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玲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高校與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體。尋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是推動經濟改革、完善教育體系、加快人才建設的有效途徑。校企協同創新模式旨在根據高校、企業的特點強強聯合,快速占領市場、技術、人力資源的制高點,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及教育改革鏖戰。
研發帶動型,即校企合資,召集企業技術人員、高校研究人員通過有針對性的科研活動,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一方面,以產品研發為校企合作的紐帶與橋梁,以應用產品帶動生產過程相關的專業化教學,實施“跟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某一高校與公司合作開發某一種新產品并實現批量生產,就可為企業創造應有的價值,高校的科研活動也變得有意義。另一方面,一旦產品研發成功,公司將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新產品的研發和培訓基地上,對構建專業一體化、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基地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研發基地具有了開發、研發新產品,培訓使用、維護、創新工藝技藝的功能,高校學生不僅能到基地進行應有的技能訓練,還能在畢業后深入該產品企業,為企業提供一條龍的技術服務。所以研發帶動型協同創新模式對助推產業集群技術升級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實體融合型,即校企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深度融合,以特訓班、特選班等形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發展同步。首先,高校先后與當地企業或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圍繞文、理、工等專業開設特訓班,為實現校企聯動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校企雙方共同分析當前產業發展形勢及對人才需求做出合理預測,研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招生計劃,高校負責招生、教學管理、專業課教學等工作,分批次、有重點地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再次,企業開放車間、實驗室定期接受高校學生的定崗實訓,且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并按相應標準給予學生一定的薪酬回報。
智力合作型,即高校與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展智力優勢資源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各自內涵,共同打造符合地方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及專業品牌。一是高校各專業積極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根據企業的發展特點及人才需求,積極引進優勢智力資源,使企業參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教材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而實現“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目標。二是校企共同組建教師團隊,開發省級、國家級精品專業,開展教改綜合試點,完善專業教學的發展。三是遴選示范性高職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組建高校聯盟,校企合作提升到聯合辦學,構建課崗一體、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訂單融入型,即推動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零距離培養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一方面,高校與資金雄厚、發展靈活的企業合作,舉辦訂單特訓班,為一線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滿足不同層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依據職業崗位標準及發展方向與高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使學生在前兩年或三年掌握行業基礎理論知識,后一年進入企業,學習崗位基礎課程,實現頂崗實訓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培養模式是基于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一體化而進行的,即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他們可以獲得畢業證書與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在頂崗實戰中提升專業技能。
借船出海型,即校企合作共建行業性實訓基地,引進行業先進技術與設備,校內實訓的同時推行社會培訓,一體化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與企業在企業案例的基礎上編寫教義及實訓教材,聯合建立各種類型的培訓中心,實現課證一體化。
一是徹底解決校企合作“一頭冷一頭熱”的難題。高校、企業分屬行業發展的不同環節,高校是行業發展的人才集散地,企業是接收人才、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的主體。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高校難以穩定維持合作狀態,企業隨時都可能撤出合作。所以聯合辦學機制的介入可以有效約束校企雙方的權、責、利的分配。
二是制定共同的培養計劃。校企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一方面,讓企業高層管理、技術骨干參與課程教學改革,詳細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高校、企業共同為產學研一體化提供必要的意見與建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與能力。
一是加大教學改革,對接產業發展。作為研發的主體,高校要積極推動專業課教學改革,緊緊圍繞“2+1”、“3+1”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引入先進的產業鏈、產品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訂單式”培養與特訓班教學相結合。目前,許多高校都提出“訂單式”培養的口號,但這種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念上,卻未將其轉化成實際的行動,以致專業人才隊伍仍然在低水平階段徘徊。鑒于此,高校及企業要積極將“訂單式”培養模式由理念轉化為實踐,并逐漸開拓出以訂單培養為主要依托、特訓班培養為輔助的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一是企業接收與自主創業相結合。通過訂單式培養,人才的素質越來越高,越來越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能為企業創造應有的價值,企業可直接根據畢業生的能力安排適當的崗位,并對其進行應有的培養。
二是積極推廣產學研分散就業模式。高校學生人數眾多,即使高校與企業開展各種合作,但這種合作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學生與專業,所以高校要對學生按產學研劃分比例,使每個產業鏈都有學生參與就業,從而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
一是國家搭臺,市場主導,校企協同發展。了解國家在校企合作上的政策傾斜,深入市場,調查專業發展情況及人才需求情況,積極推動校企協同發展。2008年以來,各產業市場瞬息萬變,坐而論道的傳統教學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快節奏發展,單一的高校“走出去”戰略也不能打破就業率低、學生能力不高的窘境。只有將經濟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校企協同發展。
二是聯合決策、聯合創新,健全上下游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協同合作就是兩者聯合決策、聯合創新,根據校企雙方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對不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行不同的協同創新模式。
校企協同創新模式是高校與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對各種資源做出的調整,也是強強聯合的結果。企業依靠高校培養研發型、一線生產型人才,為更新人才隊伍做準備;高校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推進教學改革,探索專業課教學模式,提高就業能力。
[1]董波波.我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安徽大學,2014(4):25-26.
[2] 馮葉成,劉 嘉,張 虎.政府-高校-企業協同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與淮安市產學研合作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24-25.
[3] 王章豹,韓依洲,洪天求.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及其優劣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9-90.
[4] 蘇 婭,侯二秀,楊 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構建與案例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4(10):14-15.
[5] 邵云飛,楊曉波,鄧龍江.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8):44-45.
[6] 馬家喜,金新元.基于聯合決策的高校—企業協同創新模式選擇研究[J].軟科學,2015(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