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海
?
職業年金說有就有了,企業年金該來咋不來?
◎姚金海
職業年金說來就來了。2015年1月至4月初,繼國發〔2015〕2號文件之后,國辦發〔2015〕18號文件接踵而至。《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頒布,使得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吃下了職業年金這顆定心丸。如此一來,大致能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后的待遇不降低,減少并軌阻力,使新老制度實現平穩過渡。然而,養老并軌能就此劃上句號了嗎?相信3.4億參保城鎮職工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最大的困惑其實是“職業年金說有就有了,企業年金該來咋不來?
按理說,大家都是職工,雖說分屬不同系統,卻也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毛主席他老人家還曾教導過我們“革命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呢。如此看來,養老方面也當享受平等待遇,然而現實中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有人就要反駁了,機關事業單位有職業年金,企業也有企業年金啊。殊不知,自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以來,企業年金對于絕大部分普通企業職工而言仍然只是鏡花水月。
據統計,當前我國已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約6.8萬個,參加的職工人數約2100萬,人數占比僅約6%,且其中絕大部分還還是壟斷國企職工。企業年金確實是讓一小部分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障水平錦上添花了,并提前實現了與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待遇平衡甚至超越。
然而這種平衡卻都是來自國家資產的支持。須知,在國家資產負債表里,財政資金也好,國有資產也罷,均是國家資產。
普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沉重已是不爭的事實。財政部經建司的分析報告曾引述,當前中國企業稅負高達40%,超過OECD國家平均水平,雖然后來刪除了這一表述。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回答委員詢問時也曾表示,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五險一金”已經占到工資總額的40%到50%。難怪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進一步減稅降費,讓相關企業輕裝前進。
企業負擔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已是捉襟見肘,豈有余力再造第二支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看到國外企業年金普照大眾,就簡單地將中國企業年金發展滯后歸咎于企業主為富不仁,普通職工意識淡薄,這有失公允!
不難理解,補充養老如不能在為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錦上添花的同時為普通企業員工雪中送炭的話,第二支柱帶來的不公仍將固化兩個群體之間的養老鴻溝。
可別再忽悠什么“養老并軌不是簡單的拉平”了。誠然,養老并軌不應通過把相對較高的待遇大幅拉低來追求低水平的平衡。但也不應據此斷定養老并軌不應追求待遇平衡。在筆者看來,養老并軌的關鍵恰恰在此。中國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主要源于養老金待遇不公,消弭養老金待遇差距自當成為首要目標,至于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等雖然也是目標,卻絕非主要矛盾,不能混淆主次,鳩占鵲巢。
“問題的實質在于如何引導企業年金更快地發展,使更多的企業職工能夠不但有基本養老保險保障,而且有補充養老保險的補充保障,這樣有利于社會公平”。應該說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也看到了問題的本質。一旦待遇差異問題得到解決,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提升到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相當甚至更好的地步,試問他們還會關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不并軌的問題嗎?屆時機關事業單位因為艷羨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水平而主動要求并軌反倒更加可能。
問題的解決絕不會像部分專家學者說的那么簡單。一方面,“職工對企業年金的期待,會給用工方以壓力”,另一方面,“隨著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為吸引人才,會在企業年金等方面給予職工更好的待遇”。
不妨到東方傳統智慧中去尋求一點政策靈感。《貨殖列傳》有云:“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南懷瑾先生認為政治、經濟政策的最高境界是因勢利導,以水到渠成之勢達成政策目標,最低的境界乃是與老百姓去爭權奪利。
如何補齊中國企業年金這條短腿?靠政府和員工的壓力來促成企業年金顯非上策。通過提升投資能力保值增值,在降低第一支柱繳費負擔基礎上為企業年金騰出繳費空間。有了能力之后再輔之以稅收優惠和宣傳工具,或許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大禹治水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堵不如疏,因勢利導,四兩撥千斤,制勝之道矣!
