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人:尹 斌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和可視化分析的方法,從項目年代分布、類型、依托單位及類型、立項機構地域分布、研究成果形式、研究主題等方面,對2007-2013 年的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科下的文獻學研究領域內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科研究前沿,把握學科研究趨勢,為研究者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學可靠的參考。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學科研究的最前沿和研究發展趨勢,被社科界視為衡量科研實力和科研組織能力的重要標志。通過對某個學科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行統計研究,可以熟知該學科研究的軌跡情況、核心研究者和重點研究機構的分布情況、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的發展情況等。文獻學是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一級學科下劃分出來的二級學科,作為一門傳統學問,近二十年來,隨著古籍整理事業復興,文獻學日趨被重視。本文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研究對象,對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一級學科下的文獻學類項目進行綜合科學計量分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方網站上發布的2007 年至2013 年資助項目材料匯編中的立項數據,時間跨度為七年。具體為選取每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領域的資助項目,再在當年該領域中逐個篩選出文獻學學科范圍內研究的立項課題。七年來,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類課題共批準535 項(西部項目除外),其中,文獻學學科的社科基金65 項,本文的研究即以此為基礎數據。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學和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定量與定性的描述。具體將65 項項目的相關數據(立項時間、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所在省市、工作單位、項目類別、預期成果、主題詞)逐一錄入到Excel 中,同時借助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SATI3.2 和UCINET 進行數據處理和可視化分析。
2007-2013 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類項目中涉及文獻學學科范圍研究的項目共計65項。其中,重點項目7 項,青年項目11 項,一般項目47項。由數據統計可知,涉及文獻學學科范圍研究的立項項目數量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但項目數量增長相對平緩。分析統計樣本數據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在文獻學學科范圍研究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絕大部分是以一般項目為主(約占72.3%),重點項目數量最少(約占10.7%),筆者建議廣大文獻學研究人員要加大研究力度,努力在已申請成功的一般項目研究基礎上再次投入精力突擊申報重點研究項目;二是從文獻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與圖書館學、情報學二級學科相比,文獻學在一級學科基金項目總數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體現出文獻學與圖書館學、情報學相比較,研究力度還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2007 年至2013 年間,共有45 家機構承擔了65 項文獻學學科領域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云南大學、中國民族圖書館、西藏大學、寧夏大學、蘭州大學分別以承擔3 項文獻學學科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領先于其他單位,在文獻學二級學科的科研方面顯示出超強的實力,本文仿照SCI 論文級別劃分模式將這五所單位列為第一區域。青海民族學院、中山大學、安徽大學、鄭州大學則以2 項位居第二區域,剩余30 個依托單位以1 項占據第三區域。筆者先后瀏覽了第一、二區域的項目依托單位網站相關內容發現,文獻學二級學科這兩大區域中的絕大部分依托單位擁有辦學歷史悠久的文獻學本科專業(如蘭州大學),設有文獻學專業博士點(如云南大學),文獻學研究范疇中的民族文獻專門史、民族語言文字學等省級和國際級重點學科(如寧夏大學)等,經過長期的專業研究沉淀,形成了一定特色和研究實力的科研團隊。另外,在所有統計機構中,筆者發現諸如聊城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三江學院、嘉興學院、凱里學院、洛陽理工學院、大理學院等高校雖然學校級別和整體實力不如“211 工程”高校,但是在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文獻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方面做的是非常出色的,顯示出在文獻學學科研究領域中具有超強的科研實力。另外,有33 所高等院校(其中“211 工程”高校10 所)、5 所高校或公共圖書館、6 家省級社會科學院和1 個其他社會團體組織。高等院校申報文獻學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量最多,占全部機構的74%,其次是省社科院(占13%),高校或公共圖書館(占11%),其他社會團體(約占2%)。這一現象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國家社科基金文獻學類項目立項當之無愧的主力軍,這與高校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優越的科學實驗研究平臺、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等條件是分不開的。
