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績效比較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優化選擇
比較不同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績效,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一個地區在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土地流轉模式;優化選擇;績效比較
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加快,權利沖突問題日趨增多。農業部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在堅持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原則,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不得改變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損害利害關系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鑒于此,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選擇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
(一)堅持土地農用的原則下選擇流轉模式
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是為了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農業收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糧食自給力,所以農村土地權流轉應該是面向農業和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或法人,換句話說,農村土地資源的流動應該在農業內部、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間進行。不能將農村土地用于商業、工業等非農產業,從而改變農村土地的用途,加劇農村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如果出于追求非農產業的較高收益而盲目將農村土地轉為他用,且不說不符合我國的法律政策,其必然會削弱農業發展的基礎,使農業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因此,在堅持土地農用的原則下,促進農村土地在不同的農業區域間進行跨區域的流動,即一個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或法人可以到另—個地區獲得農村土地使用權,這可以將發達地區農民的資金以及先進技術帶到欠發達地區,促進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組合、有利于消除區域之間的差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流轉模式的選擇應傾向于有中介的集中式的流轉模式,如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土地信托等。
(二)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下選擇流轉模式
農村土地低效利用的情況將隨著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愈加嚴重,因為大批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一方面其無力耕種的承包地被占而不用;另一方面留守農村的勞動力日趨老齡化、低素質化,這必然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越來越稀缺,人地矛盾的加劇不僅影響農業的發展而且威脅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應在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下進行。
(三)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下選擇流傳模式
表面上來看,公平與效率就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過度強調公平必定會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從而降低效率,而過度偏重于效率又可能導致農民權益損害、貧富差距擴大從而引發社會動蕩。但實際上,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調和,只要在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時將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聯系起來就可以使二者的積極作用突顯。例如,從世界范圍來看,在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以土地維持生存的時候,公平得以提倡,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各國又建立起了以效率為中心,鼓勵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現代農村土地制度。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雖然總體上還是處于“耕者有其田”的階段,大多數農民已經擺脫了對農村土地的依賴,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不斷增加造成了耕地的拋荒,如果在這些地區仍推行以公平為中心的農村土地制度必定會極大浪費土地資源。
因此,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下,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考慮優化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橫向上既要在考慮到廣大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土地仍是農民謀生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在農民就業機會不充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前提下,應給予所有農民農業生產的土地,又要考慮到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以效率為中心提高農村土地生產率;縱向上應符合農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而帶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的規律,以平等為基礎,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向以效率為中心的流轉模式過渡。
(一)直接式流轉模式的適用范圍
直接式土地流轉模式對農業內外部條件的要求比較低,流轉的數量也沒有最低標準,所以直接式流轉模式的適用范圍很廣。但是相對而言,經濟相對落后及勞動力轉移率相對低的地區,直接式流轉模式的適應性相對強些。因為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相對要少,只是部分勞動力轉移出去,那么也只是部分零散的土地需要流轉,出租流轉模式就非常適用。
(二)政府參與的間接式流傳模式的適用范圍
政府參與的間接式土地流轉模式的適應性較廣,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都可實行。村集體參與的反租倒包流轉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這些地方的成功都依賴一定的前提條件,這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轉移。有些地方人少地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壓力較小;有些地方在反租倒包之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轉移;而有些地方反租倒包的過程中注意延伸產業鏈,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總而言之,一種流轉模式可能適用于不同地區,或者同一地區可能有多種適用模式,那么,同一種流轉模式在不同地區所產生的流轉績效必然不一樣。例如出租流轉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既適用于經濟落后地區,同時也適用于經濟發達地區,可是在兩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所帶來的績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一個地區在優化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而更大程度地發揮農村土地流轉的績效。
[1]馮應斌,楊慶媛,董世琳,毛旭明,齊 梅.基于農戶收入的農村土地流轉績效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
[2]牟 萍.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的農戶供求意愿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3).
[責任編輯:文 筠]
F235.4
A
1005-913X(2015)07-0050-01
2015-05-30
崔成美(1974-),女(朝鮮族),朝鮮咸北道人,經濟師,研究方向: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