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霞,陳興鴻,溫建強,楊海菊,陸星通,王俊利
(1.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百色533000)
臨床與檢驗專業在校生溝通認知差異性調查研究
龐曉霞1,陳興鴻1,溫建強1,楊海菊1,陸星通1,王俊利2
(1.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百色533000)
目的了解臨床與檢驗專業在校生對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的認知狀況,探討加強溝通能力培養的途徑,為醫學教育體系溝通教學模式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調查問卷對臨床與檢驗專業在校生各200名進行調查。結果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對溝通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知一致,認為自身溝通能力存在不足的分別占90.5%和92.0%,認為教育體系中關于溝通學技能的教學模式需要改革的分別占89.5%和85.5%,學生對影響溝通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也有相同看法,而對雙方溝通主動方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結論醫學院校應重視對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改革溝通學技能教學模式,增強學生主動溝通意識,為其盡早適應醫學環境做準備。
臨床與檢驗溝通;溝通能力;溝通技能
溝通是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思想和感情傳遞、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一致、感情暢通,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交往都屬于溝通過程。近年來,許多醫學院校將溝通能力納入醫學生基本技能培養[1]。張云峰[2]也指出在當今醫學教學實踐中,不但要向醫學生傳授醫學專業知識,還應加強其醫學溝通能力培養。臨床醫學是醫學領域的一大支柱,同時檢驗科室是臨床診療的輔助科室,日常工作中兩者聯系密切。研究表明,醫學體系大多側重臨床醫生和檢驗人員溝通的在職培養,而醫學院校只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忽視人文素質培養,對臨床與檢驗的溝通技能培養不足。本文就臨床和檢驗專業在校生對臨床與檢驗溝通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認知狀況,以及對自身溝通能力的評估展開調查,對溝通能力培養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醫學院校培養符合現代醫學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于2012年11月選取臨床、檢驗兩個專業各200名在校生進行調查,兩個專業中大一至大四年級各50名,男女生比例均等。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兩個專業發放問卷各200份,回收有效問卷各200份,回收率100.0%。
1.3 調查內容
包括兩個專業在校生對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認知狀況,自身溝通能力評估及對溝通主動方的看法,溝通能力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數據庫,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 對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認知狀況
調查顯示,90%以上的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分別對以下4個項目持贊同態度: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有助于提高檢驗工作質量和臨床診療效果,臨床與檢驗溝通不暢會引發醫療糾紛,溝通能力是合格臨床醫生和檢驗人員的必備能力,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是循證醫學發展和醫院管理的要求。當問及兩者間溝通是否重要時,臨床與檢驗專業分別有93.0%和96.5%的學生認為重要,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意識到實際工作中臨床與檢驗相互溝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兩個專業的學生對溝通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認知情況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 自身溝通能力評估及對溝通主動方的看法(見表1)

表1 自身溝通能力評估及對溝通主動方的看法(%)
表1顯示,兩個專業均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身缺乏與檢驗(臨床)溝通的能力。加強溝通能力培養首先得意識到自身不足,這點為醫學院校順利開展溝通技能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71.5%的臨床專業學生認為主要在課堂學習溝通技能,而檢驗專業有86.0%的學生認可,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可能是因為臨床專業學生實踐機會遠多于檢驗專業,相比之下,檢驗專業學生對溝通技能的學習局限于課堂教學。另外,愿意花更多時間在校培養溝通能力的,兩個專業學生分別占86.0%和90.0%,體現了認識自身不足時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因此,醫學院校應重視學生溝通能力的在校培養,拓寬培養渠道,豐富教育載體,將學生的內在態度轉化為實際行動,有效提高其溝通交流能力。
在溝通主動方方面,有62.5%的臨床專業學生認為溝通主動方應是檢驗,同樣,55.5%的檢驗專業學生認為溝通主動方應是臨床。目前,臨床醫護人員和檢驗技術人員在溝通交流方面存在許多障礙,在臨床診斷和檢驗結果不相符時,都覺得應該是對方主動聯系、溝通。作為醫學領域不同專業主體,側重方向不同,思考問題角度不同,自身知識結構也存在差異,因此,不同專業對相互間溝通主動方看法存在差異。
2.3 臨床與檢驗溝通能力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臨床與檢驗溝通能力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
表2顯示,89.5%的臨床專業學生和85.5%的檢驗專業學生認為教育體系中關于臨床與檢驗溝通技能教學模式需要改革,說明教學體系在這方面不夠完善。有關影響溝通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臨床和檢驗專業學生的意見差異無顯著性。有研究指出現有溝通技能教學內容空泛[3],與本調查結果一致,表明溝通技能教學內容欠缺是醫學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此外,教學模式單一、缺少臨床實踐、專業課程和溝通學聯系不夠密切等也是影響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馮迎迎[4]指出,臨床科室與醫學檢驗的對話和溝通尤為重要,良好有效的溝通能避免醫療糾紛及惡性事件發生。筆者認為醫學院校應重視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為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提高工作質量打下堅實基礎。而本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溝通能力不足,并且缺乏主動溝通意識。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旨在為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3.1 重視經驗交流
舉辦經驗交流會,加強溝通交流。以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為主體,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或檢驗人員引導,列舉案例,讓兩個專業的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解決措施。學生發表的見解和教師傳授的臨床經驗相結合,經過切磋和總結,提高學生溝通交流能力。
3.2 改革教學模式
要提高學生臨床與檢驗溝通能力,就必須改革當前教學模式。首先,增加溝通技能教學內容,尤其是具體實踐指導內容。其次,改變教師單一授課方式,在教學上增強臨床、檢驗和溝通學3方面的聯系,使專業課程與溝通教學內容巧妙結合,相輔相成,可借鑒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角色互換法等。最后,適當安排課時,理論授課與臨床實踐交替,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3 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強化主動溝通意識
臨床與檢驗兩個專業密不可分,相同的知識結構有助于溝通、交流。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應加強檢驗或臨床知識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實現學科間融會貫通,從而找到彼此共同話題,無形中深化主動溝通意識,認識到溝通的共同性和相互性。此外,不能忽視溝通技能的學習與運用,以利于未來實際工作。
3.4 注重臨床實踐,寓理論于應用
醫學院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臨床實踐機會,適當安排臨床與檢驗專業學生臨床見習,使其在耳濡目染中總結經驗,提高溝通技能。
[1]夏文芳,胡建華,劉強.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3):82-83.
[2]張云峰.強化醫學專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的研究[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22):58.
[3]曾凱.醫學院校溝通技能教學現狀的量化評估[J].護理學雜志,2009(24):73-75.
[4]馮迎迎.如何加強醫學檢驗與臨床科室的相互對話與溝通[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1(3):89.
G526.5
B
1671-1246(2015)05-0118-02
注:本文系2011年新世紀教改工程2011年項目(2011JGA088);右江民族醫學院2011年教改課題(右醫院字[2011]28號);2012年右江民族醫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立項項目(XJBCX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