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起
我與孔子
張連起
我于孔子,自認為是他的一個遠年弟子。雖然沒正式給這位曲阜老頭兒拜過師,竊以為私淑可也,想必先生不會嗔怪。
老頭兒出身貧寒,我也出身貧寒。老頭兒年少時酷愛讀書,我也是。更有趣的是,老頭兒曾是“孔會計”,而我一直做會計到現(xiàn)在。
青山蒼蒼,青史水長。一部《論語》,大道至簡,要言不煩,是先生的微博,是最好的教科書。我高聲吟誦這部民族經(jīng)典,就像基督徒讀《圣經(jīng)》、穆斯林背《古蘭經(jīng)》。
吾土是《詩經(jīng)》的故鄉(xiāng)、《論語》的講壇,一個心中沒有神圣的民族是沒有尊嚴的民族,一個不珍視自己經(jīng)典的民族是沒有力量的民族。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大德先賢都不敢禮敬,還能有怎樣的文化自尊、自信與自豪?
先生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出身卑微低下,所以會干一些粗活。這句話,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出生在河北武強,家庭成分是貧農(nóng)。很小的時候就背著簍子拾柴火,到村邊土井擔水。上世紀60、70年代,莊戶人家買不起煤,孩子們夏天割草,春秋撿拾柴火。裝滿青草或者枯葉的簍子,盛滿了一個少年的思緒。
生活一樣很“原始”。先生讀書“韋編三絕”、把連接竹簡的繩子都“看”斷了, 我在煤油燈下看《林海雪原》之類和許多沒有封面的老書,頭發(fā)經(jīng)常被“燎”著。現(xiàn)在想來,我與先生隔的不是漫長的歷史,只是兩地的故鄉(xiāng)。
我與先生的第一次交集,是小學時的一次文藝匯演。我和我的同學們穿著白上衣、藍褲子,小臉蛋上涂著紅撲撲的油彩,義憤填膺地合唱:“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講仁義,肚里藏詭計。鼓吹‘克己復禮’,一心想復辟……”語調(diào)歡快、嗓音清脆。其時年少懵懂,不明就里。過后猛然驚醒,拉上“孔老二”為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陪綁,真是千古奇怨。若時光穿越,問起先生這一瓜葛,老頭兒一定會哭笑不得。
其實,先生和我們的現(xiàn)實并不相干。他沒擠過地鐵,沒發(fā)過微信,沒炒過股票,沒評過職稱,也沒被“雙規(guī)”過……他不是“被圣人”,就是“被批判”。面對他的畫像,我鞠躬致歉。
少年孔子干過很多貴族子弟不屑干的雜活,比如掃地、打柴、推車、洗衣、挑擔等。家道中落,又沒有資格承襲官爵,卻從另一方面幫助了他,讓他在艱困之中學會了生活與做事的本領,錘煉了他應對困境的意志。同時,也讓他有機會看到貴族與平民階層的真實狀況,為他日后思考人生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吾不試,故藝”——我小時候貧窮沒有地位,所以能夠干許多被人認為鄙賤的事;我不被任用,所以才學到了許多技藝。
就在先生被冠以“孔老二”的賤稱而廣受揶揄、非議和責難的時候,我從“批林批孔”的學習資料中看到了先生和學生顏回的對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開始還有些懵懂,慢慢地,我知道這是一種“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知識分子精神,是無論生活工作學習怎樣艱難、仍保持積極向上狀態(tài)的高貴情懷。我知道,我這一生要默默追隨先生了。我不時為自己的這種虔誠追隨而倍感孤獨與壓力。因為就在離我們不遠的歲月里,“子曰”成了人們的笑柄。于是,對先生的追隨和堅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時代和大眾的背離,其難堪與隱忍可想而知。盡管如此,我依然堅持著,我從原典的閱讀和生命體驗中感悟到先生思想和人格的光芒。我深信,如同先生所說“德不孤,必有鄰”,如此堅守的遠遠不止我一個人,我們所執(zhí)著堅守的不僅先生本身,也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理性,而是一個文明復興的曙光,是對一個民族所擁有的美德、力量和智慧的恒久信念。
先生15歲起便志于學,一生顛沛流離、政治幻想破滅之后,神情黯然地回到故鄉(xiāng)。此時,他已經(jīng)變成了68歲的老人。來日無多,不如開門辦學吧。
教學是開放式的。廊前杏花開,老師彈琴,學生誦書,外人還可駐足旁聽,聽著不順耳了,揶揄幾句也沒關系。倘若講得有一番道理,還能拽著圣人的尾巴,被收錄到《論語》之類的典籍中呢。曲阜的課堂都沒有圍墻,先生率領著一群志愿者作學生。先生散漫的言談既是選修課,又是必修課。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有七十又二人。”“六藝”即是:“禮”,指禮儀制度、道德規(guī)范;“樂”,指音樂、詩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駕車;“書”,指文字讀寫;“數(shù)”,則是算法。看來,孔子的教學概括起來就是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所謂“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杏花春雨,琴音誦讀,文化傳播的脈搏舒緩地律動。
