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祥/文
“十三五”時期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建議
■王東祥/文
浙江是國內最早踐行新型城市化的省份。“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提升都市區和城市群功能,加快形成杭、甬、溫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謀劃時偏重于浙江省域,缺乏整個長三角的區域考慮,與國家區域戰略聯系不緊密。“十三五”時期如何進一步推進新型城市化,值得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
為了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中央在實施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打造“一帶一路”、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三個支撐帶”,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浙江省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又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和支點,要抓住這個發展機遇,在謀劃進一步推進新型城市化時,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要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大局出發,立足浙江的省情和優勢,以建設上海國際大都市“金南翼”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為目標,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
上海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目前正在開展上海大都市建設規劃研究,浙江要把杭州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所包括的六市作為有機整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從產業、市場、交通、通信、要素配置、公共服務等領域主動融入上海大都市建設,更好地承接上海向外疏導的產業和功能,更加重視與上海大都市的協調發展,同時培育壯大杭州、寧波都市圈各自獨特的功能優勢,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實現與上海的分工合作與優勢互補。環杭州灣地區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地區”,也是浙江省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高地”。要進一步突出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圈的戰略地位,可以考慮將杭州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整合為以杭州都市區和寧波都市區為“雙核”的環杭州灣城市群,增強對國內外高端要素的吸引、集聚功能,重點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要素和高端產業的集聚高地,使之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金南翼”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都市圈和城市群為核心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都市區和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建設以杭州為中心,寧波、溫州、金華-義烏為重要節點,覆蓋省內主要城市的快速城際交通網絡,構建都市圈和城市群內部要素自由流動、規劃相互銜接和資源環境共享共保的機制。增強都市區對高端要素的吸引、集聚功能,擴大現代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的輻射半徑;探索都市區市直管縣體制,進一步增強都市區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帶動能力。按照“研發孵化在中心城市、制造轉化在周邊區域”的思路,在中心城市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在周邊區域加快建設一批工業強縣(市、區)和強鎮,共同優化都市區產業政策環境,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統籌謀劃城鄉發展,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變,彰顯發展特色,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按照“人群有序、領域有序、空間有序、時間有序”的分步推進思路,引導有需求、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適宜的城市區域就業生活,逐步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深化完善“居住證+積分制”管理措施,制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準入導向,建立省級和地方聯動的評價、保障體系。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指導,以產業優化布局引導人口就近轉移就業,分階段推進社會福利的公平共享。研究部署通過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試點、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都市區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建設試點、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建設試點等,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難點問題。
建立完善與常住人口規模和需求相匹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錢隨人走、補貼到人。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推動政府投資平臺轉型增效,提升政府性投資公司市場化運營能力;建立管理規范、風險可控、成本合理、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機制,建立城市政府資產負債表制度,在有條件的城市發行市政債券。進一步加大BT、BOT、PPP等模式的應用和推廣,大力實施浙商回歸工程,放寬準入、完善監管、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分類推動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望成為PPP模式推廣過程中最具市場爆發力的生力軍,要在科學論證財政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應用PPP模式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融資步伐。探索建立城市開發銀行、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等,承擔保障性住房、地鐵、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等工程建設融資職責。
(作者系浙江省政府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