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帥澎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
◎丁帥澎
金融發展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動態的優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系內部各組成部分與外部經濟制度環境產生良性互動,金融體系自身也不斷創新、優化、組合與完善,實現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
金融發展理論。對金融發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所提出的金融結構。他認為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形式、性質和相對規模共同構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金融結構,而金融發展就是指金融結構的變遷過程。因為這一金融結構內容主要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因此其金融發展的涵義也只是注重了金融的數量性發展,從而無法完全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所以戈德史密斯最終只能用金融相關系數來衡量宏觀金融發展水平。
金融深化理論。作為對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理論的深化,愛德華·肖和麥金農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內容,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在他們看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現象,而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發展中國家要想改變經濟落后的現狀,必須要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使金融部門得到充分的發展與關注,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金融深化的具體政策措施主要有:放寬對存款利率的人為限制,吸引更多儲蓄資金轉化為投資;放棄用通貨膨脹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放松金融體系的管制,改變國有機構高度壟斷的局面,促進金融業的競爭;放松對匯率的管制,逐步形成匯率的市場機制和自由浮動等等。同時,金融深化還要求實行財稅體制和外貿體制的改革,一方面要消除財政赤字,放棄財政對金融的干預,另一方面要取消進出口的歧視,逐步降低本幣幣值,推進外貿自由化。
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數量的增加,顯著特征是國民收入或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從經濟學創立之初,經濟增長理論始終都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和途徑都成為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研究內容。
古典增長理論。亞當·斯密把勞動看作價值增長的唯一源泉,并由此提出了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他指出了勞動分工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勞動生產力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更大的熟練,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在這之后,大衛·李嘉圖、熊彼特(1912)強調了資本和創新的重要性,并且完善了古典主義。李嘉圖將考察的重心轉移到收入分配問題上來,認為確立支配分配的法則,乃是經濟的主要問題。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通過生產資料的整合進行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提出創新的方法,通過改變生產要素組合、提高配置效率等來實現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新經濟增長理論。進入80年代之后,新經濟增長理論迅速發展起來,其特點是將新古典主義中的索洛殘差進行內生化。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內生增長模型逐漸被學者們研究并提出。他們認為人力資本建設的效率以及人力資本在生產中的效率對經濟持續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近一百年能夠實現持續經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卻一直落后。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將對經濟增長的研究重點轉移到了技術進步、知識積累以及人力資本上,并將這些因素內生化,極好地解釋了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內生增長模型通過將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內生化使得經濟增長條件脫離了人口增長的約束。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理論以及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都認為,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這些研究基本都是在嚴格的理論模型基礎之上論證了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側重于強調銀行(金融中介)發展在吸收儲蓄和促進投資上的功能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這一結論后來得到了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這些實證研究的結果都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長期正相關關系。由于存在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了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并且快速發展,金融體系的功能在于動員儲蓄、配置資源、實施公司控制、潤滑商品和服務等,通過這些渠道促進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從而實現經濟增長。
金融體系主要通過積聚儲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功能來促進經濟增長。
積聚儲蓄。金融體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積聚儲蓄。金融體系減少了積聚儲蓄過程中的交易費用和摩擦成本,金融體系本身就是雙邊合約機制,一方面與很多儲戶、投資者簽訂雙邊合約,另一方面與企業家簽訂雙邊合約,實現了儲蓄的積聚。扮演這種角色的既可以是銀行、基金,也可以是金融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規模不斷的擴大,家庭財富跟不上企業融資需求的發展,金融體系的積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金融體系還可以提供市場沒有的要求權,將不符合投資者要求或不被投資者所理解的非標準化證券轉變成滿足投資者要求的標準化證券。積聚儲蓄是金融系統其他功能的基礎。通過有效的積聚資金,金融系統為資本積累創造了條件,同時伴隨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監督管理等職能的發揮,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
金融體系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優化配置資源。無論是通過金融市場還是金融中介機構進行資金配置,要確保配置資金的效率,關鍵是項目信息得到充分的披露。對單個投資者來說,搜集企業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這也往往超出了投資者的能力范圍,信息搜集成本將影響到資源配置效率。金融中介機構作為一種投資者、項目或經紀人的聯盟,可以降低投資的信息生產成本。他們認為,金融中介機構根據收集和處理的信息,可以解決信息的供給不足和信息的質量辨認問題。通過獲取充分信息,金融中介可以從中篩選出最好的生產技術和最有希望的企業,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和技術創新的速度,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風險管理。金融體系可以降低融資過程中蘊含的風險。首先是流動性的風險。資金融通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時間結構的錯配,形成流動性的風險,交易費用、信息不對稱等都會加劇這種風險。事實上,流動性與經濟增長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除了流動性風險之外,金融體系也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規避非系統風險的金融工具。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越來越多樣化的風險交易、風險共擔和風險分散的投資工具。
金融體系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降低信息搜尋和處理成本,這解決的是事前非對稱信息,即逆向選擇問題;資金一旦由儲蓄轉為投資,金融體系才能履行對企業的監管職能,以解決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事后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道德風險和委托代理問題。金融市場在對企業監管上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金融體系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服務,融資機制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分別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來實現。金融的本質是資金的時間配置和空間配置"對儲蓄者來說,在效用最大化和收入約束條件下,做出投資決策之前必須搜尋相關信息,進而為處理信息付出成本,投資過程中面臨協商、再協商等契約簽訂成本,合約簽訂之后還需要對代理人進行監督,到期合約的轉讓和交易會產生交易成本些眾多的交易成本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出現,金融體系通過自身功能將儲蓄和投資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