先生的教學方法很獨特,寓教于樂,時而在音樂的伴奏下朗讀。抑揚頓挫,韻律十足。這也就是我經(jīng)常高聲背誦《論語》的原因。
先生奔走于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年代,試圖復蘇周禮以整飭社會,他像古希臘神話中徒勞而疲憊的西緒福斯,又像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筆下那位持長矛與風車搏斗的堂吉訶德。他的渡船上,沒有乘客。
先生是沒落貴族的代言人、平民百姓的接訪者。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凡人與圣人之間奔突,窘迫而痛苦。他有“內(nèi)圣外王”的境界,又有德政于民、仁政于民的襟懷,統(tǒng)治者責怪他偏袒百姓,百姓奚落他是喪家之犬,兩邊都不讓他的船靠岸。
但是,這又有什么要緊呢?先生依然是一座人文精神的高山,聳立在中國歷史如鐵的長風中。
假如有時光穿梭機,我會問先生:“出身貧苦,您怎樣實踐誠心正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先生會淡淡一笑:“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先生。他是一鉤新月,孤獨地發(fā)著清輝。他活著的時候可能都沒影響到當時的魯國,卻在死后影響了中華民族2500年。
博學而挺拔的先生,十九歲時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一年之后,有了自己的兒子“鯉”。結婚生子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魯國權臣季孫氏家里擔任委吏。委吏,即倉庫保管會計。看似容易,做好卻難。他的前任就因貪污嫌疑而遭季孫氏除名。先生并不嫌這個職位低下,兢兢業(yè)業(yè),勤勉盡責,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料量升斗,收支記錄,全部做得井然有序、真實可靠。
先生終日守候在庫房里,數(shù)著數(shù)碼,劃著記號,盤點著財物,記錄著收支。他謹慎地(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孕育的)辨別著出入事項,一一在竹簡上刻畫、登記,力求使每一筆“賬目”都準確無誤。
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光線暗淡的倉庫里,先生一會兒拿起升斗量完谷子,一會兒又擺放好束脩(十條綁在一起的干肉),旁邊桌子上放著一摞青竹片。那時的會計沒有內(nèi)部控制、分工牽制一說,先生凡事都得自己動手。他拿起一支鋼筆,哦,不對,那時沒有鋼筆;拿起毛筆,哦,也不對,那時也沒有毛筆;先生拿起了一把刀!
呀,先生怎么拿刀,斯斯文文的圣人,拿刀干什么?殺人么?先生是儒者,不會殺人。
他要記賬。
刀子刻在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樣,故名“汗青”。汗青,實際就是賬本,象征著書籍、歷史,后有詩云:“留取丹心照汗青”,蓋源于此。
先生并不忌諱談論自己曾經(jīng)干過草根階層的工作,他甚至帶有某種自豪的口吻談起自己的這一經(jīng)歷。他的談話被記入典籍:“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萬章下》“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里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強壯起來。”
何謂“會計當而已矣”?根據(jù)我的訓詁鉤沉,內(nèi)含四層意思:一是賬務核算要“得當”(明晰);二是會計結果要“恰當”(公允);三是事項行為要“正當”(合規(guī)) ;四是會計人員要“適當”(專業(yè)勝任能力適當)。這是關于會計最早最精辟的定義,蘊涵了會計的本質(zhì)屬性。先生之后的會計定義,皆無足觀。
后世史家對先生做“委吏”的艱辛給予充分肯定:漢王充 《論衡·自紀》:“為乘田委吏,無于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宋沉遼 《次韻酬公夫》之二: “強從委吏心雖易,欲避宵人勢亦難。”清蒲松齡 《代笏》詩:“委吏一飯難,感激結心胸。”
先生既是會計實務工作者、也是會計理論研究者,更是會計思想家!與他相比,今天的會計審計人往往有“學”無“識”,或者有“識”無“見”,實在應該從孔會計那里傳承一些俯仰天地的人文香火。
古人云:“凡飲井水處,皆能誦《論語》”。我沒有想到,在北京奧運這一宏大唯美的盛典上,歷史回歸了!當孔門三千弟子忘情吟誦《論語》,當清脆悠遠的竹簡清音和馥郁飄逸的儒門書香漫卷而來,人們由衷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從容與優(yōu)雅。我多么希望,那峨冠博帶的三千弟子所發(fā)出的震撼吟誦,既是中華兒女的虔誠緬懷,更是全體國民對自身文化信仰的最后一次救贖!
