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愛芳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德者,本也。品德對于個人和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是人生的必修課。品德教育始終貫穿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過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品德教育的實際效果還不盡如人意。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德明科大”)是一所秉承“品格第一、專業為先”的辦學理念,以培育優質專業技職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技職院校,除在專業教育上成績斐然外,在學生品德培養上也頗具特色。雖然大陸與臺灣在品德教育內容和品德評價標準上不完全相同,但德明科大的品德課程設置與開發、服務學習式實踐教學模式、專業教育融滲品德教育等方面能帶給我們諸多啟發,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和借鑒。
學校品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建立一套科學的品德課程體系。德明科大品德教育課程的管理和執行由學校“通識教育中心”負責,他們根據臺灣教育部制定的《品德教育與促進方案》總體要求,確立了學生品德教育的目標內容,即美德教育。具體包括三大方面:一是與自己相關的,如責任、自律、勇氣、自我尊重等;二是與他人有關的,如誠實、尊敬、仁慈、同情心等;三是與社會相關的,如公平、正義、公民素養等。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套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包含基礎、進階和專業課程融滲三個遞進的層次,對應大一到大四不同的學期開設。大一階段開設《生活禮儀》、《孝經》和《服務學習》三門課,大二開設《服務學習》和《品格與公民素養》,大三和大四則根據專業特點開設專業融滲品格課程。比如德明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品質服務于職場倫理》、財經學院的的《金融法制與倫理》、資訊學院的《資訊倫理與法規》等課程。整個課程體系以全人教育為宗旨和目標,通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和潛在課程的設立,達到整體推進的效果。
1、課程設置強調系統化和遞進性
德明科技大學品德教育課程的設置遵循了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并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經過充分論證和精心設計,體現了課程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課程之間內在的邏輯性。課程覆蓋了大學四年整個學習階段,從為人的基本禮儀、孝道到公民的基本素養再到各個專業層面的品德要求,步步推進,層層深入,體現了品德教育的漸進性和品德養成的規律性。
2、重視孝道教育,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傳統孝道教育是中華民族教育的起源,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基礎。儒家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萬善之先,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論語》學而篇有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可見,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至高地位。傳統孝道教育蘊含著生活化德育的理念,生活化德育使學校德育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中走出來,回歸生活,關注現實。所以德明科大的品德教育以《孝經》為作為初始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入手,延伸到職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等。由己及人,由近及遠,有效避免了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于理性、過于抽象的弊端。
3、開展服務學習,提升品德教育的實踐性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逐漸興起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是一種“服務”與“學習”并重的經驗教育方式。服務學習將志愿者服務及服務歷程中的積極反思與課程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強調服務與學習同等重要,在真實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心智發展。目前臺灣各大專校院已普遍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專責單位,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或另將原有課程結合社會服務活動。德明科大品德教育的服務學習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實行,每位同學每學期不少于12小時的服務時間。主要形式包括校園服務(勞作教育)和校外社區服務(義工)等。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普遍認為通過勞作教育使他們認識到勞動的辛苦,進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自覺地維護公共環境和公共財物。社區服務學習則讓學生跳出只關注自己的藩籬,開始接觸社會、關注社會,關注他人,公民意識和責任、服務意識大大增強。事實證明服務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行動教育教學法,已成為臺灣高校學生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主要實踐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開發專業融滲品格課程,實現品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通
品格融滲課程的概念最先由臺灣中原大學王晃三教授提出。德明科大前校長郭憲章在其任期內積極推動各學院試辦品格融滲課程。目前德明科大的三個學院均開設相關專業的品格融滲課程。專業融滲品格課程把品德教育融匯到專業課程中,真正實現了品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通,這不僅是勝任未來職業工作的客觀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敬業、樂群、忠誠、保密等基本職場倫理和法制意識。
對比臺灣高校的品德教育,反思我國學生思想教育存在諸多不足。如高校實用主義盛行,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輕視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中傳統道德教育份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環節薄弱。為此,借鑒臺灣高校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能有效克服以上弊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并推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1、重視頂層設計,進一步健全品德教育的推動機制
歷年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品格教育。2004年出臺了第一期《品德教育與促進方案》,為期5年。2014年開始推出第三期,方案提出了品德核心價值的培養目標,并從實施原則、實施策略、經費保證、組織分工、獎勵考核和成效評估指標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2009年臺灣教育部耗資新臺幣十二億元,啟動“臺灣有品運動”列車,推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四項計劃,帶動臺灣“人人有三品(品德、質量、品味)”。此外還在高校實施《品德教育推廣或深耕學校計劃書》,評選表揚品德績優學校等。通過這些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使品德教育獲得學校和學生的重視,并納入校務發展計劃,使品德教育由學校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提升了品德教育實施的深度與廣度,對加強學生品德教育和孕育民公民素養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我們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固然有不少政策和方案,但在如何推廣和深化上仍有不少方面值得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
2、積極開發品德融滲課程,打通與專業課程的壁壘
大學生成才目標是獲得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專業能力理應相依相存、合為一體,不可偏廢。品德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與一切和學生培養相關的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結合起來。目前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與專業課建設之間融合度不高,甚至脫節。要實現品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打通與專業課程的壁壘的不是在各自課程中添加一些對方內容之類的簡單拼湊,而應是開發專門的專業課程融滲品德教育課程的根本性改革,將其納入到高校整個教學課程體系中,與其他課程一樣有學時和學分的保障。
3、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夯實思想道德教育基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中國人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講求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益處。
4、以服務學習為突破口,加強實踐教學制度化建設
當前由于各種原因我們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還很薄弱或形式虛化,呈現短期性和隨意性,遠未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課程化。而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于2010年出臺了為期5年的《大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重點推動服務學習與品德教育的結合,提升教師服務學習的專業知能,將服務學習融入課程中;推動服務學習與品德教育相關課程與教材的研發,教學方法與評量的創新,以及校園服務學習與品德文化的構建等。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品德教育的活動化和生活化,還保證了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環節的制度化。因此,以服務學習為突破口,加強實踐教學的制度化建設,實現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共贏將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努力方向。
[1]王錫金、李彥慧:臺灣服務──學習實踐對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的啟示[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2]習近平談優秀傳統文化[EB/OL].中國文明網http://www.wen ming.cn.
[3]臺灣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EB/OL].品德教育資源網http://ce.naer.edu.tw/polic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