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創錦
?
中日島爭與理性愛國——釣魚島“國有化”風波中對日維權若干做法辨析
◎孫創錦
釣魚島問題是中日之間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2012年發生的所謂釣魚島“國有化”風波,更是將該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中華大地抗議聲此起彼伏,“抵制日貨”、“對日宣戰”口號不絕于耳,西安、成都等地甚至出現暴力打砸搶燒行為。這些做法是否合理,大家莫衷一是。釣魚島爭端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后圍繞釣魚島的沖突不管在強度上,還是在頻率上恐怕會只增不減。因此,對在該風波中出現的幾個對日維權做法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甚為必要,這不僅可以指出其害處,以正視聽,而且能警示廣大國民尤其是大學生不讓仇恨蒙蔽雙眼,引導他們自覺做到理性愛國。
歷史告訴我們:釣魚島列嶼海面的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都會牽動兩國人民緊繃的心。日本引起的任何一場釣魚島外交事件,也必然伴隨著有良知的愛國中華兒女的強烈抗議。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同釣魚島所謂的“土地所有者”栗原家族簽訂購島合同,以20.5億日元(約合1.6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釣魚島、北小島、南小島三個島嶼“收歸國有”。
霎時間,“抵制日貨”等口號充斥大街小巷,甚至不少人提出要“對日宣戰”。這本是廣大愛國人士的自覺行為,但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卻借此機會企圖把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惡意煽動起來,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對事件沖突期間存在的多種看似合理又極具煽動性的觀點進行深入剖析,讓大學生認清形勢,在島爭中保持清醒頭腦。
“每買一百元日貨就會給日本政府送去5元錢,讓日自衛隊多造10顆子彈,如果中國人1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如果中國人6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一半人失業。如果中國人1年不買日貨,日本經濟結構徹底瓦解。”每當中日關系陷入危機時,上述類似“抵制日貨”的言論、標語、橫幅充斥網絡、街頭。2012年日本購島之后,竟有網友為表抗議當眾用鐵錘砸毀自家的電視和微波爐,也有一車主在上海江楊北路東風本田店門口燒毀了自己的一輛日系車,并拉起有反日、保釣內容的橫幅,以示“抵制日貨”的決心。
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有一批人是出于真摯的愛國情懷而自覺“抵制日貨”的,這些行為不僅是民間人士自發的、而且也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的規定,這些人是值得我們的尊敬的。當然,并非所有呼吁“抵制日貨”的人都是出于上述心理,不少人懾于眾人的壓力,認為別人都喊“抵制日貨”自己卻無動于衷,就會顯得很另類,甚至會被別人誤認為不愛國。因此他們表面上高喊“抵制日貨”,但實際上卻在私下偷偷或者無意識地購買日貨。
有時該口號會淪落為某些人謀取利益的擋箭牌。如街上隨處可見的“抵制日貨”的橫幅,多會變為商家打廣告、做促銷的噱頭;有時甚至會成為某些企業惡意競爭的工具,如兩大方便面品牌“統一”和“康師傅”之間發生了圍繞“誰為日資品牌”的風波。
“抵制日貨”的觀點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是因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不買日貨日本經濟就會崩潰。雖然它確實能對日本經濟造成壓力,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深。中日之間亦為如此,在中國市面上的許多所謂日貨已經不再是純日本進口了,而是在中國本地生產,如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 除了這些帶有明顯日本品牌標志的產品外,目前市面上還有許多中國制造的本土品牌產品,牌子雖然屬于中國,但組成該產品的許多零部件卻來自日本,許多在中國頗受歡迎的外國品牌如韓國三星、美國iPhone手機等也是如此。是否我們也應將這些納入抵制的范疇才顯得真正愛國呢?如果是的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又不知會有多少代工企業要面臨倒閉,工人失業。由此引起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將日益增多,維穩壓力增大,這不利于我國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正如國際展覽局主席、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先生所說的那樣:“不要被那種看來很激進很愛國實際上誤國的言行所忽悠,那是害國家的事情。”
也有網友、評論員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索尼產品雖然95%是中國制造,但中國利潤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 并認為這種抵制產生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市場調節的方式抵消。 這種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不是建立在強制基礎上自覺的“抵制日貨”行為,我們是不反對的,但它真的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嗎?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縱觀近代以來“抵制日貨”的歷史,中國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抵制日貨”浪潮(如1915、1931、1990年),雖然他們都在短時間內重創日貨在華的銷售量,但從長遠上看,日貨并沒有因為國人的抵制而在中國市場上銷聲匿跡,恰恰相反,它卻越來越受到中國國民的推崇。
