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濤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450000)
基于低碳經濟下的我國經濟貿易結構變化探討
董濤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450000)
低碳經濟的出現,并非偶然,其與當下的全球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貿易低碳經濟、低碳經濟與經濟貿易之間具有一定關系低碳經濟下我國應調整出口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技術創新,參與碳規則及制定等具體措施。
低碳經濟;經濟貿易結構;變化
所謂的低碳經濟,就是指在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下,采用各種創新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高碳能源的消耗從而達到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健康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其作為一種正在興起的模式,相比于高碳經濟,其發展的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降低碳排放的強度。[1]其對于新能源而言,其核心在于既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又能夠有效解決能源消費問題。而對于人為碳通量,低碳經濟主要需要解決的就是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例如適當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消耗等,逐漸向低碳轉變。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其具備的基本特征包含兩點,第一是實現溫室提起的低排放,第二點是實現低能耗,這兩種都能夠保證我國的國民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既能夠實現碳排放量的降低又能夠實現經濟貿易的增長兩者之間的唯一紐帶就是實現低碳發展,因此也就需要不斷對經濟貿易結構進行優化。其中的脫鉤理論與耦合—脫鉤理論能夠為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2]一旦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工業增長由最初的發展階段進入到穩定成熟階段,其物質消耗的總量也會逐漸下降,這就是從耦合變成脫鉤,通過脫鉤的方式,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有效減少對資源的利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經濟貿易結構逐漸發生變化與轉型,實現整個經濟貿易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一)高碳產業受到影響
我國雖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仍然存在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這種對能源的消耗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能源消耗高的行業比重較大,其中高碳產業對能源的消耗更是明顯,而產業之間的循環利用能力并沒有逐漸提升起來,在這種趨勢之下各種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例如化工業、紡織業、電器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在這種踐行低碳經濟的環境中高碳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出口環境受到影響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其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關注各種環境污染問題,評價扎實的經濟基礎以及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生產里大力發展了低碳環保產業。我國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關于環保意識的崛起較晚,關于環保方面的立法也晚于發達國家,其對我國生產的產品在衛生、環境等方面可能難以達到他們的標準,也正是由于這種不平衡導致了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出口過程中產生的貿易摩擦數量逐年上升。例如關于碳關稅,由于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標準,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推出適合本國出口的原則,制定了更加嚴格的環境標準,而這更加加重了我國的出口環境,再加上更加復雜的檢驗與審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出口環境。
(三)出口產品受到影響
在高碳行業當中,關于碳的使用滲透到了商品的方方面面,在我國的出口產品當中,各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資源密集型產品在我國的出口產品中比重較大,這是因為在我國的資源當中勞動力資源與煤炭資源都較為豐富。在這種優勢之下,我國的生產成本偏低,銷售價格也偏低,但是一旦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必定會導致我國的出口產品的成本上升,導致我國的出口企業經濟利潤下降,經濟效益也隨之下降。
令導彈第一次被測量到的時刻為參考時間 t=0,其余各測量時刻為ti,對應的實時距離為Ri,那么式(5)可表示為
(一)調整出口結構
在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當中,各種高能耗的產品出口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3]這種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出口結構,既不符合當下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又加重了我國的環境負擔,因此就需要調整出口結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在勞動力方面占據了比較明顯的優勢,其雖然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但是我國正在向技術型方向進行轉變。首先,我國政府應該對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進行出口管制,例如通過提高出口關稅、降低出口退稅等一系列措施,同時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通過降低貸款要求等幫助其廠商更換更加先進的設備,對生產工藝進行提升,提高產品中的技術含量,保證我國的出口商品逐漸變成低能耗、低污染。另外政府可以集結力量對勞動力資源進行技術上的再培訓,有效提高其技術含量,最后,我國政府還應該及時出臺各種政策規避或者面對發達國家的不合理的低碳貿易壁壘問題。
目前,應該積極推動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由于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點,特別適合當下我國需要踐行的低碳經濟,再加上我國在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已經具備相當可觀的外匯儲備,已經具有了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條件,再加上我國政府的適當支持與保護,同時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由于人才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也比較的明顯,因此將原有的簡單的勞動使用量幫助其成長為技術工人,加大各種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培養,逐步實現企業的轉變與重組。
(二)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我國經濟貿易結構的基礎,產業結構的提升也會有效提高我國的經濟貿易實力,而技術的支持是保證產業結構與經濟貿易結構相輔相成的基礎。[4]考慮到目前我國的經濟貿易結構形式,我國政府在試行低碳經濟時可以先對一些關鍵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結構升級,最終實現我國整個經濟貿易結構的合理優化。我國可以對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進行高科技的投入,支持該產業進行技術上的創新,例如可以從機械設備制造業、電子以及通訊產品制造業等方面開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需要具有一個全面統籌的目光,最終實現整個經濟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實行技術創新
這種在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帶來了太多的環境問題。[5]我國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阻礙,因此借助低碳經濟的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大對技術的創新對新能源進行開發,不僅能夠減少能源的使用量,還能夠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經濟貿易結構。
進行節能意識的大力倡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在能源科技方面的投入,采用各種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企業開發或者引進各種高效節能設備,實現技術上的革新。在引進的同時,對準國際市場盡量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四)參與碳規則的制定
我國不能以犧牲經濟增長、盲目調整經濟貿易結構為代價進行節能減排,而是應該積極參與到國際氣候體制的制定當中,為我國的經濟貿易結構逐漸向低碳化轉型爭取到更多的時間。由于目前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碳排放量標準,而這種形勢下某些國家就可能“鉆空子”征收碳關稅,因此盡快制定一個合理的國際碳排放量標準十分重要。我國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制定國際碳規則排放量參照標準的國際談判、協商,盡量爭取到主動權,避免接受發達國家任何形式的不合理要求,維護我國正當的權益。同時我國也需要標明出低碳經濟將是未來我國經濟貿易結構調整的主要趨勢,穩定、健康的保證我國經濟貿易結構在調整與優化的同時逐漸減少碳排放,保證產品低碳化。
總而言之,我國想要真正落實與踐行科學發展觀,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要對目前的經濟貿易結構做出一定的調整,具備長遠目光,逐漸實行低碳經濟,結合我國的國情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郭曉巖,楊 明.淺析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及戰略措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3):103.
[2]田 楊.企業跨區域合作視角下政府職能與技術創新機制研究——基于遼寧省某貿易公司并購案例[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7):17.
[3]金澤虎.一次突破頂層投資政策壁壘的嘗試——三一重下關聯公司起訴CFIUS和奧巴馬政府案例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4,21(12):26.
[4]彭繼咸.制度性退出障礙下結構調整政策的有效性[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03):269.
[5]劉 歡,王會強.構建中印自由貿易區產業內貿易效應分析[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01): 16.
[責任編輯:高 瑞]
F72
A
1005-913X(2015)03-0016-02
2015-01-25
董 濤(1985-),女,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