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珍
(三亞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社會學研究·
美國社會工作以及專業教育
孫愛珍
(三亞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美國社會工作從慈善事業起步,政府以福利形式進行管理和實施,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行業;同時,社會工作自身也通過一系列的教育使其職業化地位更具完整性和影響力。
社會救濟 工作型福利 學術教育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工作開始在美國出現,主要是以慈善形式在教會中出現,因為宗教的信仰是救助平民,例如保護和救助孤兒、寡婦、老弱病殘等等。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羅斯福總統就任推行“新政”,改革由地方和私人負責的救濟事業,開始推行政府負責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事業。1933年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案”,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案”,從此正式建立起全國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經濟增長明顯下降,社會福利支出成為負擔,美國政府削減福利支出,對福利制度進行結構性改革,1982年政府實施工作型福利計劃,從此社會工作逐漸形成“集中管理、開放經營”的局面。
社會工作在美國的發展已逾百年,是一項比較成熟的職業。按照聯邦政府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美共有社會工作者56.2萬人,2008年升至64.2萬人,2012年為60.73萬人,到2022年人數將達到72.12萬人,增長率高于其他職業。
2009年到2013年,中國社會組織從43.1萬個增長到54.05萬個,伴隨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社會組織人力資源數量也出現大幅增長,2009年社會組織吸納從業人員544.7萬人,2012年達到613.3萬人。從專業社會工作者而言,中國高校近年來每年培養10000名左右專業社會工作者,但只有不到30%在社會組織就業,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累計還不到4萬人,占總人口比例極低。同期,美國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比例占到總人口的2‰,日本為5‰,香港地區僅注冊的社會工作者就占總人口的1.7‰。
美國社會工作的內容很多,1941年出版的《社會事業年鑒》中就列舉了83項之多。美國聯邦政府根據社會工作者具體工作領域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四大類:兒童、家庭和學校社工;精神健康和藥物戒除社工;醫療及公共衛生社工;以及其他,包括政府雇員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等。社會工作的核心是幫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其中包括幫助窮人和受不公正待遇者;幫助酗酒和吸毒者;保護婦女兒童;改善少數民族受壓迫的狀況等等。
美國社工的職位設置經過數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規模和清晰的類別。有的社工服務面臨殘疾、重絕癥或社會問題的案主,如流浪、失業或物質成癮(煙、酒、毒品)。有的社工幫助存在家庭問題的案主,如家庭暴力,有時還涉及到嚴重的兒童虐待。有些社工則熱衷于調查研究,或為提升服務而開展講座、撰寫論文,或投身項目和機構的策劃、設計與評估,或為推動政策的實施、優化和變革而忙碌。在美國,職業化的社工一般都專長于某一特定的服務人群或服務環境。
在2008年,美國有642,000名在職社工。其中,有一半的社工就職于衛生保健和社會救助業,有30%的社工被州立和地方政府所雇傭。雖然大多數社工在城市和城郊工作,但仍有一些社工活躍于農村。各類社工的具體人數詳見表1。

表1 社工類別和從業人數對應表(2008年)
在就業方面,美國90%的社會工作崗位是在社會服務與社會福利領域,非營利組織是其主要的就業渠道。近幾年,社工的就業率不斷上升,高于全社會平均水平,在城市中的就業存在競爭,農村社區則蘊藏著大量良好的就業機會。從現在起至2018年,美國社工就業人數被預計將會有快速增長,尤其是服務于老年群體和農村地區的社工。其增長數被預計將會超過所有職業增長的平均數。
全美現有150多萬個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包括公共慈善機構、公眾服務或教育組織、基金會、專業或行業協會、無黨派倡導團體,或宗教信仰組織等等。如下圖,美國非營利組織。

圖1 美國非營利組織
如圖所示,美國非營利組織的類別主要有:公眾服務(Human service)組織占34%;
教育類(Education)組織占18%,其中包括學習中心的學齡兒童輔導和成人繼續教育;
公共社會福利(Public and social benefit)機構占13%;
醫療(Health)機構占12%;
藝術與文化類(Arts and culture)組織占11%;宗教信仰(Faith-based)組織占6%;
