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菊,王士君,盛亞軍
(1.東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2.吉林財經大學 亞泰工商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20世紀80年代末期,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由此開啟了作為一種價值觀念而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可的環境管理思想的先河。1993年世界旅游組織(WTO)提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年英國創辦了專門進行可持續旅游研究的雜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JOST) 》,標志著可持續發展在旅游學研究中的地位顯著提升。1995年在西班牙召開的“世界旅游可持續發展”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游組織(WTO)共同通過了《旅游可持續發展憲章》和《旅游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旅游業中的主導地位。
旅游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休斯(Hughes)雖然沒有給旅游可持續發展作明確的概念定義,但是他從道德層面認為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們從內心里去接受這種理念。[1]世界旅游組織(WTO)認為能滿足當前和未來旅游目的地與旅游者的需要就可以叫做旅游可持續發展。[2]但是很多學者認為這個概念太過含糊,如巴特勒(Butler)就認為WTO的概念缺乏對需求的明確界定,而且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的需求可能存在矛盾。[3]
隨著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增多,一些學者把局限在環境領域的爭論擴展到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解釋也日益多元化。哈迪和比頓(Hardy 和 Beeton)從旅游需求的角度闡釋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4]薩維奇(Savage)等認為必須以全面的觀點來理解旅游的可持續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性在于保持原真性從而避免被全球化和現代化。[5]蘭辛和弗里斯(Lansing 和 Vries )認為旅游可持續發展在市場行為之外,更應是一種倫理的選擇,并從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這三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維度做出解釋。[6]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的盛行,譚(Tamg)等學者分析了低碳旅游的基本概念,主張通過節能減排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更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進而達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7]
二十多年來,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可持續發展已從一種理念發展成為旅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對國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外學者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發展模式、利益相關群體、可持續評價、發展政策、生態旅游等方面。
國內很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在生態學方向,田道勇認為要規避旅游開發對環境的消極影響,應保持以環境為重要內容的可持續發展理念[8];王德利認為建立旅游環境資源計價制度從而遏制旅游環境的不斷惡化是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9];馬麗娟、史敏分析了生態旅游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要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維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10]
近年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杜江、向萍運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理論探討了我國鄉村旅游的需求和供給、主客互動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11];于蓉、張忍順[12],方碧珊[13]對武夷山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袁鸞、吳仁海對張家界的生態旅游發展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14];李包相等在對美國發展生態旅游的經驗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浙江旅游發展的新思路[15];楊桂華、李鵬以線路旅游產品為例,闡述了旅游生態足跡在旅游可持續發展中的測度功能。[16]
從生態學方向研究旅游可持續發展是國內旅游研究的主流。但是研究中對生態旅游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沒有進行明確的界定和區分,有的以生態旅游代替旅游可持續發展,有的采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提法,也有二者混用的情況。
同樣,學者們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等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經濟學角度的研究主要和旅游經濟相掛鉤,文化學方向主要和旅游資源相關聯。這些都可以融入到旅游管理學的角度,即旅游可持續發展既立足于我國社會生活體系的基礎,又具有較為狹義的學科定義性內容,具有完整的社會性和體系性特征,并與當地生態環境特點和區域治理模式相結合。旅游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下,繼承人類社會學視角,迎合經濟學需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術要求的綜合性觀念。
長白山以它獨有的魅力與五岳齊名,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作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關東第一山,2007年成為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巖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云霧、冰雪等旅游景觀為一體,成為集生態游、風光游、邊境游、民俗游四位一體的旅游勝地。長白山北景區,坐落在長白山北坡的山麓地域,行政區劃在長白山池北區內,是最早開發的旅游景觀地帶,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每年接待游客量超過百萬人次。
實現長白山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既要不破壞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又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并對已開發的資源進行適度保護,不損壞現有和潛在的旅游資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的和諧與統一。
