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生
以品牌戰略助力強國夢想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 劉平均
馬文生
“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品牌經濟的大格局,品牌已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品牌建設。”一見到筆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就十分興奮地說。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既符合國際經濟發展大趨勢,又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劉平均說。在他看來,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經濟全球化中重要的要素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強勢崛起,韓國經濟成功轉型主要就是依賴現代、三星等一批優勢品牌。
劉平均建議,我國要借鑒國際經驗,在國家層面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區域品牌,甚至國家品牌,力爭經過若干年努力早日實現中國品牌強國夢。
“此前,國際品牌評價機制是有缺陷的,主要表現在排名的關鍵指標設計不夠科學,有的甚至僅僅以財務指標來衡量,出現了以偏概全的問題?!眲⑵骄鶓n心忡忡地表示,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是典型的產品大國、品牌小國。2014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美國有59個、日本有7個、韓國有3個,我國僅有華為入圍,排在全球第94位,而這還是我國企業品牌首次入圍百強榜。
劉平均指出,國際經驗是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就進入品牌消費時代,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7000美元,品牌消費成為居民消費的主流。他進一步指出,從出口來看,我國傳統的數量、價格競爭優勢逐步弱化,亟須向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新優勢轉變。
“在中國、美國和法國的積極建議下,目前全球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品牌評價標準里應包含質量、服務、技術創新、有形資產、無形資產5個要素?!眲⑵骄院赖乇硎荆?013年中國聯合美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了成立品牌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提案,經過投票決定,ISO批準成立了ISO/TC289并由中國承擔秘書國,秘書處設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這是對中國品牌評價標準化工作的充分肯定,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p>
劉平均告訴筆者,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品牌建設實現了多個創新:中美德三國共同完成品牌評價標準體系,更加廣泛;按行業分類對產品和企業品牌的評價,更加科學;以地理標志保護、知名品牌示范區、旅游服務業標準化示范區開展的區域品牌評價,更具有創新性。
在具體工作中,我國品牌建設要遵循“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產生、品牌要被消費者認可”的方針,指導、支持企業實現由產品向品牌的轉變。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立中國特色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為此,劉平均建議,要充分利用我國在品牌評價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國的地位,建立品牌評價標準體系和第三方獨立品牌評價制度,向全社會發布評價結果,提升我國在品牌評價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同時,要研究制定系列品牌評價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確立我國品牌價值評價的國際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