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先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王梓先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小微企業的投資融資、個人理財和日常的支付業務開辟了新渠道、對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然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本文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梳理,探究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通過瀏覽國外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文章,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對這一創新的金融模式當前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科學的邊界。Allen在文章中指出這種金融模式是在以互聯網技術作為必要支撐的金融模式,是互聯網精神與傳統金融結合的產物。Klafft認為人們在P2P網絡信用貸款平臺操作時,貸款人面臨的是對面節點上一個匿名的借款人,借款人缺乏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進行金融活動的經驗且此時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性,因此相比傳統金融模式,此模式會使貸款人面臨更大得資金風險,此時監管機構的介入能夠有效地降低這種風險。而相對應的,Freedman對網絡信貸的研究認為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網絡信貸有著更低的利息和更簡便快捷的手續,因此能夠有效地降低借款人的融資成本,因此是一種直接融資方式。但是這種金融模式將借﹑貸款人的個人隱私暴露在了互聯網上,對個人隱私的安全保護提出了較大的挑戰。Abbey對喬布斯法案的相關規定進行研究后指出,互聯網眾籌為小微企業和個人的創業籌資提供了新渠道同時也為投資者開發了新的獲取投資收益的途徑。
國內學者謝平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最早提出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他認為這種金融模式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更為民主化﹑而非少數專業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謝平和鄒傳偉的研究中認為互聯網金融為大量非精英的草根人群提供了金融服務,因此表現與長尾理論產生了耦合。在劉志洋和楊珂的研究中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助于降低民間融資風險從而緩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劉瀾飚研究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監管剛剛起步,與傳統商業銀行之間競爭與融合同時存在。梁清華在對眾籌的法律監管的研究中指出眾籌目前在民事上無法可依,在刑事上往往打觸碰法律底線的擦邊球,這會使得現實中眾籌與個各種形式的非法資金糾結,隱藏著巨大風險,所以必須盡快為其制定清晰的法律邊界。
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模式的改造,在一定范圍內拓展了原有的功能和服務對象。因此互聯網金融仍然要面對傳統金融所面對的風險。最主要的金融風險為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如期償還本付息的風險。傳統金融應對此風險的方法往往通過專門調查人員的調查和考核,調查人員與客戶面對面進行對話。而互聯網金融依托于大數據管理和網絡審核模型來進行風險管理,通過網絡促成融資,缺少面對面的接觸,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信息失真﹑信息核實困難的問題。
技術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平臺的各種漏洞風險。開放的網絡平臺﹑不安全的財富在線轉移﹑存在漏洞的網絡加密技術﹑不斷升級的計算機病毒以及高手黑客高超的攻擊技術都大大加大了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的資金風險。另外,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的一個錯誤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參與人的隱私和密碼的丟失,使其網絡賬戶安全賬戶和資金轉移安全面臨風險。《中國第三方網絡支付安全調研報告》的調研結果表明,我國用戶網絡資金損失的24%都是由木馬和釣魚網站帶來的,33.9%的資金損失是由賬戶和密碼被盜造成的。
對傳統銀行的沖擊。我國現有的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支付寶和淘寶網旗下的阿里金融,在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已經成為先鋒平臺。支付寶錢包﹑余額寶靠遠遠高出商業銀行的收益率等吸收了大量的社會資金,使本來許多應該流向商業銀行的資金,甚至是銀行本來保有的部分資金,都注入了第三方平臺,搶奪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商業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和資金必將上調存款利率,這樣會造成貸款需求量的下降。如果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貨幣滯存量增加,貨幣流通不暢極易造成新一輪的金融危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沖擊到傳統商業銀行的生存,從而對國家的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安全造成沖擊。
