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文
辯證看城市“區位條件”
■于新東/文
“地區發展差距的原因更多是在對區位條件的認識與利用上,也就是說是對區位條件利用與發展的戰略、制度、政策和人力等的差距最終造成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
在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碰到“區位條件”這個詞。特別是在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時,對區位條件的客觀分析、清醒認識和準確定位將會事關整個發展戰略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可見,區位條件問題的研究是一個舉足輕重、事關成敗的關鍵領域,也就是說,對區位條件的認識和把握程度決定著區域發展水平的高低優劣程度。
形象地說,認識把握區位條件無異于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把握,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么古希臘會把“斯芬克司之謎”即“認清你自己”作為永恒性最難解問題的原因。同樣地,認識把握區位條件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十分重要,但往往又很難正確面對且更難以把握好。
所以就像自己不一定能完全認清看懂自己一樣,有時候倒是“旁觀者清”。在認識把握區位條件問題上也一樣,有時候要“外來和尚好念經”,從外人外界來看自身區位條件有時候可能更冷靜客觀準確。或者至少可以學習“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做法一樣,來一個“跳出浙江反觀浙江”,反倒是有利于看清浙江區位條件的優劣長短了,也確實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在認識區位條件方面,大家可能會存在一點認識上的誤區或者欠缺。筆者研究認為,把握好以下幾對關系,將有助于比較科學且全面地認識區位條件問題。
第一,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所謂絕對,就是將區位條件絕對化,認為區位條件是一種既定的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以人的認識而變化,因此,認定區位條件好就是好、劣就是劣。基礎好就是永遠好,基礎不好就是永遠不好。這都是形而上學機械靜止看問題的產物。所謂相對,就是辯證看區位條件,認為區位條件是一種變化的客觀現象,雖然從一時一地來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極大地改善或提升區位條件。這就是用變化觀點看待區位條件的科學態度。事實也確實如此,不僅大自然自身在數億萬年的地質構造變化中有著滄海桑田的神奇,而且人類數千年來文明進步活動的開疆拓土也拔地而起般改變著多少局部乃至整體性的區位條件,多少不毛之地成為富庶之鄉、多少天塹險途成為通衢大道、多少窮鄉僻壤成為繁華都市,即可見一斑。因此,在正確認識區位條件的辯證法中的第一條就是,必須用運動變化的眼光看待區位條件。具體而言包括這樣幾條:區位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的;但區位條件的變化也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遵循運動規律的;區位條件的變動更不是自動自發的,而是主觀能動性長期努力的結果;區位條件的變化也并不意味著變化趨勢一定是朝著改善提高而去,而是很可能出現停滯乃至倒退、至少是波動,取決的原因主要在于發展戰略制定的是否科學及其是否執行到位。
第二,短期與長遠的關系。正確認識短期與長遠的關系,就是指要認識短期工作與長期任務之間相互關照、相互促進的關系問題。必須把短期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把長遠目標具體分解到每一個短期階段中加以實現。長遠目標離不開一個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取得,階段性任務又必須緊緊圍繞長遠目標而展開。認識與把握好長與短的辯證關系,我們就不會去簡單用長遠目標否定階段性的成績,也不會僅僅用階段性成就來滿足自己,而造成長期戰略舉措的裹足不前。我們就能夠更好理解當下的工作、現實的成就以及長遠的目標、奮斗的方向,就會明白這是一個循環遞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具體就城市區位條件而言,所謂短期,就是指區位條件的即時性狀況及特點,側重于在一個相對固定而明確的時段中加以描述,具有一定的節點性和穩定性。所謂長遠,則是指區位條件的延展性狀況與特點,傾向于在一個較長的不同發展階段里加以敘述,因而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發展性。事實上,從研究區位條件的科學態度來說,既要重視研究分析當前或者一個較短時期的區位條件情況,又要高度重視以戰略前瞻的眼光分析區位條件,著眼于區位條件的發展來更為全面、系統與長遠地把握區位條件。其最大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更具能動性的積極創造并塑造更為有利的區位條件,而不是墨守成規、消極無為。如果說第一條要求我們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區位條件,那么,這一條就是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區位條件。
第三,橫向和縱向的關系。所謂橫向和縱向,就是指自身的區位條件既要和不同地區比較,也必須和自身的不同發展階段比較。和自身不同發展階段比較,這個大家都好理解。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縱向比較除了能夠一般性地評估城市發展能級提升以及功能改善的大體進程、成效,最為重要的是能夠讓人們對城市區位條件有一個辯證發展的認識與預期。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如果形而上地靜止看待城市區位條件,人們就會普遍滋生悲觀和厭倦的心態及情緒,這將長久地不利于一個城市的發展。而如果人們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所在城市區位條件,那么就會充滿希望與信心,而這又是一個城市改善提升自身區位條件的關鍵因素,是極為重要也極為有利的。再看橫向比較,也就是和不同地區比較,又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和同質地區比較,二是和異質地區比較。同質地區一般指區位條件相對類似的地區,如我國沿海發達地區中的各地;異質地區則是指區位條件差異性大的地區,如我國的東中西部各地區。有人可能會問,異質地區的比較還好理解,為什么同質地區還要進行比較呢?其潛臺詞就是,既無比較的對象,又無比較的意義。其實不然,不僅同類對象之間完全可以比較,而且比較之后才能更好地看差距、找原因、想對策,豈不是相當有意義?比如說,同是沿海發達地區,為什么各地發展還是千差萬別呢?簡單回答者會說,雖然是同質地區,但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樹葉一樣,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地區,所以當然發展會不一樣。但這是思想偷懶的做法,世上的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地區,但區位條件相同或至少相似那是多得很。因此追根究底,就會發現地區發展差距的原因更多是在對區位條件的認識與利用上,也就是說是對區位條件利用與發展的戰略、制度、政策和人力等的差距最終造成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