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明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系,海口571127)
農業企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
王浩明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系,海口571127)
農業企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積極作用已為不少成功實踐證實,但不排除由于企業自身問題或者行為異化給合作社發展帶來新的問題。通過分析發現農業企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增強信心、壯大實力、強化服務、改善管理和提升效益等積極作用,同時存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實際控制合作社或社員和“合而不作”等異化行為傾向。
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影響
農業企業是指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中,依托一種或者幾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頭連接農民,并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另一頭連接國內外市場,具有帶動農產品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延長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綜合功能的農產品加工或者流通企業。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是農戶生產的帶動者和服務者,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具有主導性。
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模式為“合作社+農戶”,由于農民文化素質有限,合作社實力和管理水平有限,所以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分散生產、勢單力薄的弊端,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但這種模式下的合作社在開拓市場、保障產品品質、樹立品牌和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有限。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加入,催生了“企業+合作社+農民”的新模式,很多企業甚至成為合作社的發起人、領辦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十四條規定也確立了企業加入合作社成為社員的法律資格,合作社的領辦主體不斷由政府向企業變遷。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密切與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合作社與龍頭企業按照雙方簽訂的契約界定權利與義務,合作社中的農戶按照契約約定進行指定品種和數量的農產品生產,而龍頭企業則按照契約約定,專門從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并為農戶生產提供相應服務,有利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當前,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已經成為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模式之一。
農業企業對合作社發展的影響,學界和業界都持有不同觀點,很多人對其帶動合作社發展作用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也有人認為農民、合作社和企業三者動因和利益訴求終究難容,要警惕龍頭企業加入合作社的異化行為并加以規制。
一是增強信心。農業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加入或者領辦合作社,一方面企業更重視宣傳且深諳宣傳之道,能更快更好地讓農民了解和信任合作社;另一方面,加入者或者領辦者憑借規模和聲譽優勢,對處于弱勢的農民具有示范和號召作用,實力會員的加入會讓農民感覺多了一份保障,對合作社未來發展抱有更高期待。
二是壯大實力。企業具有資金等資源稟賦優勢,其加入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合作社投入,充實了合作社資本,擴大合作社規模;另一反面,會對同類或者關聯企業產生帶動作用,吸引其他實力會員的加入,間接增加合作社投入,壯大合作社實力。
三是強化服務。傳統的合作社只能在產品銷售方面為社員提供一定服務,雖然讓農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聯結,但合作內容、服務范圍和共同抵御風險的能力還是有限。企業加入或者領辦合作社后,可以通過開發高品質客戶擴大和優化合作社銷售渠道;可以在供應商處為社員爭取更大利益;可以通過提供種苗和培訓技術讓農民生產安全更有保障;可以通過賒銷回購和提供貸款擔保等服務為社員解決資金難題。這樣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將由傳統的產后環節擴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四是改善管理。企業的加入借助商業資本下鄉的力量提高了傳統合作社的組織化能力、規范運行機制和科學管理水平。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普遍高于傳統合作社管理人員和農民,他們參與合作社管理不僅有利于合作社決策科學化,也能刺激其他管理人員和農民提高參與合作社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力,培育新型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農民。
五是提升效益。企業能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規范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農產品品牌,從而改變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弱勢,提升合作社經營效益,帶動農民增收。
(一)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企業和合作社是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為了激勵社員踴躍出資,同時防止合作社異化為與公司制度無異的資本企業。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對可分配盈余采取按照交易量(額)和出資額分配兩種不同方式相結合,一種是按照社員與所在合作社之間的交易量(額)進行分配,即惠顧額返還,且返還的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余額的60%;第二種是股息分配,分配比例要受到嚴格限制,且分配順序在惠顧額返還之后。然而,現實中,大股東和核心社員傾向于第二種分配方式,而且憑借資源稟賦優勢掌握了更多話語權,全社員民主治理難以實現,進而形成體現少數大股東和核心社員利益訴求的利益分配機制,股息分配比例過高,普通社員惠顧額返還比例低,經濟利益難以保障,全體社員做不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實際控制合作社或社員
農民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不會因為加入了合作社而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雖然對企業加入合作社的數量、作為特殊社員享有的投票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出了規定和限制,但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中的強勢主體,憑借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稟賦和政府扶持優勢,仍可能對合作社或社員進行實際控制,甚至越俎代庖、包辦代替,讓農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更加邊緣化。這不利于全員民主控制治理機制的建立,農民利益訴求難以實現,合作社的經濟社會功能也難以有效發揮。
(三)其他異化行為
當前我國合作社成立門檻相對較低,法律對于合作社建立和運行的規制也有不力之處,有些政府部門會出現監管的錯位、缺位。農民等普通社員參與監管合作社的積極性和能力有限,導致有些企業社員或者領辦者存在“鉆空子”行為。以海南為例,2013年,《海南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海南八千五百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七成無實質業務,大半未正常運行。很多合作社缺乏運行規范,內控機制形同虛設。一些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服務的鏈條脫節,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并未建立。出現了套利式、避稅式、空殼式、家族式等多種形式的“合而不作”,合作社服務社員承諾不兌現,進一步失信于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更松散,導致合作社組織績效十分低下,根本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一是戰略地位。不同戰略定位的企業對農業產業的忠誠度和對合作社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以農業為主業的企業比以農業為副業的企業忠誠度和重視程度更高。一部分企業以農業為名取得上市資格,后來就轉到其他產業去了,就是發展戰略異化的表現之一,即利用農業企業較低的門檻謀求上市。
二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農業龍頭企業具有帶動農民增收、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資源環境、保障勞工福利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等特殊社會責任,處于初級階段的企業專注于自身發展,缺乏社會責任意識,而成熟的企業會更注重企業文化的培育。因此,成熟的企業會約束自身加入(領辦)合作社的行為和聲譽,更多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注重協調各方利益,推動合作社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企業自身實力。根據規模、銷售額、行業地位等情況,企業可以分為龍頭企業和非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對合作社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而且能夠獲得政府扶持。根據政府認定結果,龍頭企業又可以細分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等,各地區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不同,意味著農業企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力也不同。
一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加大投入并注意后續跟蹤,保證扶持資金使用效果。改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的金融環境,改變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
二是對農業龍頭企業加入(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異化行為加以規制,嚴格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完善扶持和規范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相關的法律法規。
三是加強對合作社管理人員和農民社員的培訓,培養高素質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農民,縮小企業社員與普通社員之間管理才能等資源稟賦差異,提升普通社員參與合作社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力,實現全社員公平博弈、全社員民主治理。
四是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必須做到法人、資產、管理、財務“四個分開”,使農民合作社成為完全獨立平等的市場經營主體,也成為龍頭企業最有優勢的合作伙伴和原料生產基地。
[1]孫亞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機制及其運行績效研究——基于成員行為的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張照新,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3]楊明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理論與政策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5]郭曉鳴,廖祖君.公司領辦型合作社的形成機理與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崍市金利豬業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0(5).
[6]吳沛良.讓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強農富民的主力軍,更大力度地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健康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3(5).
[7]張曉山.大戶和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是當前中國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選擇[J].中國合作經濟,2012(4).
[責任編輯:譚志遠]
F306.4
A
1005-913X(2015)07-0256-02
2015-05-17
王浩明(1987-),男,湖南郴州人,助教,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