由圖1 所示,文獻學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分布既有呈現覆蓋面廣的特點,有兼具區域分布極不平衡,表現出嚴重的“東窮西富”現象。2007-2013 年間文獻學學科類研究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共計19 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34 個省市自治區的一半以上,其中江蘇、云南、寧夏、河北等幾省是文獻學學科研究領域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較多的地區。然而,在所有地區當中,西部地區幾個經濟欠發達、地處偏遠的省份是獲得項目的集中地。筆者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些區域的地方文化資源特色和文獻學研究特點和內容是密不可分的,文獻學是以文獻為本體的學問,研究范圍主要是研究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鑒別、收藏、文獻形成發展的歷史等。這些地區在中華歷史五千年的演進中保存和遺留了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研究形成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獻,如藏族古籍、藏族佛教文獻;云南少數民族文獻(水族的水資料文獻、傣族醫藥古籍文、南詔大理國碑刻銘文資料);甘肅的敦煌文獻等,這些地區所具有的特色資源和長期堅持研究本地區本民族的研究人員為其進行深層次的文獻學研究和挖掘以及申報代表國家最高研究水平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圖1 2007-2013 年社會科學基金立項的文學類項目區域分布

圖2 成果形式類型分布

圖2 2007-2013 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文獻學學科項目主體分布的可視化
根據立項的研究成果形式看(見圖2),專著占第一位,共46 項;研究報告居第二位,共16 項;論文集占第三位,共15 項。成果是研究項目的結晶和最終的體現,不同成果形式各有不同的特點。研究報告和論文的周期較短,期限一般為一年,可以快出成果和效益,因此,應用性的研究課題一般以研究報告和論文為主。其中,2007年至2013 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文獻學類項目研究的成果中以主持人署名的專著已經相繼問世一些,如青海民族大學恰嘎·旦正教授的《藏文碑文研究(藏漢對照)》(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副秘書長塔依爾·阿不都外力的《古代突厥碑銘及詞匯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聊城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丁延峰博士的《海源閣藏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2);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教授司馬朝軍的《國故新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清華大學圖書館文學博士副研究館員劉薔的《天祿琳瑯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等。
詞頻分析方法是文獻計量學傳統分析方法之一,其所依據的基本理論為齊普夫定律。其核心是對能夠表達研究主題的關鍵詞進行數學統計分析,關鍵詞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自然語言詞匯,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較長時間內大量學術研究成果的關鍵詞的集合,可以揭示研究成果的總體內容特征、研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與學科熱點。本文在對項目的標題進行詞頻分析時,刪除那些對本文研究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如“研究”、“分析”等,最終選擇279 個主題詞。其中重復的125 個,實際用于統計的主題詞共計154 個。先后將這些主題詞錄入到Excel中進行預處理,然后將處理后的結果轉換成“.Txt”格式導入到社會網絡分析軟件SATI3.2 和UCINET 中進行分析并生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如圖3 所示。從圖3 可以看出,文獻、整理、古籍、建設、藏書、數據庫、出版、藏文、明清時期、云南等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較多,是2007年至2013 年文獻學學科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其中,云南少數民族的文獻研究處于興盛階段;古籍整理以及明清時期文獻研究是近代乃至當代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文獻學研究中的一門顯學,敦煌文獻研究是當前研究的重點。這一結果與文獻學研究內容和范圍十分吻合。從統計的65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標題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研究內容是以文獻為本體,研究主題主要是圍繞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方法、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文獻的收藏、文獻形成發展的歷史、各種文獻的特點與利用等方面。
本文通過對2007 年至2013 年間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文獻學學科研究領域內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行基礎數據統計及可視化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七年間,本領域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整體上呈現逐漸增長趨勢;研究機構呈現梯隊形式,從省屬本科到國家“211 工程”和“985”高校;研究熱點既有文獻學的本體研究,又能與時俱進,緊跟網絡信息數字化發展趨勢;立項課題主持人機構的地域分布表現出廣泛與不平衡并存的現象;項目類型分布不太合理,重點項目支撐力不足;優點與不足并存,等待文獻學學科領域內科研人員的研究之路還將艱巨漫長,本文期望廣大文獻學研究愛好者能夠持續跟進本領域內的研究內容,通過提高科研人員自身水平,發現和挖掘本領域具有更大價值的研究內容,進一步促進我國文獻學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