為什么呢?原因其實很簡單:許多日貨有著國貨無法比擬的優勢或者暫時無法用國貨替代它。是不是所有購買日貨的人都不愛國嗎?當然不是。購買日貨只是消費者在對比諸多產品優劣之后做出的普通行為,而不應該上綱上線將其上升為意識形態范疇的“不愛國”。筆者以為,要想真正讓日貨退出中國主流市場,唯一的辦法是打造消費者信得過的民族品牌,莫讓三鹿奶粉事件、雙匯事件等類似嚴重打擊本土品牌的事故重演。正如有人呼吁的那樣:“走上街頭呼吁“抵制日貨”未嘗不可,但讓我們更加踏實地工作吧。讓我們的產品在質量上超過所有日貨。如此一來,日貨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中國市場上消失。” 此話真可謂一語中的。
中日兩國雖一衣帶水,但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卻有著太多的歷史恩怨。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歷史罪行可謂罄竹難書,如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抗日戰爭等。因而在中國人民心中存在著一種強烈“徹底清算日本罪行”的想法,再加上二戰結束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強勢抬頭更加劇了上述想法。
因而,每當日本嚴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時,國內民眾就立刻會出現“對日宣戰”的言論。每當此時,總有一些心懷叵測的海外媒體添油加醋,恨不得天下大亂,如加拿大平可夫的《漢和防務評論》就宣稱:解放軍可在36小時內集結部隊奪取釣魚島和沖繩本島云云。 這更激起狂熱的好戰者理直氣壯地宣揚“對日宣戰”觀點。在海南,甚至還發生過王祿成因同人爭執“中日宣戰后誰贏誰輸”的問題而殺害對方的案件。
中日之間斗則俱傷。“對日宣戰”也許能雪恥,但作為大學生因謹慎看待它。一方面,中國目前是否已經完全具備徹底擊垮日本的強大實力及操縱這種實力的能力?雖然中國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卻處在世界90名左右(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軍事上,中國雖然有越來越多諸如殲10等先進裝備服役,但日本自衛隊也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航空自衛隊裝備F2、F15等先進戰機,其截擊能力僅次于美國和以色列;海上自衛隊實力則被專家視為亞洲第一,各種現代裝備不斷更新換代,如“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蒼龍”級潛艇等,其海上掃雷、反潛、補給等能力處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國軍隊雖具備不遜于日本的強大戰力,但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空軍,在飛行訓練時間、空軍抗惡劣天氣能力、超短距航線著落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另一方面,戰爭的代價是否全面估計?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當今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但從動蕩地區的經驗可以看出,戰爭的代價是昂貴的。如1994年盧旺達胡圖族和圖西族發生內戰,大規模的屠殺造成約80萬人圖西族人喪生,并幾乎摧毀了全國教育體系,適齡兒童不僅無法正常上學,而且生命受到極大威脅。再看戰爭局勢下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不時有汽車炸彈爆炸事件發生。沒有和平穩定的大好局面,國家發展經濟也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將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了;民眾因亂局而不得不生活在極度恐懼的環境中,生命安全尚且無法保證,也就更不用說提高生活水平了。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平穩定的環境甚為關鍵。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國災難不斷,如兩次鴉片戰爭、19世紀70年代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朝鮮戰爭、文革等等,從來就不存在過一段長時間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時期,因此,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和平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當前得來不易的良好環境,針對日本購島事件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中國駐法國大使孔泉就指出:“對中國來說,我們要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需要用幾代人的時間去做,我們更加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 因此,習近平、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并要求各地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