環境與野生動植物權利保護(Environment protection,wildlife and animal rights’preservation)組織占4%;
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Foreign Affairs)組織占2%,主要關注在全球颶風、地震、軍事對抗中的災難援助。
在美國,社會工作者收入相對較低,同是碩士畢業,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的年薪一般有5~6萬美元,社會工作專業僅3萬美金左右。究其原因,社會福利機構多依靠國家撥款,并且社會工作者的“產品”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只產生社會效益,難有很高的經濟回報。社會工作是一種十分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和其他職業相比,從事社會工作的很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很多美國人非常傾心于此,選擇該職業的人都很執著,自豪,極具愛心,責任心、使命感和奉獻精神。
社會工作資金來源于多個渠道。例如全國性的“老年、殘疾、遺屬和老年健康保險”在老年人中的覆蓋面為90%,為強制性保險,保險金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交納。退伍軍人津貼、對低收入家庭的“補充保障收入”以及“食品津貼”,由聯邦政府撥付。“公共救濟”、“醫療補助”、“對撫養兒童家庭的補助”,由州和地方政府支付。“失業保險金”、“私營企業養老金”、“補充失業津貼”、“殘疾保險”,主要由企業支付。此外,社區組織、工會慈善機構、宗教組織、基金會也分別負擔一些社會服務項目的資金。
對于一個向現代化邁進的美國社會,如此龐大的社會工作,“開放”經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福利項目逐漸分散和下放經營管理,從各種渠道轉集補充資金來源,以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在美國,社區組織在社會服務中扮演了特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營利和非營利組織、社區機構和個人出面經營和承包社會福利項目,他們自籌基金,可能時再從各級政府、企業、基金會、慈善機構捐募其余的資金,辦法是爭取社會著名人士、學者的義務或半義務支持協助募集,再由業余或退休者以一部分時間前來服務。其工作接受政府和董事會的監督。
非營利組織的資金通常來自私人或政府的捐贈、撥款、服務及費用收益,其中:45%為來自私人的服務費用和產品;32%為政府補助和政府服務費用;20%來自個人、基金會、企業和遺產的捐贈。如圖2所示。

圖2 美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
非營利組織的透明度越高,獲得公眾信任和財政支持的可能性越大;為確保資金的合理正當使用,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的薪資收入一般由政府官員、公民個人、私人慈善家、項目和服務對象、其它組織利益相關者、以及大眾傳媒共同監督。
這些非營利社會組織經營管理社會福利事業,采取自負盈虧的方式。辦得好的可取得利潤,擴大經營;辦得不好的可能虧損倒閉,甚至破產受到法律追究。如美國的非營利組織有137萬5千個,全社會幾乎事事處處都離不開他們。他們的年收入額為6950億美元(包括宗教組織),占國民收入總額的11%。
例如,全美最大的一家籌款組織——聯合之路,在全國就有2100個分部,這些分部都有獨立法人。“聯合之路”專門為社會福利、社區服務事業募捐,每年募捐的總款項高達30多億美元。這些錢當年即分配給社會福利機構使用.另外,在美國,人們的慈善意識很強,參與很廣。美國現在成年人口中有一半人志愿捐獻他們業余時間,每年捐贈200多億小時,相當于900萬工人干1年。每年捐贈時間價值約為2000億美元左右,大體與全社會捐贈的資金價值相等。再次,個人捐贈深入每個家庭。據統計,有75%的家庭有個人捐款,捐款額是收入的2%。近幾年全美慈善捐款當中,有90%強的份額都來自個人而不是企業或基金會的捐款。
從羅斯福時代,政府負責福利救濟事業,社會工作呈現救濟型模式,但是70年代初,美國民意測驗認為救濟型的社會工作使人逐漸喪失工作熱情,產生惰性。美國原有的單純救濟型的福利政策受到沖擊。從卡特政府開始,聯邦社會福利計劃大幅度下降因此,社會要通過給窮人創造就業機會來形成對社會有利的“福利”。1982年,工作型福利計劃成為政府政策。
過去,美國的社會工作是由政府統一提供和經營管理。如老年人退休后的養老、對殘疾人的協助、對失業者的支持和補助等重大社會問題,如果沒有全面的統一的規定和管理,沒有強大的政府資助金,是不可能予以貫徹實施的。但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各種項目的增多和繁雜,日益顯示出由于人口多而且各地區、各企業、各階層情況各異,對社會工作的需求也各異的現象,由國家一手包辦事實上不可能,而且已產生了許多難以避免的弊端,因此,在美國,出現了社會工作的“開放”經營和管理,各種社區組織、個人都參與社會工作,使社會工作出現“集中管理,開放經營”并存的特點。
目前,美國解決貧困問題和方法越來越緊密地和培養、就業聯系起來,福利問題正朝著“工作福利”的方向轉變。一個尚有勞動能力或有部分勞動力的人,如果希望享受社會福利待遇就必須工作。
美國的失業率近年一直在7%左右,較正常時期的4%高出許多。美國專家認為,這是結構性失業,即存在“有人沒有工作干,有工作沒人干”的現象。解決對策是:大力興辦各種在職教育與培訓工作,為求職者提供特殊服務來適應現代化和就業結構調整。