資金損失風險和掩蓋非法資金。當前我國社會征信體系還很不完善,網絡征信體系更是存在很大缺口。互聯網金融的所有資金流轉﹑和投融資行為都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不同于傳統銀行的面對面業務。那么在此過程中就會造成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就會吸引大量不良資金在互聯網平臺聚集。另外,也有一些P2P平臺取得了簡單資質后利用平臺發行違規的理財產品,甚至進行非法集資,到期無法提現最終跑路﹑倒閉,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資金損失。更有人鋌而走險,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來掩蓋非法資金進行洗錢活動。這種掩蓋非法資金的方式更加隱蔽,更加快捷,從而大大增加反洗錢難度。
法律邊界不明確﹑監管不力。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模式仍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法律邊界。互聯網金融業界在外部和內部都缺乏有力的監管體系,這導致許多不法分子屢屢觸碰法律底線,游走在法律邊界上,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不法的金融活動。2015年中央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填補了其法律監管的空白,但仍應當看到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全面提高網絡安全技術水平。首先,必須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安全體系硬件建設的投入,加強安全體系的攻擊抵抗能力,構建能夠防范黑客和各類病毒的安全系數較高的安全防范系統。同時,在平臺的操作上,設計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漏洞較少的操作機制,如采用實名制身份登陸注冊的方式,加強對參與者隱私的保護,防止危險用戶和非法用戶非法登陸。并且要提高安全系統的自主研發比例和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隨意制造非法的類似金融平臺。
構建全面的網絡監管體系。在現實的金融體的金融體系中有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這一行三會作為分業監管的部門。那么在互聯網金融體系也應當建立“網監會”,作為其特有的監管部門并設立專門的監管格局。這個監管部門應當設立一套完善可行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規則,設立全面明確的準入標準,并且建立互聯網金融安全評估體系﹑技術認證體系﹑資信評估體系等一系列互相協作配套的評估認證體系,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另外,可以設立一個互聯網金融準備金制度,設定一定的準備金比例,防止合同違約時不能兌付投資合同規定的本息風險。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金融不同于以往傳統金融的業務辦理方式,因此一個權威可靠的征信制度對于該市場的各方參與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該種針對互聯網參與者的民間的征信體系建立難度較大,人民銀行主導的金融信用數據庫應當參與到該領域,利用現有數據庫為互聯網金融建立一套專門的征信體系,實現有效率地準確地收集信用數據。
加強行業內部監控。建立的外部監督體系跟內部監督體系相配合,能夠更全面的對行業進行監控,防止大規模風險的發生。互聯網金融體系應當對內部的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添加自我監管的內容,設立完善的嚴謹的獎罰制度,設立專門的內部監督部門。還要制定內部的風險防范措施,設立專門的風險防范崗位,完善信息技術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信息完善的披露體系。完善而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利于互聯網金融市場參與者有效地評估金融業務存在的風險,防止由于信息不對稱不透明而造成的錯誤判斷決策;同時也有利于互聯網金融平臺接受來自外部的監督,不斷進行自我約束和完善。這個信息披露制度應當把平臺的財務信息﹑技術信息﹑管理信息﹑經營信息﹑債務信息等各種信息納入披露的范圍之內,盡量做到企業信息高度透明。
界定明確的法律邊界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首先必須要為互聯網金融給出一個明確的法律邊界,和一套相對完整的法規條款,從法律上明晰互聯網金融市場各個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減少投機分子在法律邊界上的各種違法操作。同時一定要及時地制定與當前發展情況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和細化,在對互聯網進行嚴格監督的同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洗錢﹑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股票債券等金融犯罪行為的要依法進行嚴懲,堅決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
互聯網的泛商業化催生出眾籌﹑P2P信用平臺等多種新型支付模式和投融資模式。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正對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我國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立法監管﹑互聯網金融犯罪立法進程還較為滯后,因此會給參與者的資金安全造成較大威脅。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正確的引導。同時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監管,建立信息披露體系和內部監督機制,促進市場的有序發展。互聯網金融能否推動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和結構優化,除了需政府的引導和法律的約束,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綜合監督管理模式。
(作者單位:西安市高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