客觀評價日本軍事力量并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憑一時沖動對日宣戰也并不意味著我們懼怕日本。我們應該明白動武是最后一張王牌,在外交等非戰爭手段還有效時不可輕易攤牌,因為戰爭猶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后果不堪設想。如果戰爭無法避免,則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雄厚的實力放手痛擊日本,收復失地并確保日本無反擊能力。正所謂不戰則已,一戰必要驚人,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的大舞臺上揚名立萬,否則結果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石激起千層浪。2012年日本中央政府“國有化”釣魚島的行為激發了民眾隱藏在內心深處已久的憤懣情緒,北京、深圳等超過50個城市出現反日游行示威。許多青年打出五花八門的反日標語,想以此迫使日本糾正自身的這種購島錯誤行為。這是危機時期青年愛國熱情的集中體現。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在大事中發聲,所表達的赤子情懷,是一個國家朝氣和不屈精神的代表,是國家最可珍貴的財富。”
但事與愿違,部分民眾包括青年或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或渾水摸魚等因素,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如在陜西西安,抗日示威演變成暴力行為,日系品牌豐田車車主李建利被人用U形鋼鎖砸穿顱骨;在四川成都,日資商店難以幸免,老南門、文廟前街等地發生多起打砸日本7-11便利店和全家超市的事件;在山東青島,日資商場被打砸,豐田4S店被燒;在廣東深圳,不少日系轎車(包括警車)遭遇打砸。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打砸搶燒甚至蔓延到非日資品牌(包括帶有日本元素但非日資的品牌,甚至中國本土品牌),如北京兩岸合資的日式燒肉店被砸店、吃霸王餐;李嘉誠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旗下的屈臣氏門店也招打砸,物品被搶掠一空;南京市雨花臺區一家奧迪專營4S店遭遇野蠻強拆,員工慘遭圍毆,十余人受傷,其中三人傷勢嚴重等等。
多次保釣運動中出現的過激行為讓諸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朱松嶺教授等學者感嘆到:“感性的保釣支持者多于理性的支持者。” 日本非法購島的確可惡,但這并不代表所有與日本有關的產品、服務都有罪過。在法制建設逐漸完善的今天,我們試問:是要暴力還是要法律?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明文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民眾手中的日系汽車雖然是日本品牌,但大都是車主自身通過誠實勞動,依法付費取得的動產,已經是民眾的私人資產,任何人無正當理由無權剝奪。若遭受侵犯,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同樣,外商投資企業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也應是受中國法律保護的。 2012年11月10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就表示:“溫家寶總理多次說過,所有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應該受到中國法律保護。這當然也包括在華的日資企業。”
公眾作為一個國家公共外交的參與者,應該成為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窗口,而不該是縱容甚至參與在愛國幌子下的“打砸搶燒”等惡劣行徑。反制日本應尊重法律,如若不然會授人以柄,國家和個人都必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據報道,日本政府在購島事件后聲稱,由于日本企業在游行中遭受重大損失,準備替在華日企提出高達100億日元(約合7.85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索賠。非理性行為不但會使中國政府背上經濟負擔,而且有可能在國際政治叢林中被定格為野蠻、不講理的負面形象,更有可能增強日本國內反華右翼的勢力。正如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所說的那樣:“大家去砸日本車,打日本人,就有可能讓他投向右翼勢力。”
愛國需要以遵守法律為前提,尊重法律會讓愛國行為得到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們的一致支持,不以遵守法律為前提的所謂愛國,就宛如脫韁的野馬,肆無忌憚,踐踏一切。這樣的所謂的愛國必定會鼓動民族主義蛻變為民粹主義,那將是中國的災難,民眾的悲哀。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他的名著《菊花與刀》中直言,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這樣的民族既欺凌弱者又順從強者,對弱者他們趾高氣昂,而在對強者屈服時,他們也從來不在乎民族氣節。與日本這樣的民族作斗爭,我們只有用實力說話,當我們還弱小時,抵制日貨、上街游行、外交抗議等行動雖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治本。唯一能做的就是號召全國人民包括大學生一道同心同德、各司其職,維護當前穩定的國內外大好環境,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待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完成之時,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必定會變得畢恭畢敬,到時一切中日間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寧德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寧德師范學院2012年“服務海西建設”項目(青年骨干教師專項)中日釣魚島爭端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2H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