不同時期所采取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各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影響的結果;都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與提高人的禮會功能,協調、平衡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關系相聯系的;它幫助個人、團體更好地適應環境,得到社會認可,并增進社會福利以利于人的健康全面發展。這一助人自助的專業工作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總之,從趨勢看,“工作福利”已越來越重視,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會減少失業率和貧困,而且也將減少社會保障事業的支出,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穩定社會秩序。
社會工作在美國相當發達,每個地區都有相當數量的機構,如醫院、學校、慈善組織、工業組織等等,都需要社會工作者,他們背負一個共同的使命——促進社會公平。他們為各種各樣的弱勢群體服務,如兒童、老人、艾滋病患者、毒品濫用者等等,使得他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
社會工作在其發展初期努力追求的是其職業地位,通過其本身在社會政策變動的大環境下,努力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經過這樣的過程,社會工作才獲得了其職業地位。然后,這個新的職業領域又努力進行研究和豐富,逐漸形成其專業領域,在這個專業建設過程中,社會工作運用最新的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使其專業性不斷增強。
美國在20世紀初在大學里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一般都是獨立的社會工作學院,屬于職業教育與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并列為職業學院,與注重學術的文理學院相比較,更為與行業結合,更注重實務。
社會工作研究的問題很多要借助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知識,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社會工作理論中有些流派就是從心理學發展過來的。社會工作專業以社會學理論為研究基礎,并且把其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例如,Michigan(AA)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其博士項目相當特別,是雙博士項目,要求研究社會工作的同時,需要進修另一個社會科學學位,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畢業以后拿到的是雙博士學位。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工作與社會學完全不一樣,前者是應用學科,而后者是基礎的研究性學科。
總之,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理論需要包含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的調查統計方法等等,目前各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工業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等等。
在美國,本科學位是進入職業化社工領域的最低門檻,很多職位還要求更高的學位。美國的所有州都有對職業證書、資格認證或注冊的明確規定,但各州要求有所不同。雖然社會工作本科學位(BSW)能夠令社工畢業生進入社工領域工作,但現在高學位已經漸漸成為很多社工崗位的最低標準。一般來說,健康醫療領域和臨床工作都要求社會工作碩士學位(MSW)。有些公共和私人的社工機構也會要求高學位,比如社會服務政策或管理方面的碩士學位,最為典型的就是公共事務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督導、管理和培訓等社工崗位通常要求比本科更高的學歷。學院和大學教職,以及大多數研究崗位通常要求博士學位,包括社會工作博士(DSW)和哲學博士(PhD)。
綜上,我們認識到,在美國,社會工作越來越得到關注,職業需求和發展也在推動著教育的提高。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發展著自身。
[1]孟鵬.楊儀偉.淺論如何開展專業教育[J].科技信息,2009(16).
[2]Boyer E.Ready to learn:A maadate for the nation[M]. Princeton,N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1.
[3]Children's Defense Fund.The state of America's children yearbook 1994:Leave no child behind[M].Washington,DC,1994.
C916
A
1007-9106(2015)11-0054-04
孫愛珍(1969—),女,三亞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與語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