先生自春秋歸,不亦樂乎!
我多想夢回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曲阜:那時的先生是一個面含微笑的東方圣人,他正直善良、智慧通達,樂觀向上、求仁得仁,一生都在追求心中的“大同”夢想,一生都走在“克己復禮”的荊棘路上。我感嘆他“學而不厭”的求學精神,生命不息,精進不止;感慨他“誨人不倦”的師道風范,“自覺”的同時“覺他”;感懷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理想, 感念他“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君子情懷,感恩他“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的責任意識……
“逝者如斯夫!”究竟在追求什么?今天的我們?nèi)栽谧穯枴殡y的是,我們要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要么懷著理想毅然前行之后,迷失在生活壓力與生命尊嚴的兩難選擇里,反而忘記了出發(fā)時的初衷。何不去叩問先生,我們該怎樣守望精神的家園?
我做會計33年了,其中從事注冊會計師逾20年。在歷史長河中,20年不過悠忽一瞬。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刻在心靈深處的年輪,一個履痕清晰的記憶。
我這20年,有青春的底色,有飛揚的激情;有職業(yè)的迷惘,事業(yè)的困頓。聊以欣慰的是,我雖然走的很慢,但一直在走。
本來,我可以沿著機關財務處長的道路順風順水地走下去,甚至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文學領域取得長足進展。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上世紀90年代初,“注冊會計師”職業(yè)的憧憬伴著改革開放大潮向我涌來。
只要簽上自己的名字,財務報表就有公信力,這種情景是怎樣撩撥著我青春的心弦啊!正好,掛靠在中國航空工業(yè)總公司的中宇會計師事務所公開招聘,而招聘的名義是創(chuàng)辦“岳華(集團)會計師事務所”。于是,我半是忐忑、半是興奮地應聘走入注冊會計師之門。最初,當助理,用鉛筆做工作底稿;后來,為創(chuàng)辦全國第一家集團會計師事務所,上下跑有關部門、準備大量文件,不眠不休,殫精竭慮。終于,獲得了“五部委”批準,迎來了注冊會計師行業(yè)既是空前也是絕后的法人集團的誕生。
那些年,“注冊會計師”就像我的夢中情人。一句“注冊會計師是為市場經(jīng)濟奠基,是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事業(yè)”,讓我們這些拓荒者一次次熱血沸騰,止不住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汩汩流淌。
然而,接下來的職業(yè)生涯卻很受傷。注冊會計師一方面要進行自我保護,既要取信于民,又要避免力有不逮,進亦憂、退亦憂,可憐的我們面對的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我想起了加繆的《西緒福斯神話》。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頂,又滾下來,如此反復,永無休止。也許更多的人會把西緒福斯的這種無功之勞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繆卻認為這種行動本身已隱藏著人生幸福。得,就這樣走下去吧,帶著先生送給我的誠信的行李。
誠信是會計人的核心價值。內(nèi)誠于心,外信于人。先生一再告誡弟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鞔,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缺少了誠實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車子缺少了輗軏這類樞紐無法行進一樣。
誠信是立業(yè)之基。大弟子子貢詢問治國之道,先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個何者為先,先生回答說去兵。子貢又問,如果必須再去掉一個呢?先生回答說去食,并再次告訴子貢:“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先生雖說的是治國,其實與立業(yè)異曲同工。在立業(yè)之道中,企業(yè)可以沒規(guī)模,可以沒實力,但不能沒誠信。
誠信貴在踐行。先生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準則,要求人們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和社會義務。所謂“言必信”,就是要恪守信用;“行必果”,就是履行諾言要堅決有效。在談到榜樣的作用時,先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認為,一個人對于誠信的守護,最有效的辨別方法是“聽其言而觀其行”。
先生的財富觀,讓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論語·里仁篇》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斬釘截鐵地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先生并不是認為利不應得,而是認為利益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論語·述而篇》指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就是說,致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即使做個手持皮鞭的小官,我也去做。可見先生對于做官得利還是認可的,但先生轉而申明“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君子不能只顧小利而誤了大事。
先生對于“財稅改革”也見解不凡。他反對聚斂,提倡節(jié)用。他明確提出:“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政要節(jié)財”,“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他贊同什一稅率,主張減輕稅負。《論語》中有“哀公問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 (哀公問主管財稅工作的有若:饑荒年資金運用不足,怎么辦呢?有若說:何不采取什一稅率?)“徹”就是什一稅率。到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今天,單一稅率固不適用,但在穩(wěn)增長、調(diào)結構、惠民生的當下,進一步優(yōu)化稅制、正稅清費不是“放水養(yǎng)魚、使民以時”嗎?
