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鵬 編輯/白琳
?
區域通關一體化電子擔保新模式
文/盧鵬 編輯/白琳
商業銀行應把握住區域通關一體化電子擔保業務的發展機會,積極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區域通關一體化,即在一體化區域內的任何一地貨物報關后,不需再次申請報關,從而實現“多地通關,如同一關”。2014年7月1日,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通關一體化;2014年12月1日,長江經濟帶區域以及廣東(珠三角)地區實現通關一體化;2015年5 月1日,我國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北地區的區域一體化通關。至此,全國已形成五大區域通關關區。在通關區,區域通關一體化電子擔保將同一區域內多個海關并列為受益人,企業在同一區域的各海關均可選擇備案,備案成功后即可享受在同一區域各關區通關的便利,由銀行系統控制在同一區域、多個關區、任一時點進行操作,累計擔保責任金額不超過保函擔保的總金額,實現一張保函通用指定區域。
一是受益人為多個海關并列,企業需注明備案海關。以京津冀區域為例,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和石家莊海關為擔保支付的三個并列受益人,企業在上述三地海關均可選擇備案,備案成功后即可享受在三個關區通關的便利,但企業在申請時只能在三個海關中選擇一個海關為備案海關。
二是不可兼容性。如一家企業已辦理傳統的“一對一”電子支付稅費擔保業務,則不能再申請一體化通關保函擔保業務。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終止傳統“一對一”保函擔保業務后,方可申請一體化通關保函。同樣,企業一旦選擇申請使用一體化通關保函,則無法再申請傳統“一對一”保函擔保業務。
三是業務排他性。一家企業只能選擇一家商業銀行辦理一體化通關保函擔保支付業務,不得同時選擇多家。
四是跨區適用,跨區備案。一體化區域內的企業和區域外的企業均可申請使用一體化通關保函。為便于管理,海關要求前期已經與其簽訂“一對一”模式合作協議的對口聯系銀行需向其進行逐筆保函備案。區域外銀行開具一體化通關保函紙質文本后,應委托經企業指定關區所在地的分行送達該直屬海關關稅部門進行備案審批。
以京津冀區域為例,A企業注冊地在河北,貨物通過天津進港,A企業須向開戶行某銀行河北分行申請開立一體化通關保函,可選擇石家莊、天津或北京中的任意一家作為備案海關。若企業選擇了石家莊為備案海關,則河北分行應將相關資料交換至石家莊海關送審;若企業選擇了天津為備案海關,則河北分行應將相關資料交換至天津分行,再由天津分行送交天津海關。
區域通關僅僅是大通關的改革試點,大通關才是區域通關的最終目標。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需要把握住一體化通關的業務發展機會,積極搶抓機遇,應對挑戰。
一是面對競爭壓力爭取先發優勢。在一體化保函業務中,企業只能選擇一家銀行辦理一體化通關保函擔保支付業務,這必然會加劇銀行間的競爭。但這也是業務重新洗牌的重要機會,獲得先發優勢對于銀行搶占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意義重大。
二是適應業務變化,升級電子系統。我國針對區域一體化通關保函全面升級了海關系統,這就要求銀行端系統也必須進行相應的完善,因此建設穩定、高效的電子系統,已成為銀行提升自身業務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三是加強內部聯動,推進新業務模式。一體化通關保函業務全程電子化處理的特點,決定其既是傳統國際結算業務,又是貿易金融、公司業務、電子銀行等多部門有效聯動的有機結合體。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內部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緊密聯動,發揮合力,共同推進各項一體化通關相關工作。
四是強化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由于一體化通關保函實現了企業在一地備案、區域內通關的新模式,企業自此可同時在多個區域通關,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通關效率,有利于進出口企業的業務發展。但相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拓展業務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控制風險的難度。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業務操作過程中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把握客戶準入標準, 嚴防由于管理方式轉變可能引發的操作風險、信用風險。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單證中心保函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