長白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北景區作為長白山開發較早的旅游景區,其旅游自然資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植被資源。長白山北景區有多層植物資源垂直分布,包括針闊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及高山苔原帶。在60千米的旅游路段、海拔高差1500米之內,可以連續清晰地觀賞五種具有明顯差異的景觀帶。這里匯集了從北溫帶到北極地區的多種植物,形成了獨特的植物區系,堪稱“典型的自然綜合體”。這樣的林帶分布不僅構成了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屏障,同時也具有鮮明的視覺分層特點,兼具生態性與觀賞性。二是自然景觀。長白山北景區可以望見主峰環抱天池的奇特景觀和秀美絕倫的長白山瀑布。長白山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清澈湛藍,猶如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群峰之中,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之源。溫泉群和地下森林也是長白山北景區的特色景觀。其溫泉群屬于高熱類型溫泉,水溫在60~82℃之間,富含礦物質,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地下森林也稱谷地森林,是長白山火山噴發時地殼下陷形成的一道深谷,谷壁深50~60米,谷地長2500~3000米,經過漫長年代的地殼變遷和植物演替,在地下形成了一望無際、郁郁蔥蔥、古樹參天、巨石錯落的茂密原始森林景象。
長白山不僅是自然資源之寶地,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區域性人文旅游資源。從歷史文化資源來看,長白山人文歷史悠久,歷代帝王對此都十分關注,特別是金、元、清朝更是視長白山為祖先發祥地,推崇長白山為神山圣地。[17]由于北景區自然環境優美,景色異彩紛呈,留下了歷朝歷代祭祀天地的獨特遺跡,且在史書中有詳細記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長白山的名稱自古就有很多,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稱“不咸山”,北朝時稱“徒太山”,隋唐時稱“白山”、“太白山”,一直到遼金時期才用漢語定名為“長白山”,并延續至今。長白山稱謂的變化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祖先對長白山的認知,也反映了國家對長白山的領屬關系。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不咸”之語出自滿族先世,合乎滿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歷史背景和長白山的獨有特征。金朝女真人在東北建立政權,將長白山視為“興邦之地”、“舊邦之鎮”,先被封王,后被尊稱為帝,并建立廟宇。至今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仍然遺留當年的生活習俗,其人文資源具有相當高的開發價值。
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來看,長白山地區為滿族和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至今仍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
從人文歷史遺跡資源來看,長白山北景區還有位于天豁峰下的八卦廟,該廟位于峰下緩坡地至山根約200米,南距離天池100米,西與龍門峰相對,為木質結構,三重壁,最外層為不等距的八角形,有崇德寺、宗德寺、尊德寺之說,為1928年崔時玄建造。廟內有兩個高70厘米、寬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正面楷書漢字,背面為篆字,正面碑文分左右,右邊正面碑文豎向3行:道根載源舍堂更造——地于靈宮本五幣寺——北接法大道主張宇白氏月氏善愿文。此外,北景區還有位于天池東釣鰲臺上的女真祭臺。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載“臺上有一石堆,相傳女真國王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臺上,故今尚有遺跡。”
景區內還有許多有待研究和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長白山北景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是景區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長白山地區自然和人文資源都非常豐富,近年來在政府和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推動下,在旅游相關設施建設和旅游景點開發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游覽和觀光。但是,長白山北景區在開發和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不相協調的問題。
旅游要素市場結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構成整體旅游產品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要素體系;二是形成旅游產品的資源、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體系。服務要素體系和生產要素體系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旅游要素市場體系,為旅游產品體系的形成和優化、旅游供給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基礎。[18]
長白山北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在服務要素、生產要素及其有機結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服務要素方面的問題。眾所周知,要提高旅游的滿意度,必須在旅游過程中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雖然長白山北景區開發較早,設施設備比較齊全,但是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和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及其變化,長白山北景區出現了部分服務設施不到位、服務人員不配套、服務體系不規范、接待能力和禮儀有待提升等問題。表現為一些設施設備陳舊老化,缺乏保養、管護和維修;服務體系配套性不足、銜接性不夠,缺少差別化的服務,難以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一些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服務質量不盡人意等方面。二是住宿方面的問題。長白山北坡最近的城鎮是距長白瀑布50公里的二道白河鎮,屬于北景區范圍外,游客住宿主要集中在二道白河鎮、山門附近的幾家賓館,住宿條件和費用可選擇,但是景區內的住宿則只集中在瀑布、倒站口附近的幾家大賓館,住宿費用較高,而且都是各旅行社長期預定,旺季幾乎天天爆滿,零散游客和自助游游客預定成功率較低。三是旅游消費方面的問題。作為當前國內旅游區的共性問題,長白山北景區也存在著區內物價過高的問題,并偶有個體業主宰客的現象,旅游消費市場秩序需要規范。景區內對市場利益主體的約束較為薄弱,旅游消費價格隨意性較大,價格監督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死角,這在損害旅游者切身利益的同時也破壞了長白山整體的旅游形象。四是娛樂項目開發不足,接待能力有待提升。長白山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兼有歷史、文化國際影響力,但長白山旅游卻在文化元素上存在短板。