藝術就是還城市以美感,讓人體會生活于其間的真正樂趣,讓城市成為人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
在我國,公共環境藝術是一個新概念。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公共領域的不斷增多和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密切關聯。可以說,公共藝術理念在我國城市的不斷深入和其文化價值的突顯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結果。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也隨之迅速加大。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一方面,與商業社會的特征相吻合,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藝術,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間的各種廣告為標志;另一方面,伴隨著公眾文化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以消費為特征的藝術——波普藝術悄然興起,它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興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費,公共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勢。在藝術設計上,由于城市設計思想納入城市規劃當中,隨著大量歐式建筑在中國大城市的出現,追求藝術風格的個性異彩的公共藝術和個性建筑相呼應,市民廣場、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濱水景觀、商業街公共藝術等的大量出現成為90年代以來的城市文化景觀,公共環境藝術的多元化存在成為構筑城市文化的風景。
所以說,公共環境藝術可以說是一個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內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蘊的標志。所以要在公共藝術、公共環境藝術上正視問題,認真解決,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才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家應該懂得與人們對話的技巧,通過對話,把公共藝術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區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參與藝術的過程也是藝術領悟的過程。城市在發展,我國的公共環境藝術事業前景可觀,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需要獲得一種精神,一種把握了解城市歷史、文化根源的精神,這種精神的需要每一名設計學習者,藝術設計工作者、公眾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