所以,如果要區分政策工具組合運用輕重緩急的話,當前最重要而緊迫的事首推養老金市場化投資運營管理。保值增值的問題一旦解決,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就可以降下來。企業年金繳費有了能力,第二支柱才真正具備發展空間。君不見?當前環境下要建立企業年金,作為主導方的企業即使有心卻也無力。所以,養老金投資很重要,是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核心。投資搞活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當然,這僅僅解決了企業年金繳費能力的問題,有能力者未必有繳納企業年金的意識與自覺性。問題倒逼改革,政策工具之于現實問題,自然也當見招拆招、靈活運用。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和個人的年金繳費意愿也將得到最大限度地激發。既有能力又有意愿,企業年金何愁不能發展?
當然,任何時候關于養老基金投資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會同時存在。只不過,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養老金投資的反對者中,有人認為在某些經濟不景氣的年份,即使專業投資者如社保基金理事會的投資也是虧損的。也有人認為風險不大不等于沒風險,不信你看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又是亞洲金融危機又是次貸危機,危機中的養老基金紛紛發生虧損。還有人拿美國的聯邦社保基金(OASDI)直到今天都未投資股票為例來佐證中國養老基金不應該入市。但是單拿收益差的年份論證并非科學態度,偶爾一兩年的虧損并不影響養老金中長期平均投資收益。他們不僅對全國社保基金自2001 年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達8.36%和企業年金自2007 年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達7.87%的事實視而不見,也完全對次貸風暴和歐債危機洗禮過后美國、瑞典養老金十五年平均實際收益率仍達6.9%和7.2%的事實視而不見。如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自妄言”不是“證實性偏好”的典型表征嗎?再者,OASDI不投資股票本身就值得商榷,且在美國早已引發廣泛討論,小布什總統還曾一度試圖改之而后快。其實,這部分基金在全部養老基金中也不占很大比例。即使要借鑒,也只能說中國基礎養老金統籌部分不應該投資股票吧。更何況這本就是個偽命題,因為中國養老金統籌部分本就收不抵支,何來投資?但個人賬戶養老基金(第一支柱的個人部分+第二支柱)產權明確,按照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要發揮DC模式的效率的,若無市場化投資,何來效率?
政策制定者絕不能限于無休止的爭
論而無法自拔,必須第一時間做出決斷。2015年8月23日,國務院對外公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與6月29日開始的征求意見稿相比較,養老基金各類資產投資比例未變,其中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于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事實勝于雄辯,國內外養老金投資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不投資,在通貨膨脹的侵蝕下絕對貶值;投資,短期可能會有一定風險,但長期更可能獲取收益,戰勝通貨膨脹。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在6、7月份經歷了異常波動之后,有關方面采取措施穩定市場,防范住了系統性金融風險。下一步必將沿著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方向繼續推進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一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值得期待。此時,我們必須加速養老金入市步伐,強化長期機構投資者市場穩定作用。養老金入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容質疑。
至于有人動不動就拿養老金是保命錢不能承擔任何風險為由反對養老金入市,實在不值一駁。首先,養老金不入市已經發生實實在在的貶值風險。其次,養老金入市未必就必然虧損,國外例子不用多說,難道作為儲備型養老基金的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8.36%的成功還不足以打消疑慮?最后,說目前股價暴跌不能入市更是缺乏常識,哪怕只要你相信中國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也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長期來看必然呈上升趨勢,更何況從來就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就像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一樣。下跌時風險大不買,震蕩時風險大不買,那按其邏輯,顯然上漲尤其是大漲時風險才小,應該買入,殊不知此時才真正是風險巨大,極有可能面臨虧損,最少是中短期虧損。因此,在市場大幅回調的背景下,養老基金的30%部分大約1萬多億應及早入市;如果不夠,把比例調到60%的(企業年金同等放寬,OECD國家養老金入市比例均值60%早已是常態);如果還不夠,從外儲中拿出2萬億,做實個人賬戶后按比例入市;如果還不夠,再從外儲中劃出2萬億做主權養老金入市,同時加大國企股權劃撥、彩票公益金注入等充實社保基金理事會,加大其入市比例。只有加快補足投資這一短板,實現籌資和投資雙輪驅動,才能實現養老金體系的公平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