景區內沒有充分利用長白山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娛樂性資源,缺乏文化內涵與品位,娛樂活動項目很少,而且與旅游相配套的購物、飲食和住宿難以滿足需求;旅游高峰期景區客流量劇增,超出景區承載能力。需要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近年來生態旅游、民俗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發展勢頭強勁,在旅游產品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持續上升。從屬性上歸類,長白山景區旅游應屬于生態旅游。雖然景區內景點較多,而且天池、瀑布、地下河、峽谷森林、高山花園、美人松等均為原生態的自然資源,集獨特、神奇、秀美、壯觀等“大美”之旅游元素于一體,然而從旅游資源有效利用角度分析,景區內旅游項目幾乎都集中在了觀光旅游上,旅游產品顯得過于單調,旅游項目不夠豐富多彩。如果輔之以民俗、文化等旅游項目,在游客休息區或住宿區開展長白山民俗、人文歷史遺跡等演示或展覽,無疑將拓展旅游產品的深度和廣度。雖然存在景區內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問題,但只要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嚴格管理,就能夠將旅游產品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
交通問題在旅游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通的便捷與舒適程度直接決定著景區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滿意度。長白山座落在吉林省東南部,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松縣范圍內,同時也是中國與朝鮮的界山,地理位置、經濟利益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均對長白山地區的交通環境產生影響。就北景區而言,在外部交通中,游客從出發地到達目的地的可選方式包括陸路和航空兩種。陸路中的公路交通狀況近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地縮短了全國各地抵達長白山的時間;而鐵路運輸則還需要經二道白河鎮才能到達長白山池北區,繼而乘汽車至北山門進入北景區。航空交通方面,雖然長白山機場已建成,但是開通航線的城市較少,機場坐落在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松江河鎮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池西區,距長白山北景區120公里。顯然,乘飛機赴長白山北景區旅游也不便捷。雖然長白山北景區外部的旅游交通方式可選性很多,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弊端,如航空運輸需要中轉,下機后還要再轉公路交通;鐵路運輸大多為慢車,旅途耗時較長;公路交通囿于東北的氣候條件,季節性太明顯,冬季不適合由公路進山。內部交通基本上是景區內的電瓶車、旅游大巴,上天池則必須換乘專用越野車,這些內部交通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旅游大巴的數量及站點乘降設施與游客數量及客流規律不匹配,游客常常需在站點排長隊等候乘車。因此,需要從滿足旅游者的交通需求和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兩方面綜合考慮、科學規劃長白山旅游交通設施的建設和利用。
由于長白山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和自然資源,自然、原始、生態、特色是其核心旅游資源,因此長白山旅游必須依托和憑借這種自然資源優勢,以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發展的主體模式。學者張建萍所著的《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一書將生態旅游理論劃分成核心理論、支撐理論和相關理論,其中的核心理論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即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層次之間的協調發展。[19]
長白山作為吉林省旅游業發展的龍頭和優勢資源、東北長白山文化的重要集聚區、全國重要的生態旅游經濟示范區、東北亞重要的休閑度假目的地和集散地,必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規模化開發、特色化運營”的原則,大力發展長白山旅游產業,同時要求在更高層次上、更廣范圍內保護與開發長白山生態資源。作為長白山開發較早、設施配備較齊全的北景區更應該注重景區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針對長白山北景區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針對北景區旅游服務要素市場出現的問題,北景區應該著重從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一是積極開展業務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景區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提高接待服務人員的服務理念、服務技能及禮儀修養。人員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問題是決定景區旅游服務質量的最基礎、最根本的環節,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同時,還要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和對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與維護,并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導游客愛護旅游環境和旅游設施。二是可考慮在不破壞景區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在景區內適宜的地點建設一部分綠色環保的居住設施,提高旅游者在景區內逗留的時間,在提高景區內消費水平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游客滲透和傳遞“融入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三是加強景區內價格管理與監督。統一制定、規范管理景區內商品和服務價格,對景區內出售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所有服務制定統一的價格,并明碼標價,讓游客放心消費、明白消費。同時加強價格監督和檢查,對質次價高、摻雜使假、強買強賣、欺詐蒙騙游客等價格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嚴懲重罰,維護游客的合法權益。四是挖掘、開發、建設體現長白山民俗文化特色且綠色環保的娛樂項目及設施,在提高景區經濟效益的同時,平衡游客在景區內不同區域的逗留時間,調節自然觀光景點在旅游高峰期的客流量,并達到宣傳和推介長白山和吉林省旅游的效果。