先生對奮斗者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先有奮斗才會有收獲;對成功者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當政者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對君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普通人說,要恭敬、寬厚、誠信、正直、友善。
知今須鑒古,無古不成今。
先生給我以智慧,他教導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先生給我以境界,他播撒“仁愛”思想,抑惡揚善,“仁民愛物”;先生給我以和諧,他弘揚 “忠恕”、“和為貴”;先生給我以做人的學問,他倡導“見賢思齊”的人格圓滿;先生給我以管理的藝術,他主張人為本,以人性善為假設,以道德自律為核心,以陰陽互補為方法論,引領組織有序化。
先生的理論學說、文化觀念、哲學思想、道德倡議,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維度,萃取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豐富特質(zhì),以強大的內(nèi)聚力、穩(wěn)固性和認同感,奠定了中華文化最初的DNA,引領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夢想。
先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觀,“見利思義”的義利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禮教觀,“百行孝為先,百善孝為首”的孝行觀,“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道德觀,“執(zhí)兩用中”、不罔不殆、不狂不狷的中庸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和諧觀,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蔥蘢茂盛。
先生思想的一些要素被傳承發(fā)揚,一些精華被毀滅殆盡,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比如,僵化教條阻礙了思想解放,家族觀念產(chǎn)生了裙帶關系;強調(diào)整體而忽視個體,強調(diào)德治而懈怠法治,強調(diào)仁治而忽略制度;重精神世界而輕物質(zhì)世界,重清談理想而輕身體力行,重辯證思維而輕推理分析;對現(xiàn)代文明感知遲鈍,對西學東漸應對乏策;等等。經(jīng)過兩千年的長途旅行,仍然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撣陳年的積垢與痼疾。
我不時想,如果把先生思想從民族的血管中抽空,我們就會思想貧血、精神缺鈣,中華文明就沒有了生命的底色,關關雎鳩何處棲息,蒼蒼蒹葭毛將焉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我向先生報告:你影響了萊布尼茲、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盧梭、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如今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遍布12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東西方思想界的翹首回望中,你永遠位居第一。
先生一定是先微微搖頭、接著微笑頷首,像是答復我,又像是沉思未來。
這位孜孜不倦的學者、知人論世的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樂天知命的通者,其財稅會計理論專注人倫理性之道,充盈著卓絕而常新的人文內(nèi)涵。他把華瞻的語句和豐厚的滋養(yǎng)寫在了“孔會計理論”的旗幟上,讓我仰之彌高,敬之彌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仿佛望見2565歲的先生,他拱手靜候在思想隧道的幽深處。他比蘇格拉底年長82歲,比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年長124歲,比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年長167歲。他以領先西方思想源頭“古希臘三賢”的姿態(tài),目送著人類文明的接續(xù)。
先生,你指點了中華文明的共有圓心,開辟了世界文明的東方原點。你集大成而有獨創(chuàng),尊古但不守舊,堅守卻能應變。先生以降,儒家的仁愛忠恕與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慈悲為懷、宋明理學家的民胞物與,一同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胸懷和深沉情感。
先生,千年又千年,你走了,在泰山崩壞、梁柱摧折的雨夜。 你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你的胸中蘊藏何等的風景?你以微風細雨的方式點化冥頑、教化蒼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入世有為、經(jīng)天緯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凝結君子品格,形塑中華性格,如長風浩蕩,如豐碑凜凜。
先生,你繡口一吐“當而已矣”,千年會計找到了精神的天空。你案上的竹簡還在徐徐展開,我噠噠的電腦鍵盤聲,定會是一次美麗的邂逅。
作者單位:瑞華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