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偉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政府競爭,其實也是有非常客觀條件的,也就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制度軟約束和中央政府集權,都是非常強有力的政策推動力,既有強制性又有權威性,沒有人可以逾越和挑戰。市場分割也只是形成區域差異化政府競爭的均衡結果,可以影響經濟增長,并且市場分割可以阻礙生產率的進步。競爭也是所有經濟學家都不會避諱的研究命題,但是很多人對競爭主體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企業層次上,不會深入到政府層面上來,但是按照制度經濟學家的理解,產權制度的確立,甚至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是歸功于社會生產力發展開放式環境下的政府競爭。沒有政府競爭,社會將無秩序可依存,也將沒有私人產權的保護,對于人權的尊重,和對政府壟斷依法制止,將沒有法律和秩序。
什么是政府競爭?宏觀的說政府競爭是指一個地方政府和另一個地方政府之間競爭,同時還包括每個政府內部之間的競爭關系,以及個體和組織之間的競爭關系,都是政府競爭存在的載體。雖然中國現在是單一制度的國家,但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競爭也是深刻而又非常明顯的存在著。這種關系不僅是合作關系,同時也包含著相互之間的競爭關系,都是政府競爭存在條件下形成的格局,不僅古代社會關系中存在官僚王權之間競爭,現在社會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種關系更加顯而易見和真實。
形成政府競爭關系的原因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利益驅使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關系,也就是橫向政府競爭關系,另外一個就是縱向政府之間競爭關系。前者是競爭關系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高度集權,有政府內外競爭行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體質開始轉型升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地方產權和國家產權的劃分,使得地方政府直接推行政策吸引投資企業,出現了政府對企業的民營化改造。這些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而形成的政府之間的競爭狀態,同時伴隨著各種矛盾斗爭和利益的劃分都是出現競爭的最核心的因素。另外一個就是縱向政府之間競爭關系,中央和地方之間在國家財政方面、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政府競爭關系。政府競爭就像雙刃劍,它對于社會的發展有時是有利的,但是有時也是有弊的。應該正確的認識政府競爭,客觀公正的了解分析這種競爭存在的因素,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長久的發展。
對于市場分割,很多研究報告都講過其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具有倒U型的影響,但是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利用來自于國際貿易的規模經濟效應,放棄國內市場經濟效應,在中央政府協調發揮民營經濟作用,獲得國內規模效應。市場分割一直都是經濟學家爭論最多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保護主義、財政收入等很多方面問題,都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的速度。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依賴于規劃化經濟效用的作用力度。在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經濟的開放力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也非常高,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很難實現規模化經濟的長久持續發展增長。在劃分地理區域和自然條件存在的巨大差異中,發揮省際間優勢,建立協調統一國內市場,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市場分割不大的時候,提高市場分割程度是非常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但是如果超過了一定的臨界值,經濟增長就會得到負面的影響,所以適當的市場分割是可以促進經濟的長足增長,只是一個分割程度問題。
解析我國經濟增長的奧秘,可以從經濟增長的模型,新的經濟學增長理論,人力資本投資和制度變遷增長的影響入手,都可以解讀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原因。從整體宏觀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可以歸于以下幾點:中國強大豐富又廉價的勞動力;中國高資本形成率;日益發展提高的生產率;中國良好穩定的教育體質改革;良好的國內投資環境和正確適當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都推進經濟增長強有力的因素。中國的經濟體質從僵化的集權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轉變中,各種生產要素都被配置到效率高的部門和經濟發展領域,同時資源的合理分配、市場的不斷分割和劃分中,經濟的增長也在不斷提高。日益劇增的國際貿易也在不斷地拉動中國經濟高度發展,使得中國的投資者有更加廣闊的投資市場,帶動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對外貿易合作,贏得了更加有利的投資新環境。由此可見,市場和平臺的作用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改除弊端、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源動力,這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地方政府競爭,從而決定收入分配和就業格局,同時這其中會出現各方權力博弈,各種利益糾葛不斷調整,各種利益群體的劃分,都是政府競爭的結果。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在矛盾中生存,在矛盾中發展,也是一個國家和個人在社會發展中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那如何將政府競爭促進經濟增長,就是說在競爭狀態下,各種狹隘利益和共容利益的相互對立,就會加劇對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會帶動經濟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很多奇跡,締造這種奇跡的最終推動力就是地方政府之間競爭。所以說,政府競爭是中國經濟成就、宏觀經濟波動、地區差距、產業布局等很多問題的核心因素。
說到國家政府競爭,不得不說說國家宏觀調控智能,市場經濟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是非常成熟和完備了,而在外國傳統的計劃經濟已過了三十年,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的現代市場經濟經歷了非常艱難過程,不僅因為生產力水平低,社會化程度不高,而且政府必須真正的轉型計劃經濟時期所有模式。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由政府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參數來調節和引導市場行為,間接的影響微觀經濟,達到與市場機制的相互統一、互補和共融。那么宏觀調控的作用有:調控對象上以價值形態管理為主,對社會的事物指標管理轉為致力于介質形態調控,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調控手段上以經濟手段為主,發揮市場經濟中諸多杠桿作用,調整內容上以經濟總量為主,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來調節供求總量,協調利益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宏觀調控智能一特色;調控過程方面立足于動態調控,注重經濟預測、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健全經濟監督預報體系。政府智能的轉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宏觀調控的新模式,也是我國形成和運轉的必要條件,關系整個國計民生大事。
綜上所述,近年來政府治理機制對于轉型經濟的影響日益受到非常大的重視,政府之間競爭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財政支持,政府的主導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其通過政治集中向地方分權,構造有效的政治激勵和經濟激勵來培育政府間的競爭機制,從而增長競爭型政府來推動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是在中央管轄下,直接有中央政府設置的治理國家部分地域政府,完整意義上的地方政府是有三個部分構成:相對穩定地域,集中人口,地方治理機構,地方政府競爭性質地方政府作為政府間關系主要內容,決定政府間內涵。國家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有效的制度基礎和層面之上的,所以為了有效避免因競爭失利而導致自身合法性危機加重,在社會實踐中,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制度創新,和借此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和健康增長趨勢。