旅游產品的種類和層次不僅取決于原始旅游資源的既有狀況,也決定于人們對于旅游資源的挖掘、提煉和升華。長白山除了具有適合打造生態旅游產品的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外,還擁有適合開發其他旅游產品的獨特的旅游資源,例如冬季適宜開展冰雪旅游項目,其特有的溫泉資源適宜開展溫泉旅游項目,還可利用其特色森林資源開發探險旅游項目、利用其東北抗聯歷史資源開發紅色旅游項目等。在改進和完善已有旅游項目的基礎上開發適合國內外旅游者興趣的旅游新產品,有利于吸引國內外客源,提升長白山旅游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可分流旅游者,減輕自然景觀景點的壓力,提高自然景觀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調節能力,進而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長白山風景區包括西景區、北景區和南景區,三個景區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和景區內建設各具特色。因季節性原因、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學生假期等因素,長白山旅游常常出現出行集中、游客集中的現象,旅游高峰期各景區(點)“人滿為患”,從而破壞了自然景區的自我調節能力,導致景區壓力大、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嚴重。由于北景區開發較早、設施較全、知名度較高,因而較其他兩個景區的客流量更大。鑒于此,有關管理當局應站在戰略的高度科學規劃、準確定位、合理布局,圍繞發展旅游業,加強北景區外周邊地域的開發和建設,以長白山生態旅游為主線,著力開發富有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民俗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產品和項目。這不僅可以緩解旅游高峰期客流高峰對北景區的自然和生物景觀造成的沖擊,而且有利于改善區域交通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提升長白山地區的旅游承載力。
實現長白山北景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生態、經濟、社會三個層次進行籌劃、協調和創新。在生態層次上,要基于環境承載力對景區環境進行合理而有序的管理。要在景區內大力宣傳環保知識,增強廣大游客的環保意識,并通過各種特色活動使環保意識融入游客的潛意識中,進而轉化為愛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行動。同時,加強景區的環保設施建設和景區工作人員的環保知識培訓,加強對景區周邊居民的環保知識普及,在景區內外形成珍惜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真正使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在經濟層次上,要善于有效利用長白山地區的人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富有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地區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新產品,加強景區內外消費市場管理,發掘與長白山旅游相配套的、迎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消費產品和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消費市場,提高景區的經濟效益。在社會層面上,要在廣泛宣傳長白山旅游的同時,注重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長白山生態資源的保護,促進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要開展科學的調研和評估,在摸清長白山自然生態資源家底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研究和論證,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制定科學的保護和開發長白山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長期規劃,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長白山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財政支持力度;要積極協調景區內外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構建獨具長白山特色的旅游資源網絡。從而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促進長白山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吉林省旅游業的發展壯大。
[1]Hughes G.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1):49-59.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Butler R W.Sustainable Tourim: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Tourism Geographies,1999,1(1):7-25.
[4]Hardy A L,Beeton R J.Sustainable Tourism as Maintainable Tourism:Managing Resources forMore Than Average Outcomes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1,9(3):168-192.
[5]Savage V R,Huang S,Chang T C.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Sustainable Tourism in an Urban Cotext[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4,170(3):212-225.
[6]Lansing P,Vries P D.Sustainable Tourism:Ethical Altemative or Marketing Ploy?[J].Jourm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2(1):77-85.
[7]Tamg Z,Shi C B,Liu Z.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26(5):1303-1307.
[8]田道勇.淺談旅游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1996,11(2):12-15.
[9]王德利.試論旅游環境資源計價[J].價格月刊,1998,(8):7-9.
[10]馬麗娟,史敏.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研究[J].森林旅游,2003,(2):25-27.
[11]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15-18.
[12]于蓉,張忍順.連云港市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及其開發對策[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4):98-102.
[13]方碧珊.通過生態旅游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武夷山生態旅游案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4,24(5):303-305.
[14]袁鸞,吳仁海.張家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探討[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17(2):55-72.
[15]李包相,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美國發展生態旅游的經驗及其對浙江的啟示[J].規劃師,2005,21(7):87-89.
[16]楊桂華,李鵬.旅游生態足跡:測度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J].生態學報,2005,25(6):1475-1480.
[17]張順,等.長白山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04-107.
[18]趙士德.旅游經濟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32-35.
[19]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