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超
?
全面推進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
◎李永超
全面推進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把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對于重大決策實現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全面推進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的現實意義、對策思路進行探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地闡明了風險評估是實現政府決策法治化的法定程序之一,也是實現重大決策科學化的主要路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就黨政機關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提出了指導意見。全面推進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是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設,對于進一步提高我省各級黨委和政府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對于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和政府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措施。
是推進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當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執法不公、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比較突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對行政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在行政改革決策時,要依法充分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顧各方面群眾的訴求;在調整行政政策措施時,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在實施行政重大決策時,事前認真進行科學論證,準確把握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平衡點。建立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妥善解決重大行政決策實施中出現的不穩定問題,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的平穩實施,以穩定保發展,以發展促穩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和諧因素。
是實現重大決策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的現實需要。事關民生問題的決策“牽一發而動全身”,決策一旦失誤,不僅造成解決損失,而且會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造成黨群關系緊張,使黨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損害,危機社會穩定。當前,有的領導干部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有的盲目決策,制定出臺的政策,措施不科學、不合理,不符合群眾的期待;有的涉及民生的重大建設項目搶時間、趕進度,倉促開工建設。這些問題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通過建立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為各項決策設置一道“剛性門檻”,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盡可能減少決策失誤給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有利于推動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有利于強化對領導干部決策權的監督,促使高級領導干部更加謹慎永權、規范永權;有利于領導干部提高穩定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更多得考慮群眾的利益,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可承受力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
是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舉措。當前群體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仍處于高發態勢,并有規模擴大、主體多元、突發性增強、暴力增強等動向。成為影響我當執政基礎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主要誘因看,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和企業改制等仍然是征用誘因;從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時段看,多發生在重大決策、重要政策出臺實施、重大改革舉措推出,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開工等時段。對重大事項推行社會穩定評估,相當于對重大事項過程中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諸多問題作了一次過濾,或預之在先,或提前化解,或采取配套措施,或優化工作方案,消除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大量隱患,實踐證明,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對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非常有效,是當前切實可行的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的政策選擇。
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選擇。社會管理,是指以維系社會秩序為核心,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規范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認同、秉持社會公正、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應對社會風險,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礎運行條件和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活動。開展重大項目風險評估,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措施,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新路子。當前,社會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社會管理難度不斷增加。近年來,部分地區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大多數是由于在重大項目決策過程中違背群眾意愿、損害群眾利益造成的。特別是因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環境污染等引發的問題呈上升趨勢。
是建立健全維穩工作長效機制的內在需要。建立健全化解社會矛盾的長效機制,對于有效協調各種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妥善化解各種利益矛盾,確保社會良性、和諧運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做好新形勢下的維護穩定工作,要求我們不斷創新理念,拓寬視野,積極探索維護穩定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是維護穩定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將進一步促進維穩工作的重心從事后處置前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上,從而推動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等各項工作機制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和處置發展中的矛盾問題的能力。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的突出特點是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點放在預防上,防止在決策、審批等前端環節人為引發社會矛盾,它是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建設。各地都要建立和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重大政策決策出臺前或重大工程項目審批前,都要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組織聽證論證,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防止清舊積新,避免因決策失誤、行為失當、行政不作為等引發新的矛盾。
把握正確原則是增強風險評估機制嚴密性的前提。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評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旨在以風險評估的手段促進政府重大事項決策與實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根本要求,歸根結底是檢驗政府重大決策是否堅持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是堅持利于發展的原則,把促進發展特別是推進重大決策作為實施社會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目標。三是堅持民主法治的原則,把實施社會風險評估與建立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和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相結合。
掌握風險因素是全面推進評估機制的條件。只有全面、準確地掌握各類風險因素,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評估,采取及時有效的防范處置措施。首先,要全面掌握人民群眾對即將制訂出臺的重要社會決策和政策措施的反映,也就是加強社情民意類信息的搜集工作。其次,預知才能預防。除了加強社會面上的信息搜集工作,還應當借助有關職能部門擁有的信息渠道和途徑,加強內幕性、預警性情報的搜集工作,掌握潛在的不安全、不穩定因素。特別是要在掌控重點復雜敏感領域的動向上下功夫,密切關注本地區重點目標、領域以及利益訴求群體性動向,不斷提高深層次社情發現和掌握能力,從而贏得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預測能力,增強處置措施的針對性,掌握維穩工作的主動權。
落實風險責任是全面推進評估機制的保障。一方面是建立健全風險評估責任的上游、中游、下游的責任分工和連帶式管理制度,從源頭上落實評估責任和排查風險,在風險顯現苗頭時就防微杜漸。另一方面是明確責任,用責任倒查機制保證評估機制落實。責任倒查機制是確保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經常、長期落到實處的重要環節。責任倒查的實施者是各級監督機構,責任追究的對象是評估機構和決策機構,以及這兩類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
保證評估客觀性是全面推進評估機制的關鍵。第一,社會風險的評估,不能僅局限于高危風險和公共安全,更要拓展到中度以上的風險和社會保障等綜合方面的評估,從而得出更有信度和效度的評估結論;第二,落實第三方的客觀評估,杜絕自建自評,而要切實引入中立的社會風險評估方,得出真實的評估結論;第三,實施動態持續的風險評估,不僅針對小范圍的最直接利益相關群體和開展短期的告示和調查,還要遵循社會風險的連鎖反應規律持續地進行風險評估,得出把握社會風險新動態和新生社會風險的動態評估結論。
健全五大機制是增強風險評估有效性的核心。第一,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在評估主體方面,為了提高風險評估的客觀性、科學性,我們要實現多元主體的參與,不僅要包括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還要包括專業研究機構、學術團體以及政策可能涉及的目標群體。第二,建立理性問責機制。在評估客體方面,我們要建立理性問責機制,以避免“應評不評”、鋌而走險的現象。所謂理性問責,就是要以合理的績效評估為依據和基礎,不能完全以結果為導向。許多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扭曲和變形,進而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所以,理性問責的前提是對重大決策行為本身進行客觀的績效評估。只有這樣,在強化政府責任意識的同時,才能有效增強政府積極進取的動力。第三,建立信息公開機制。第四,建立基于合法性審查的科學評價機制。在評估形式方面,我們要注重非正式評估,特別是要重視民意的反饋。這就要求建立重大決策信息公開機制,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除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機密等方面的特殊信息之外,重大決策過程要實現信息公開,廣泛地聽取公眾建議,自覺接受社會及輿論的監督,最大限度增強重大決策的合民意性。第五,建立評估方法創新激勵的機制。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例如,作為一種政策前評估,它具有預測性,難以獲得決策信息。此外,社會穩定風險很難以精確的量化方式評估,政策影響的顯現途徑比較復雜,難以預料。所以,在評估方法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公共政策評估的相關理論,鼓勵各級政府根據本部門、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創新評估方法,切實提升評估的實效性,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