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
(商務部政研室)
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國際經濟秩序開始出現。近500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3個世界性大國,17世紀是荷蘭的崛起,19世紀是英國的崛起,20世紀是美國的崛起。其中英國和美國的霸主地位更具代表性。
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在19世紀末成為“日不落帝國”。19世紀40年代,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在世界工業生產和國際貿易中居首位。一戰前對外投資占西方國家一半,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
美國。建國后發揮后發優勢,特別是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迅速趕超歐洲強國,1894年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實力急劇增長。二戰后初期,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工業生產約占一半,黃金儲備占四分之三,出口額占三分之一。到1970年,美國資本輸出總額占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左右。
一是制度先行。英國在光榮革命后確立君主立憲制,自此國家制度保持穩定并不斷完善,為進行工業革命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后,建立起統一的國家,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為經濟增長和國家崛起掃清了障礙。
二是科技領先。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美國則是第二、三次工業革命的中心,重要原因是兩國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在英國,牛頓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瓦特改良蒸汽機。在美國,從電燈、電話、飛機到原子能、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互聯網,重大發明層出不斷。
三是資源和市場保障。英國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滿足經濟發展的資源和市場需求。美國除利用上述手段外,其自身國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和市場規模較大。
四是軍事稱霸。16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先后打敗主要競爭對手,逐步確立海上霸主,不斷進行海外擴張。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主導建立北約體系,軍事力量遍布全球,保護其廣泛分布的經濟利益。
五是貨幣霸權。19世紀上半葉以來,英鎊逐漸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40%以上的國際貿易用英鎊結算。盡管英國實力漸衰,但通過英鎊集團和英鎊區等機制,將英鎊霸權地位維持至20世紀40年代。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盡管后來該體系崩潰、美國相對實力下降,但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和貿易結算貨幣。美國向全球征收鑄幣稅,利用貨幣霸權維護自身政治經濟利益。
六是軟實力和影響力強大。16世紀以來,英國在文化上繁榮起來,在哲學、數學、物理、經濟學、戲劇、小說等方面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其價值觀輻射廣大殖民地,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美國建國后崇尚民主自由,吸引全球人才,鼓勵發明創新和多元文化,二戰后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體系,在全球范圍推廣其價值理念,得到西方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認可。
過去10年,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快速增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世界銀行、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等機構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部分中外機構預測的時點更早。美國受兩場戰爭、一場危機的影響,實力相對下降,但其綜合國力和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先地位仍無可替代。目前國際上暫無綜合國力排名的通用指標體系,但大體可從以下方面來判斷中國國際地位:
從經濟總量看,按市場匯率計算,2014年中國GDP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成,人均GDP約為美國1/7,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差距。我國工業產值占全球的比重約為20%,低于英美巔峰時期的水平(1/3~1/2)。
從制度上看,中國擁有巨大體制比較優勢,這也是過去和未來迅速崛起復興的根本保障。也要看到,中國尚處于轉軌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需要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從資源和市場保障看,中國自然資源不如美國豐富,耕地、水資源等日益緊缺,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上升,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人口眾多,國內市場規模潛力較大,但內需增長動力不足。2014年,中國貨物貿易4.3萬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居全球第一,出口占世界比重升至近13%,低于英美巔峰時期的水平(1/4),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難度加大。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額居世界第3位,但由于起步較晚,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10強,約占全球投資存量的2%,遠低于巔峰時期英美的占比(1/3~1/2)。
從科技水平看,中國整體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載人航天、深海潛水、探月工程等一批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但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在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從貨幣地位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全球第一,人民幣國際化剛剛起步,跨境使用增加,未來有望成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2013年,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交易額中占1.1%,比3年前提高0.55個百分點,但遠低于美元(43.5%)、歐元和日元,排第9位。中國在IMF投票權占6.39%,居第3位,遠低于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美國(17.4%)。
從軍事和軟實力看,中國國防力量不斷增長,但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發展模式和理念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認可,但美西方對我國崛起的猜疑、焦慮、圍堵、施壓的加強,周邊不和諧聲音增多,視我國為威脅或唱衰我國的論調不斷出現。
從影響力看,我國的主要優勢是大國,國家體量、經濟總量、軍事與科技力量都是如此,在國際上影響力處于上升之中,但由于經驗不足等多種因素,議題設置權、話語權不大,實力沒那么硬、號召力沒那么強、影響力沒那么大,除在個別領域外,在大部分領域尚難以發揮主導作用。
謀定而后動。找準我國際定位,認清國際環境和力量對比,是制定和實施對外戰略的基礎。結合上述分析,有關建議如下:
我國體制、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決定,未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繼續上升的趨勢不會改變,國際格局將繼續朝著于我國有利的方向發展。在面對各種形式的“唱多”與“唱衰”甚至猜忌和圍堵時,要保持平常心和信心,堅持以我為主、以發展為中心,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崛起都需經歷從經濟騰飛到獲得制度性權利的漫長過程,美國從“經濟第一”到主導國際規則、成為“超級大國”花了50多年。我國綜合國力縮小與美差距、最終完成超越非朝夕之功。在完成超越前宜保持耐心,處理好“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關系,做國際規則重塑的建設性參與者,這既有利于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和提升國際形象,也是與初級階段國情和自身國際地位相稱的。要以“穩”為基礎、“進”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爭取全球治理制度性權力,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實現偉大復興。
對內深化改革,按“五位一體”總目標要求不斷完善體制機制,釋放改革的二次紅利,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練好內功,凝聚力量,為實現國家崛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對外擴大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以開放促改革。
國際經驗表明,強國無一例外都在科技上全球領先,中國古代的強盛也受益于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創新。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崛起提供戰略支撐。
在不斷增強經濟、政治、科技、軍事、貨幣等方面硬實力的同時,加快與我國發展相配套的軟實力建設,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以政府為主導、民間交流為主體,鼓勵體現我國主流文化、平民生活和價值理念的特色文化產品輸出,促進文化跨國傳播與融合,推動國際社會接納、理解我國核心價值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